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因養有猛獸熊,也稱有熊氏。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遊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統一部落聯盟,成為“黃帝”首領。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歷史上的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和“炎黃子孫”。
炎帝
神農氏便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他死於試嘗的毒草藥。
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按照這個說法,黃、炎兩族是從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來的。黃、炎兩族最初居住在今陝北的黃土高原上,後來逐漸東移。黃帝族的遷徙路線偏北些,東渡黃河以後,沿著中條山、太行山的山邊地帶直到今冀北地區。炎帝族的遷徙路線稍偏南,順著渭水和黃河兩岸發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魯東北一帶。他們在遷徙過程中曾與所遷地區的土著部落發生過鬥爭,《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族曾經“北逐葷粥”,《逸周書·嘗麥》說炎帝族和原居於魯、豫一帶的蚩尤族發生激烈衝突,並被蚩尤族打敗。黃帝族應炎帝族的請求而與蚩尤族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關係密切,所以黃帝族亦和處於東方的太昊、少昊兩族作戰,並贏得勝利。
黃帝族打敗蚩尤族以後,和太昊、少昊兩族修好關係,在中原地區擴大了影響,但炎帝族卻圖謀與之爭奪在各個部落間的主導地位,於是黃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①。阪泉之戰先後進行了三次,炎帝族戰敗並歸服了黃帝。此後,黃帝族與炎帝族聯合,在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佔據了主導地位,影響日益廣泛。
新石器時代後期,黃帝族的影響更加擴大。戰國、秦、漢期間,人們對黃帝族的發展情況進行歸納整理,司馬遷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史記·五帝本紀》裡敘述了這樣一個系統:中國上古時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為一。上面這個系統裡的名稱絕大多數都不應當視為某一個人的名字,而應當作為族名來認識。相傳黃帝25子,實即由黃帝族繁衍出來的25個氏族。中國古代文獻裡,幾乎眾口一辭地盛讚黃帝的巨大影響,很可能在那個時代已經形成了以黃帝族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在中國上古時代的歷史中,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被尊稱為五帝,是最有影響的部落聯盟首領。
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以及蚩尤部落。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在陝西北部,後來向東北遷徙,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部落的發祥地在陝西渭水中游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到達山東。蚩尤部落的活動範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
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是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相遇,發生了衝突。經過長期的鬥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在涿鹿進行了大戰,蚩尤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黃帝部落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關於這次大戰,有許多神話式的傳說。據說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種野獸,打仗時把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有人認為,傳說中的六種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和炎帝強大的同盟軍隊,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一時間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黃帝也不甘示弱,請天女幫助,驅散了風雨,終於打敗了蚩尤。也有一種傳說,說是蚩尤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用“指南車”來指引,帶領兵士,依著蚩尤逃跑的方向追擊,結果把蚩尤捉住殺死。
戰後,黃帝對蚩尤部落採取了安撫政策,這樣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員就加入了炎黃部落。不久,炎、黃為爭做霸主,也發生了衝突,大戰於阪泉(今河北涿鹿縣東南的蚩尤村),炎帝被打敗,這就是“阪泉之戰”。戰後,炎帝部落徹底歸服了黃帝,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起來。黃帝在今涿鹿縣礬山鎮建起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黃帝城(遺址今仍保留)。
涿鹿和阪泉兩次大戰後,炎黃後裔從河北一帶向南發展,打敗了其他部落,一直進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中原地區的那些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不管是炎黃蚩部落的後裔,還是夷人、羌人部落的後裔,都自認為是黃帝子孫,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組成了中國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自稱“華夏族”。西初週年,周公營建洛邑,稱之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又是華夏族,所以古代人稱為“中華”。後來,由於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不斷融合,“中華”逐漸成為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中華民族成為中國各民族的總稱。“炎黃子孫”隨之帶有更廣泛的含義,成為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稱謂。
三皇神農嘗百草
上古時候,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藥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裡,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飢?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這裡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雲彩裡,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杆,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採摘花草,放到嘴裡嘗。為了在這裡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藥,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牆防野獸,在牆內蓋茅屋居住。後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裡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後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裡嚼嚼,喂到他嘴裡。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嘗百草。
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杆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嚐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裡的山山嶺嶺。他嚐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飢,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嚐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飢的五穀,醫病的草藥,來到回生寨,準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瀰漫。
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後來人們把神農與伏羲、女媧合稱為“三皇”。
炎帝生於姜水,故姓姜,出生時是人身牛首。一天炎帝在九龍泉沐浴後,頭上的牛角隱去,而且天資更加聰穎,後來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領。炎帝在常羊山下、姜水之畔,始做耒耜(一種像犁的農具),降牛耕田,教民稼穡,發展了原始農業,創立了以原始農耕為代表的姜炎文化。因此被尊稱為“農業之神”。炎帝還是創立中國醫學的先驅。炎帝為了給先民療疾治病,曾遍嘗百草,這就是流傳民間的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據說炎帝採藥嘗草、研究醫藥期間,曾一日遇七十毒,140歲那年,他上天台山採藥,誤嘗小狼毒(俗稱斷腸草)而為民捐軀。後人於是根據他對草藥的長期研究整理出中醫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炎帝也因此被尊稱為“神農氏、醫藥之神”。至於炎帝為什麼被稱為“太陽之神”,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炎帝得到丹雀鳥送來的嘉禾後,開始教民稼穡,但因不懂陰陽有差,種下後,禾苗只開花不結果。於是炎帝便乘騎五色鳥不遠萬里飛臨東海,經過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從東海抱回了太陽,從此大地便五穀豐登。
黃帝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因養有猛獸熊,也稱有熊氏。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遊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統一部落聯盟,成為“黃帝”首領。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歷史上的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和“炎黃子孫”。
炎帝
神農氏便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他死於試嘗的毒草藥。
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按照這個說法,黃、炎兩族是從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來的。黃、炎兩族最初居住在今陝北的黃土高原上,後來逐漸東移。黃帝族的遷徙路線偏北些,東渡黃河以後,沿著中條山、太行山的山邊地帶直到今冀北地區。炎帝族的遷徙路線稍偏南,順著渭水和黃河兩岸發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魯東北一帶。他們在遷徙過程中曾與所遷地區的土著部落發生過鬥爭,《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族曾經“北逐葷粥”,《逸周書·嘗麥》說炎帝族和原居於魯、豫一帶的蚩尤族發生激烈衝突,並被蚩尤族打敗。黃帝族應炎帝族的請求而與蚩尤族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關係密切,所以黃帝族亦和處於東方的太昊、少昊兩族作戰,並贏得勝利。
黃帝族打敗蚩尤族以後,和太昊、少昊兩族修好關係,在中原地區擴大了影響,但炎帝族卻圖謀與之爭奪在各個部落間的主導地位,於是黃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①。阪泉之戰先後進行了三次,炎帝族戰敗並歸服了黃帝。此後,黃帝族與炎帝族聯合,在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佔據了主導地位,影響日益廣泛。
新石器時代後期,黃帝族的影響更加擴大。戰國、秦、漢期間,人們對黃帝族的發展情況進行歸納整理,司馬遷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史記·五帝本紀》裡敘述了這樣一個系統:中國上古時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為一。上面這個系統裡的名稱絕大多數都不應當視為某一個人的名字,而應當作為族名來認識。相傳黃帝25子,實即由黃帝族繁衍出來的25個氏族。中國古代文獻裡,幾乎眾口一辭地盛讚黃帝的巨大影響,很可能在那個時代已經形成了以黃帝族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在中國上古時代的歷史中,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被尊稱為五帝,是最有影響的部落聯盟首領。
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以及蚩尤部落。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在陝西北部,後來向東北遷徙,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部落的發祥地在陝西渭水中游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到達山東。蚩尤部落的活動範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
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是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相遇,發生了衝突。經過長期的鬥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在涿鹿進行了大戰,蚩尤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黃帝部落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關於這次大戰,有許多神話式的傳說。據說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種野獸,打仗時把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有人認為,傳說中的六種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和炎帝強大的同盟軍隊,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一時間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黃帝也不甘示弱,請天女幫助,驅散了風雨,終於打敗了蚩尤。也有一種傳說,說是蚩尤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用“指南車”來指引,帶領兵士,依著蚩尤逃跑的方向追擊,結果把蚩尤捉住殺死。
戰後,黃帝對蚩尤部落採取了安撫政策,這樣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員就加入了炎黃部落。不久,炎、黃為爭做霸主,也發生了衝突,大戰於阪泉(今河北涿鹿縣東南的蚩尤村),炎帝被打敗,這就是“阪泉之戰”。戰後,炎帝部落徹底歸服了黃帝,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起來。黃帝在今涿鹿縣礬山鎮建起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黃帝城(遺址今仍保留)。
涿鹿和阪泉兩次大戰後,炎黃後裔從河北一帶向南發展,打敗了其他部落,一直進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中原地區的那些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不管是炎黃蚩部落的後裔,還是夷人、羌人部落的後裔,都自認為是黃帝子孫,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組成了中國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自稱“華夏族”。西初週年,周公營建洛邑,稱之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又是華夏族,所以古代人稱為“中華”。後來,由於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不斷融合,“中華”逐漸成為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中華民族成為中國各民族的總稱。“炎黃子孫”隨之帶有更廣泛的含義,成為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稱謂。
三皇神農嘗百草
上古時候,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藥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裡,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飢?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這裡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雲彩裡,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杆,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採摘花草,放到嘴裡嘗。為了在這裡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藥,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牆防野獸,在牆內蓋茅屋居住。後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裡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後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裡嚼嚼,喂到他嘴裡。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嘗百草。
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杆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嚐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裡的山山嶺嶺。他嚐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飢,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嚐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飢的五穀,醫病的草藥,來到回生寨,準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瀰漫。
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後來人們把神農與伏羲、女媧合稱為“三皇”。
炎帝生於姜水,故姓姜,出生時是人身牛首。一天炎帝在九龍泉沐浴後,頭上的牛角隱去,而且天資更加聰穎,後來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領。炎帝在常羊山下、姜水之畔,始做耒耜(一種像犁的農具),降牛耕田,教民稼穡,發展了原始農業,創立了以原始農耕為代表的姜炎文化。因此被尊稱為“農業之神”。炎帝還是創立中國醫學的先驅。炎帝為了給先民療疾治病,曾遍嘗百草,這就是流傳民間的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據說炎帝採藥嘗草、研究醫藥期間,曾一日遇七十毒,140歲那年,他上天台山採藥,誤嘗小狼毒(俗稱斷腸草)而為民捐軀。後人於是根據他對草藥的長期研究整理出中醫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炎帝也因此被尊稱為“神農氏、醫藥之神”。至於炎帝為什麼被稱為“太陽之神”,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炎帝得到丹雀鳥送來的嘉禾後,開始教民稼穡,但因不懂陰陽有差,種下後,禾苗只開花不結果。於是炎帝便乘騎五色鳥不遠萬里飛臨東海,經過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從東海抱回了太陽,從此大地便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