記得十多年前,張海書法藝術館在其家鄉偃師落成開館,開幕式上,某著名女書法家在臺下小聲嘀咕了一句:“哪有給活人辦藝術館的?”當時確實少見,現在是見怪不怪了,張主席開了個好頭。
張海的書法水平,圈內一直存在很多不同意見,有的人認為他是“當代草隸第一人“,有的人認為他就是個社會活動家,字上不了檯面。
要評價張海的書法,得從隸書和行草書兩個方面來說。
一、張海的隸書
有書法家認為,最能代表張海書風的是其相對規範的隸書章法,加上其獨有的結體與筆法,章法上有行有列,字的大小基本勻稱,為古代廟堂式隸書的延續。
如他經常寫的六尺、八尺條屏,基本上以一首完整的詩為內容,字型較扁,行列整齊,後有行草書落款;也有不少八尺、丈二甚至兩丈以上的巨幅橫批,均為規範的隸書章法,此種形式適於大堂、會議廳。
細品其字法,個性鮮明,中宮緊收,四周放開,突破了《封龍山碑》的方整與規範,整體上的上窄下寬,與區域性的上寬下窄形成鮮明對比。
用筆則印完全打破了早年所宗的漢人筆法,也放棄了中鋒用筆的原則,或側鋒橫掃,或圭角迭出,蠶頭雁尾已全部消失,或以斬截頓鋒起筆,或突然停筆空收,而尤其部分筆
畫的重墨與各種形態小點畫的運用,更強化了筆法的節奏感。
加之時有草意連帶和對某些部首的簡化,如三點水、走之等,這樣便從書法中最重要的元素筆法上來了個徹底的變革。
這種變革是好是壞,留待後人評說。
二、張海的行草書
張海的行草書基本可分為兩大類:小字行草和大草。
其小字行草,整體風格極為清峻,與他在隸書上的狂肄大氣有天壤之別;字的結體頗具個性,不同於歷史上任何一家;用筆雖粗細變化不大,但起伏轉折交代得甚為清晰。
在枯筆的運用上,他巧妙地進行了揮毫運動中的不斷調鋒,將渴筆這一難度甚大的藝術語言推向了極致。
這兩點,對張海草書(也包括純行書和行草書)發生質的飛躍起到了關鍵作用。
他的大幅草書中,多將“一筆書”改為多筆書,根據章法的需要,很自然地將濃枯之筆進行了巧妙的疏密處理,強化了節奏感,就像讀宋人詞,聽帕奧羅蒂歌唱,欣賞貝多芬的鋼琴曲,句有長短,調有高低,音有輕重,體現出其節奏感。
此外順便說一句,張海在位十年,功過難說,但書法展覽之多已呈氾濫之勢,一年二三十個展覽,在降低展覽水準的同時,讓一批基本功不紮實的書法家成功地加入了中國書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但很多不明實情的人,將此罪過強加於張海,這是對中國書協管理體制不明所致。張海雖為中國書協主席,但他並不駐會,日常事務與運作全由駐會副主席、秘書長負責,那才是實權人物。對了,就是那個到處寫”觀海聽濤“的人。
記得十多年前,張海書法藝術館在其家鄉偃師落成開館,開幕式上,某著名女書法家在臺下小聲嘀咕了一句:“哪有給活人辦藝術館的?”當時確實少見,現在是見怪不怪了,張主席開了個好頭。
張海的書法水平,圈內一直存在很多不同意見,有的人認為他是“當代草隸第一人“,有的人認為他就是個社會活動家,字上不了檯面。
要評價張海的書法,得從隸書和行草書兩個方面來說。
一、張海的隸書
有書法家認為,最能代表張海書風的是其相對規範的隸書章法,加上其獨有的結體與筆法,章法上有行有列,字的大小基本勻稱,為古代廟堂式隸書的延續。
如他經常寫的六尺、八尺條屏,基本上以一首完整的詩為內容,字型較扁,行列整齊,後有行草書落款;也有不少八尺、丈二甚至兩丈以上的巨幅橫批,均為規範的隸書章法,此種形式適於大堂、會議廳。
細品其字法,個性鮮明,中宮緊收,四周放開,突破了《封龍山碑》的方整與規範,整體上的上窄下寬,與區域性的上寬下窄形成鮮明對比。
用筆則印完全打破了早年所宗的漢人筆法,也放棄了中鋒用筆的原則,或側鋒橫掃,或圭角迭出,蠶頭雁尾已全部消失,或以斬截頓鋒起筆,或突然停筆空收,而尤其部分筆
畫的重墨與各種形態小點畫的運用,更強化了筆法的節奏感。
加之時有草意連帶和對某些部首的簡化,如三點水、走之等,這樣便從書法中最重要的元素筆法上來了個徹底的變革。
這種變革是好是壞,留待後人評說。
二、張海的行草書
張海的行草書基本可分為兩大類:小字行草和大草。
其小字行草,整體風格極為清峻,與他在隸書上的狂肄大氣有天壤之別;字的結體頗具個性,不同於歷史上任何一家;用筆雖粗細變化不大,但起伏轉折交代得甚為清晰。
在枯筆的運用上,他巧妙地進行了揮毫運動中的不斷調鋒,將渴筆這一難度甚大的藝術語言推向了極致。
這兩點,對張海草書(也包括純行書和行草書)發生質的飛躍起到了關鍵作用。
他的大幅草書中,多將“一筆書”改為多筆書,根據章法的需要,很自然地將濃枯之筆進行了巧妙的疏密處理,強化了節奏感,就像讀宋人詞,聽帕奧羅蒂歌唱,欣賞貝多芬的鋼琴曲,句有長短,調有高低,音有輕重,體現出其節奏感。
此外順便說一句,張海在位十年,功過難說,但書法展覽之多已呈氾濫之勢,一年二三十個展覽,在降低展覽水準的同時,讓一批基本功不紮實的書法家成功地加入了中國書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但很多不明實情的人,將此罪過強加於張海,這是對中國書協管理體制不明所致。張海雖為中國書協主席,但他並不駐會,日常事務與運作全由駐會副主席、秘書長負責,那才是實權人物。對了,就是那個到處寫”觀海聽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