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最早開辦“集體食堂”的,可能要屬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孟嘗君最大的特點是禮賢下士,招徠了大量食客,為他們提供免費的食宿,最多的時候達到三千多人。 吃不完還能兜著走。

    而完整意義上的“機關食堂”制度確立於唐初。李世民坐上皇位後一度成了工作狂,延長了朝會的時間。那時候中央機關官員上班本來就早,雞還沒叫就要起床。會議時間長加上沒椅子坐,散會時的飢腸轆轆可想而知。於是唐太宗以“聊備薄菲”為配套措施,與會者都可享受一頓免費的“朝食”。

    用“天下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來形容唐朝的機關食堂,是最恰當不過的。

    唐朝的公務員在上班之餘,都能享用一頓免費的午餐,不但味美量足、營養豐富,而且吃不完的“伙食尾子”,還可以裝進自個兒的腰包。這真正是公家的飯好吃,公家的錢好賺。

    完整意義上的機關食堂制度,是從唐朝開始的。《崔記》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統一天下後,決定延長定期舉行的朝會時間。為了表示對參加會議的各類官員的體恤,唐太宗就“略備薄菲”,所有參會者都可以吃一頓免費的工作餐。因為這個提議很受大家的歡迎,自唐太宗之後,就形成了一種公費吃喝制度。

    唐代的機關食堂名曰“公廚”。公廚中檔次最高的,就是皇帝在金鑾殿擺下的國宴。參加國宴的官員一般是朝會官員,一定品級以上的地方官進京彙報工作也可以去享用“朝食”。由此看來,“朝食”是最高級別的免費午餐,對享用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光。

    無資格參加朝會的其他京官,他們可以在本部門的機關食堂享用工作餐,檔次最高的是宰相辦公的政事食堂,稱為“堂廚”。各級地方政府及中央各有關部門的派駐機構,也有自己的公家食堂,名稱不一,如中縣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等。除了部門領導,各部門的一般辦事員,也可享用免費午餐,稱“吏廚”、“佐史廚”或“府史廚”。

    由於“再苦也不能苦了官員的嘴”之潛規則的存在,機關食堂裡面的供應是非常豐富的。據《唐六典》記載,國宴的標準依官員的品級大小而定。一桌四五品官員的用餐標準是: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分羊肉,2個瓜,7盤菜,還有油鹽醬醋等各色調味品。六至九品官員的午餐標準比上述略減:2升白米,1升1合面,1升酒,油3勺,5盤菜……吃不完的還可以打包回去。《因話錄》就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唐貞元初年,洛陽物價高昂,一般人家捨不得吃好東西。河南府的官員曹庚倬在參加公款吃喝時,想到家裡守寡的姐姐,每次都要從宴席上打包,給姐姐帶一份免費午餐。一開始,同僚們常常笑話他。後來知道了原因,都非常感慨,紛紛稱讚他。

    由此可以看出,一桌免費的午餐,大家肯定是吃不完的,打包回去與家人分享也很正常。可一頓工作午餐這麼豐盛,有必要嗎?其實,人們都知道不妥。可“公家”的錢花起來沒人會心疼,所以,朝廷食堂裡的供應必須豐盛、上檔次。

    一般來說,這筆撥款並非“死錢”,而是由各部門各級政府在年初作為貸款放出去,然後在年終時連本帶利收回來,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是完全可以支付機關食堂日常開支的。正常情況下,還有“伙食尾子”可分,真正的“吃不了兜著走”。

    有唐一代的典章制度,幾經更易,何以食堂制度能堅持始終?根據柳宗元的說法,主要是它的功能比較特殊。綜其要點有三。

    一是讓平時各坐各的廳廨、各辦各的公事之大大小小的官員,藉助會餐食堂,獲得一個和睦融洽的氛圍,“禮儀笑語,講義往復”,誰在吃飯時還能保證正兒八經的模樣?人際關係的改善,自然有利於共同治事職能的發揮,齊心協力把工作做好。

    二是在此基礎上,增進各相關部門科室的聯絡,促進資訊互通。坐機關者都有這樣的經驗,一件公事的辦理妥善與否,往往涉及同其他部門的配合(唐代官場術語叫“聯事者”),倘若全靠具文行移交換意見,勢必因公文旅行而降低行政效率。有了食堂,“凡聯事者,因於會食,遂以議政,比其同異,齊其疾徐”(《崔記》),協調認識提高功效的好處毋須贅言。

    三是創造了一個集思廣益的群言堂形式,如《蔡記》所言,“事有疑,獄有冤,化未洽,弊未去,有善未彰,有惡未除,皆得以議之”,實際上就是將“聯事者”的效應擴大到對本單位所有工作的關心,提高整體意識。

    總之,“(食)堂之作,不專在飲食,亦有政教之大端焉”。(《判曹食堂壁記》)

    唐代著名學者型官員柳宗元在其《唐故秘書少監陳公行狀》一書中,講了一個分配吃不完的“伙食尾子”的故事。有個叫陳京的官員兼任集賢院食堂總管的時候,“伙食尾子”由“學士與校理官頒分之。學士常受三倍,由公而殺其二”——那些負責整理圖書的學士,官位五六品的,要多分些。那些負責校對的校書郎,品級要低得多,分到的“伙食尾子”只有學士們的三分之一。可見,“伙食尾子”也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按照級別的大小而定。而陳京主管集賢院食堂後,一律平均分配,在柳宗元看來,此舉提高了校書郎們的工作積極性,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著書予以表彰。

    但機關食堂是否都有改善吏治、提高效率的作用,也不盡然。唐代另一學者官員韓愈在《唐故河南令張署墓誌銘》中稱,張署任京兆尹府司錄時,對下屬要求嚴厲。某次在食堂吃工作餐,大家“揖起趨去,無敢闌語”。吃完了只打個無聲招呼,誰也不敢說話,更談不上交流工作了。碰到這樣不苟言笑的上司一起吃飯,誰說不是受罪呢?不過,這樣的領導畢竟是少數,多數領導還是喜歡“與民同樂”的,不但贏得了親民的良好形象,更賺得盆滿缽滿。

    正常情況下,還有吃不完的“伙食尾子”可分,真正是“吃不了兜著走”,這也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啊!

  • 2 # 有熊白式

    首先我們說一下唐朝官員的午飯制度。唐朝的午飯制度是有“朝參日廊下食”和“非朝參日公廚堂食”的區別。

    所謂朝參日就是指的是古代官員的上朝日。

    唐朝規定,三品以下官員,每月逢一、五日上朝;三品以上(含三品),每月一、五、九日上朝。而一些重臣閣老,由於其事情的繁多,面聖的時間也更多。

    唐太宗李世民有感於大臣們“日出而視事,日中而退朝”,基本上退朝之後回家的時候都過了飯店。為了解決大臣們的吃飯問題,所以想出了一個類似於食堂的做法。

    由於吃飯的地點在朝堂的外廊,所以這種制度又被稱為“廊下食”。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在外廊吃飯的,例如王公重臣,人家就有專門的吃飯點,又被稱為堂廚。

    由於唐朝繼承了隋朝的巨大遺產,再加上貞觀之治後的經濟發展,使政府有著足夠的資本來解決官員的吃飯問題。

    相對於我們現在的公司食堂,當時的廊下食的質量要好的多。例如參朝日五品以上的廊下食光菜的數量多達一百盤。而由於大唐風氣開放,又融合了一部分胡人的風氣,所以在飲食上會吃牛羊肉。但由於牛在古代是重點保護物件,所以一般廊下食中都是羊肉居多。廊下食中也會提供一定數量的水果和酒。

    而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廊下食還有一些特殊的節日料理,例如元宵,麻葛糕等等。

    以上便是唐朝的午飯制度了。

    接下來說吃不了兜著走的說法。

    這一點並不是我們嚴格意義上的吃不完東西可以拿著走的意思。一方面大臣們都要顧及自己的顏面形象,另一方面,每一桌官員伙食的配置都是有定數的。例如一桌四五品官員的用餐標準是: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分羊肉,2個瓜,7盤菜,還有油鹽醬醋等各色調味品。

    而我們常說的兜著走是指的唐朝政府食堂的另外一個地方,我們一般稱之為“伙食尾子”。

    唐朝的政府食堂的資金一般是朝廷專項資金,這些資金用途一般用於放貸。而放貸回收回來的收益便用來做政府食堂了。但是由於放貸的利潤高,一般來說拋開食堂的成本都略有結餘。而這些結餘一般都不上交國庫,一般都以伙食尾子的的方式按照官員管制大小發放給各級官員。

  • 3 # 風塵素人

    從唐朝的《崔記》中看記載的是:是從唐太宗李世民稱皇帝的時候,覺得要延長而且定期的舉行朝會,所以延長時間,免得讓大臣們餓了肚子。為了讓參加會議的大臣們都得到安慰,就略微給大家一頓免費的午餐。這個制度很讓大家滿意,所以就開啟了這項制度,解決了大臣上朝餓肚子的事!

    如果問起他們這些官員都吃什麼呢?據《唐六典》中寫,這個朝食是根據官員的等級高低而定的!給大家講講是,四、五品的官員吃飯的標準是: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份羊肉、2顆瓜、7盤菜,還有各種調味品醋油什麼的!這六到九品則是稍微低了一點:2升白米、1升1合面、1升酒、油3勺、5盤菜……而且有個好處就是吃不完可以打包回去!當時的人比較節約,家裡有老有少,所以都打包回去!這還是《因話錄》中記載的,是這樣一個小故事給大家講講:唐貞元初年的時候,洛陽的物件很高,一般的家庭捨不得吃好的東西,河南府的官員在參加公款吃飯的時候,想到了家裡守寡的姐姐,每次都要從宴席上打包東西回去,能給姐姐帶免費的午餐!一開始,都笑話他,後來知道了原因後,都紛紛感慨,都誇獎他!由此看來,那時候的日子還真是不好過,真的很節省啊!皇帝給他們了一個好的制度,讓他們不用餓著肚子上朝了!

  • 4 # 大羅757961207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敢於直言的魏徵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避免宰相專權。 ④合併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中央設國子學、太學等,學校還有了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 ⑥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安西都護符作為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了唐蕃友好關係,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 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製砂糖的技術。 唐太宗實行一些比較開明的政策,既維護了統治,又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理論家和藝術家。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後人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詩歌在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同時在帝範和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運動會有關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