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69966854458
-
2 # 大馬哈10
小半出於無奈,更多則是放任自我,追求自由,辭官歸隱者多是智者。隱士文化是有意思的話題,上古巢由、漢嚴子陵、晉陶潛,千古以降直為後人羨慕,於今已成背影。
-
3 # 飛飛貓說話
南環瑾總結說,”三千年讀史只為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只為田園詩酒"。
華人的心目中一直都有2個老師,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孔子教育我們要遵守社會規範,努力學習,勇於進取,有為有位,為國家做事,為自己求功名利祿,光宗耀祖,名垂青史。
老子教育我們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有條件,有能力的時候為國家做事,沒有條件,年老的時候就知止,知足,功成身退才是天之道,才能知止不辱,告老還鄉,過一種歸隱田園的生活,頤養天年才是最好的結果。
每個華人都是這樣的,得意時感覺自己是一個儒家,失意時,感覺自己是一個道家。年輕時認為自己是一個儒家,年老時認為自己是一個道家。
-
4 # 有文化的蜀黍
每個人到達一定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古代都是根據當時的形勢而做出的決定和選擇。
相對於外,古代國家統一。對內呢,朝廷就是自己的戰場,各種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比如明朝劉伯承戎馬一生,晚年卸甲歸田。也避免不了被誣陷的命運。 不知為什麼國家剛穩定的時候,就容易被針對,也許這就是形勢。 至高無上的不可被威脅。
另一種,國家穩定,國泰民安。這種被制裁的情況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
最主要還是根據形勢,人際關係,和至高權利有無其它利害關係決定,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
5 # 文士野
我覺得歸隱的人,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覺得時機還沒有到,所以就先隱藏自己,等待時機。所謂“君子擇機而動,擇時而行”。比如像姜子牙,這麼有本事,可是他一直忍到了八十歲才出來,就是因為之前還沒有碰到好的時機,寧願歸隱於山林,釣釣魚,養養生,等到時機到了,他就挺身而出,做大事。
第二種,是看淡塵世型,。塵世紛雜,所以他們歸隱起來,只在天下有需要的時候出現,事情做好了,他們就選擇了歸隱。比如像戰國時期的魯仲連,每次出場都帶有大殺招,東漢初的嚴子凌,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的李泌等。
第三種,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型。一開始,這些人也有著出世報國,有所作為的想法,但是因為厭倦官場,最後選擇做山林野鶴,落得輕鬆自在。最典型的,自然是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瞭。
-
6 # 王懷成退休教師身份證
淺言幾句,怕說得不對。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有聖明聖德的君主,有昏庸無德的君主,有的明察秋毫,任用賢良,有的聽信奸佞,殘害忠良,朝朝代代,不一而足。在封建社會里,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即使封地諸侯王那裡,也亦如此。所以,民間流傳,伴君如伴虎,老牛力盡刀尖死,侍奉君王不到頭。特別是開國皇帝那裡,一同出生入死打天下者,功高蓋主,無自知之明者,居功自傲,到二三代小皇帝時就更難駕馭,如清朝的多爾袞,敖敗就是。真所謂“飛烏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或者說與君王只可以有難共患,不可有福共享。所以,打得天下後,聰明人馬上隱退,解甲歸田,告老還鄉,過自在閒適的田園生活,既是一種情趣,也是不至遭到殺身之禍的高明自保方略。過去有京劇《臥薪嘗膽》,講春秋時期越國謀士範蟊幫助越王勾踐艱苦奮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富國強兵,並派美女西施色迷夫差,最後打敗了吳國國王夫差。報仇雪恥後,與美女西施逃離朝庭,迴歸隱居田園的故事。範蟊無疑是高明之人。還有那個與漢高祖共同打天下的第一謀士留侯張良,功成業就後早早隱退去了。而那個被蕭何月下追趕回來的,後築壇拜為三軍主帥的將兵百萬且而多多益善的韓信在幫劉邦打敗項羽奪得天下,並被封為三齊王后,卻被扣上謀反的罪名,被國相蕭何,皇后呂雉誘入皇宮而殺死,慘不忍暏。後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即使那個蕭何吧,雖身為國相,後來也日日如履薄冰,不得已廣置田地,示意皇上,無意謀反,意在發財而已。所以,從古至今,人貴有自知之明,是處人臣,處下級的必須懂得的,否則顯擺,炫酷,野心勃勃,很可能會遭殺身之禍的。
-
7 # 7564671469698
考取功名為做官,然爾官場黑暗腐敗,爾虞我詐,倒不如無官一身輕,隱居山林,住洞修廟,修身養性,潛心研究人性醜惡,人性弱點,活出自己的獨立人格風範,文人都酷愛思索,我們上小學時的破廟,後來歸大校以後,來了一個和尚,當然問是問不出底細的,有人說抗戰時期在東北,日本佛教組織給發工資,中國佛教協會也發工資,很有錢,根本不用串鄉話緣,有人說是國軍高官,還精通古代建築,他把破廟重修,聽說花了幾百萬,他約一個徒弟投奔他,這裡沒有位子,徒弟偷了師父的東西,公安局來抓人,和尚說沒丟東西,把徒弟開脫了,人們猜測有可能是日偽特務,還有可能為了Shu罪,
-
8 # 半畝仙客
我倒覺得大多是出於無奈吧。或者世道混亂令人鬧心,或者不被重用無處可去。很少會有心甘情願在深山荒野一輩子的吧。
最早的隱士是伯夷和叔齊,這一對兄弟互相謙讓王位而到了首陽山隱居。而且他們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不對的,所以他們不食周粟。後來有一個女的跟他們說現在天下一統都是周武王的,你們在這兒採的豌豆也是周王的。後來這兩個人就餓死了。其實古人的心眼兒太實在了,為一點兒小事兒就把自己給憋死。作為後人的我實在是佩服。
再有著名的隱士就是陶淵明瞭。這傢伙生活在比較黑暗的兩晉時代。那時候門閥鼎盛,像陶淵明這種苦出身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發展空間,能像陶侃那樣的實在是太少,什麼不為五斗米折腰都是假的。陶淵明是有政治抱負的,他自己也說自己是有志不獲騁。他的內心其實是極度渴望做官兒的,嘴上不說而已。可是無奈,他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只能做隱士。
還有一種就是被迫做隱士,尤其在功臣中比較常見。尤其一些經歷過困苦的帝王,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就比如范蠡,張良,他們甚至他們主的為人,所以選擇了隱退。跟他們一樣的功臣,比如文種和韓信都遭到了誅殺。他們透過歸隱而保住了一條性命。其實也充滿了無奈。
當然也有為了別的而做隱士的,就比如終南捷徑的盧藏用,這小子就是為了出名而去做的隱士,走了一個終南捷徑。還有就是陶弘景,林逋這樣的,就是愛自然風光,專注於自己的事兒。這樣的人也令人欽佩。還有就是像謝安這樣等待東山再起的人。
中國古代的隱士非常之多。他們寄情于山水,因此也創造了不少的詩篇,其實山水往往能陶冶人的情操,經常走走也很好。但是不適合現在的生活,現在是資訊時代,封閉個一兩年就跟野人差不多了。
-
9 # 藝神855
歷史上辭官歸隱,解甲歸田者,多數是處於無奈,他們看破紅塵,君主昏庸無道,官場爾虞我詐,腐敗無能,奸臣當道,英雄無用武;之地。一是處於自保,二是靜觀其變,三是安度晚年。
-
10 # 文化趣談
十年寒窗苦讀,等的就是金榜題名,但是真當做官了,光宗耀祖了,才真正理解了伴君如伴虎的含義。
官場中各種政治鬥爭,各種勾心鬥角,說不定哪一天就去見閻王了。所以不管是在春秋戰國,還是在唐宋元情,總會有辭官,解甲歸田之人,那麼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社會太黑暗,官場太腐敗
由於官場太腐敗,士人不堪,辭官隱居。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當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隱居至死。 如魏晉之際出現了“竹林七賢”、“潯陽三隱”,均是因為當時官場的黑暗。他們的個人才能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可,遭受排擠,個人的社會價值無法實現,便憤然遠離世俗,歸隱山林。
二,不為五斗米折腰
一開始,這些人也有著出世報國,有所作為的想法,但是因為厭倦官場,最後選擇做山林野鶴,落得輕鬆自在。最典型的,自然是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瞭。
三,獲得聲名,沽名釣譽
歸隱之後一般會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有了名氣之後再由朝廷徵召,剛開始都會不願出山,最後朝廷屢次邀請,最後出仕。比如唐朝中許多人都跑到終南山去隱居。他們為什麼會跑到終南山去隱居呢?這是因為終南山和長安離得近,這樣便於把名聲傳到皇宮,人稱之為終南捷徑。
四,韜光養晦
有些人在成就大事業的過程中失敗了,或者實力還不足以對抗其他勢力,所以暫避鋒芒、韜光養晦。企圖東山再起,比如東晉的宰相謝安。
五,功高蓋主,以圖自保
比如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的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其實中國曆代隱士,大抵可分為十種:
其一,真隱、全隱。 如晉宋間的宋炳,元代的吳鎮等,從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徵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後隱。 這種一般都是社會太黑暗,官場太腐敗,士人不堪,辭官隱居,如陶淵明,《晉書》、《宋書》、《南史》三史中均稱之為“隱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當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隱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隱。 如王維,開始做官,後來害怕了,但如果辭官隱居又沒有薪水,生活沒有保障,於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實際上過著隱居生活。這類人從名義上不能算做隱士,但卻大有隱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隱。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幾年官,又去隱居,朝廷徵召,或形式有利,又出來做官,做一陣子官又回去隱居。
其五,假隱。 如明代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
其六,名隱實官,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這種人身為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隱求官。 如唐代盧藏用。劉肅《大唐新語·隱逸》記載,盧藏用考中進士,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徵召,後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遺。
其八,無奈而隱。 此類人實際上最熱心於時局,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從事最激烈的反清鬥爭。他們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
其九,真隱而仕。 此類隱士在隱居時基本上都是真隱,但當時機來臨時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去。如殷商時的伊尹,商周時的姜尚,元末的劉基,名氣最大的當屬諸葛亮。
其十,所謂“隱於朝”。 這種人身為官但思想已隱,做官不問政事,“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隨波逐流,明哲保身,實際上對國家危害最大。名為“大隱”,實為大患。
其實辭官歸隱也好,解甲歸田也罷,往事越千年,是是非非也已與他們無關了!
回覆列表
題主先生說的我不能回答,但辭官歸隱者都能買田置地修莊園(園林),閒居幽靜處生活卻闊綽!為何為何?前朝今世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