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公孫衍這個名字或許有些陌生,畢竟大家更為熟悉的是“張儀、蘇秦”這對CP,事實上,首倡合縱,促成首次“五國合縱伐秦”的“犀首”公孫衍,才是張儀的真正對手。

    公孫衍本為魏人,卻於早年入秦參軍,一路憑藉軍功登上大良造之高位,眼看即將名利雙收,天上突然掉下個張儀,公孫衍一怒之下離開秦國。那麼,離開秦國後的公孫衍,其結局又是如何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01.魏人出身卻入秦參軍,張儀到來公孫衍無奈離秦

    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公孫衍出生於魏國陰晉,本為魏人出身的他,卻不知道因何而於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離魏入秦,並先後參加秦攻魏岸門、秦攻韓宜陽和秦魏“雕陰之戰”。憑藉戰功,公孫衍很快便升任左庶長,且獲封最高爵位大良造。

    彼時秦惠文王在位,秦國高層之中,地位最高者乃是相邦樛遊,排名第二的則是庶長秦操,而擔任左庶長的公孫衍,則排名第三。在極為重視軍功的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公孫衍,無疑是最有希望接替樛遊,擔任下一任秦國相邦的人選。

    然而,此時張儀也已經入秦,並很快便憑藉自己的學識征服了秦惠文王嬴駟,尤其是在秦魏“蒲陽之戰”後,張儀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用秦國攻佔的蒲陽換來了魏國的上郡十五縣和少梁,從而使得秦惠文王對其更為重視。

    於是,當相邦樛遊於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去世之後,張儀得以出任新一任相邦,不僅導致公孫衍希望落空,而且因建議暫緩攻魏的公孫衍,也開始受到懷疑和排擠,心灰意冷之下,公孫衍便離開秦國,返回了母國魏國。

    02.首倡合縱促成五國伐秦,秦國東出步伐被迫放緩

    當時,秦、齊、楚三國勢大,其餘列國面臨極大威脅,公孫衍開始思考弱國抵抗強國策略,並提出弱國合縱以抗強國之策。此後,公孫衍在陳軫建議下,開始遊走於燕、趙等國,推銷自己的合縱策略,並先後擔任燕、趙、齊三國相邦。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從而促成魏、韓、趙、燕、中山五國合縱,“五國相王”之舉,立即引起了秦、齊、楚等大國警惕,齊國先是以中山國小為藉口,意圖聯合魏、趙、燕迫使中山國放棄王號,後又以割讓平邑給燕、趙,而意圖促使燕趙出兵攻打中山,但同樣以失敗告終。相對於齊國而言,楚、秦可就直接很多,先有楚國於同年出兵攻魏奪取八邑,後有秦國於次年出兵奪取魏國曲沃、平周和南韓鄢陵。

    魏惠王見合縱仍無法抵禦強國,便開始對“合縱”策略動搖,再加上張儀的不斷蠱惑,魏國遂“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連橫策略,並任命張儀為相。而就在張儀的連橫在魏國取得成功之時,公孫衍則派人前往南韓,說服南韓大臣公叔,南韓遂也將國事託付於公孫衍,如此公孫衍已在燕、趙、齊、韓四國掌權。

    與此同時,由於秦國的大舉東進,東方各國望而生畏,開始紛紛支援公孫衍的“合縱”,而繼燕、趙、齊、韓四國之後,楚國也“以事因犀首”。在諸國壓力之下,魏惠王遂又趕走張儀,改以公孫衍為相。秦惠文王二十年(前318年),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公孫衍又鼓動義渠自側背進攻秦國,遂成前後夾擊之勢。

    面對氣勢洶洶的聯軍,秦國先以“文繡千匹,好女百人”穩住義渠,再集中精銳全力在函谷關迎戰聯軍。聯軍方面,楚、燕兩國因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只有魏、趙、韓三國軍隊與秦軍交戰,結果被擊敗。次年,庶長樗裡疾率秦軍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於修魚大敗聯軍,斬殺聯軍主力魏軍8.2萬、趙軍13萬,聯軍敗退觀澤,秦軍追擊又於觀澤敗韓軍,斬首超三萬,俘虜韓將鯪申差。

    此次合縱攻秦雖以失敗告終,但當時秦國面臨的局面卻相當危險,一個處理不慎,“商鞅變法”以來的成就,便會毀於一旦。因此,為了避免引起東方列國的劇烈反彈,重蹈先前危機,秦惠文王開始減緩東出步伐,開始將戰略重心放在南北兩端。

    03.身掛五國相印再成合縱,卻因對列國失望而病逝於秦

    秦國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巴蜀和北方義渠後,中原列國之間便成為了張儀和公孫衍的主戰場,連橫與合縱開始激烈交鋒。公孫衍、張儀攪動天下局勢,正如景春所評價,““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由於“五國伐秦”失敗,魏國大臣田需趁機指責、中傷公孫衍,魏襄王於是不再信任公孫衍,田需逐漸掌握大權,公孫衍無奈之下只好離魏。不過,為了避免合縱大業被毀,公孫衍離開之前,請來田文接替自己擔任魏相。田文字就是齊國公子,因而很容易便獲得了齊國宰相田嬰的支援,合縱形勢好轉。

    公孫衍離魏之後,卻並未放棄合縱策略,而是前往南韓擔任相邦,並開始策劃和推進新一輪的合縱。面對再度合縱,深感不安的秦惠王隨即發兵攻韓,南韓如何是秦國的對手,雖然公孫衍盡力周全,將韓軍的損失降到了極限,但南韓的戰敗仍難以避免。與此同時,盟國無人出兵相救,卻讓公孫衍對於合縱前途,開始變得悲觀起來。

    此後,秦國又派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聯盟,張儀以“六百里商於之地”說動楚懷王,令其不顧屈原等人勸告斷然與齊絕交,事後張儀卻根本不認賬。楚懷王一怒之下發兵攻秦卻慘遭戰敗,反使秦國佔據漢中。與此同時,齊國也趁機與秦結盟,聯合韓、魏進攻楚國,於垂沙之戰大敗楚軍,楚國就此國勢大衰。

    然而,就在張儀遊說東方列國之時,秦惠文王突然於前311年病逝,而齊、燕、趙、韓、魏等國聽說張儀與秦武王有矛盾,便又紛紛背叛連橫之策,恢復合縱聯盟,並由公孫衍擔任縱約長,並同時擔任齊、燕、趙、韓、魏五國相邦。

    再成合縱,公孫衍聲望達到頂點,然而此時公孫衍對於東方列國卻早已失望,因此促成合縱後便沒有了下一步動作。前309年,張儀去世,公孫衍便又回到了秦國,擔任秦國相邦。後秦武王增設左、右丞相作為相邦副手協助公孫衍。三年後,公孫衍病逝於秦國相邦任上,右丞相嬴疾繼任相邦。

  • 2 # 呆萌小索隆

    公孫衍,曾幫助秦國收復河西,後來又率領各國聯軍抗秦,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他前後所作所為是互相矛盾的,公孫衍先是在秦國擔任萬人之上的軍事長官,後來卻一直抗秦,這其中有什麼原因?

    公孫衍在秦國擔任軍事長官一職,指揮秦軍打敗魏國取得河西之地

    春秋戰國是“禮樂崩壞”的時代,各國變法開始廢除分封制,導致最下層士人沒有收入來源,於是他們就在各國遊說,誰認可自己就追隨誰。公孫衍當然也不例外。在戰國時代,沒有狹隘的國家概念,哪裡能實現自我抱負,公孫衍就為誰效力,恰逢秦國商鞅變法後國力日漸強盛,是大展宏圖的好去處。

    秦國也接受公孫衍的投奔,士為知己者死,他不遺餘力地為秦國獻出自己的力量。雖然秦王封公孫衍為“大良造”,掌管軍事,但畢竟公孫衍是魏華人,為了檢驗真心,秦王派他去打自己的國家。

    在公元前333年,公孫衍率領秦軍向魏國進軍。此時,魏國沒有吳起也沒有魏武卒,面對秦軍強大的攻勢,根本抵擋不住,於是割地求和。他們割讓的陰晉之地,正是吳起和魏武卒崛起之地。

    河西是秦國走向中原的關鍵位置,中原是各種物資資源的集結地,控制著糧食的命脈,又有掌握糧食的命脈才能佔據優勢。對秦國來說,這次勝利佔領陰晉就是除掉一個心頭之患。後來,公孫衍再次率領秦軍佔領河西要塞,透過這場戰爭,秦國實際已經佔有了此地,魏王於是順水推舟,獻上河西求和。

    公孫衍有意給魏國一條活路,秦王得知後大怒罷免他的官職

    魏王見公孫衍指揮秦軍大勝魏國,又知他被秦王重用,於是派出公孫衍的同窗帶著重金前去遊說,讓他勸秦王放了魏國。公孫衍是魏華人,這個國家是他的故土,一向手段強硬的公孫衍被同窗的說辭打動,於是同意為魏國拖延時間,先進攻別的國家。

    此時,秦國出現了一個張儀,他識破計謀告訴秦王,並挑明利害關係,說秦國進攻西面的遊牧民族就是錯誤的舉措,魏國一旦恢復國力、軍力,秦國就很難對付它。秦王這才幡然醒悟,直接撤了公孫衍的官職。

    再度復出的公孫衍在各國遊說,多次發起合縱抗秦均以失敗告終。

    公孫衍於是回到魏國做將軍。這時候的魏國國力不強,全國上下千瘡百孔。思考許久,他決定拉攏其他國家,一起行動進攻秦國。首先,他找到齊國有名的將軍,向他表明只需出動五萬人就可以打敗趙國,將軍心存疑惑和他一商議才明白,這只是勸兩國國君合力攻打趙國的計策。果然,兩國聯軍戰勝趙國。

    秦王因此事警惕,害怕各國合縱攻擊秦國。張儀想出各種方法阻撓公孫衍的三國聯軍,他先是攻打魏國,逼迫它依附秦國,後又和齊國、楚國兩國大臣商議,牢籠兩國,於是成功破解三國聯軍。無奈之下,公孫衍又開始拉攏燕國等四個國家,想要再次出擊,聯合起來共同抗擊秦國。

    聯合條件就是這五個國家互相承認對方為王,此時魏國和南韓此前已經稱王,其他三國都是被高抬了身份,於是欣然答應合縱。但是這種做法遭到了齊國、楚國、秦國的反對,在這幾個大國的堅決反對之下,聯合行動以失敗告終。

    聯合失敗後,張儀同時擔任魏國和秦國的宰相,推行他的連橫政策,進攻齊國。齊王迎戰,大勝秦軍。秦國失敗後,張儀被齊國、楚國趕回秦國,公孫衍主張合縱再次就任魏國宰相一職。燕國、南韓、楚國、魏國、趙國聯軍再次進攻秦國,實際上,出兵的僅有趙國、南韓、魏國三個國家。

    結果聯軍再次失敗,魏國請求和解,趙國一直未求和。於是,秦國和齊國乘勝追擊沒有求和的趙國,趙國慘敗。

    計謀再次失敗,公孫衍不被魏國信任,於是出任南韓宰相,再次合縱,仍未果,最後出逃。

    公孫衍的戰略眼光是沒有錯的,甚至連義渠這種小國都拉攏過來一同伐秦。他多次組織聯盟討伐秦國失敗,不能說是他的計謀有誤,而是說明各國之間各有想法,都沒有很好地執行他的策略。

    縱觀戰國局勢,聯合對抗秦國是弱小國家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如果各個國家能按照計劃也能推翻秦國的統治。

    公孫衍出任過秦國軍事長官,但是後來因為給魏國活路讓秦王大怒,最終被秦王罷免。後來,他回到魏國擔任要職,聯合各國抗擊秦國失敗,然後在擔任南韓宰相時再次合縱抗秦,依然失敗。他的失敗不是因為策略有問題,而是各國國君各有心思,無法團結一致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可以在家做的小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