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41260154184

    (1)石頭的一種,質細而堅硬,有光澤,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藝品:玉石。玉器。玉璽(君主的玉印)。拋磚引玉。金玉良言。玉不琢,不成器。

    (2)美,尊貴的,敬辭:玉泉。玉液(美酒)。玉言。玉姿。玉照(敬稱別人的照片)。玉宇(a.天空;b.瑰麗的宮闕殿宇)。亭亭玉立。金科玉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在中國自古就有“君子於玉比德”的傳統,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禮記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

    《禮記聘義》中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 “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這段話從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個方面對玉的道德內涵作了分析,它代表了古人對於玉的認識和看法,強調了玉的可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內涵與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並息息相關。

    此外,《詩經﹒衛風》中的一首詩中寫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說,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經過仔細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樣。

    說明君子之美要經過一定的禮的規範和度的把握才可以獲得的。就像獲取美玉一樣,需要有一番磨礪的功夫。這樣玉器又成為君子修養、磨練品性的象徵。

    關於君子與玉,還有“五德”之說。許慎(《說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鯉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撓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潔也。”大意與《禮記》所載大同小異。

    玉被賦予如此豐富的道德內涵,因則君子必須佩帶它,而且佩帶以後,行走時玉佩發出聲音,君子走路時就勢必溫文爾雅,沒有絲毫的邪念。由於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節奏的步伐下,才會發出韻律、悅耳動聽的聲音。

    這聲音不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時也告訴周圍的人們:君子來去光明正大,從不偷看偷聽別人的言談舉動,這便又成為君子行動光明磊落的標誌。

    所以“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採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闢之心,無自入也。”(《禮記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進退俯仰之間,玉佩都會發出聲音,因此“非闢之心,無自入也”。

    擴充套件資料:

    玉的認識與政治、文化意識或道德標準密切聯絡

    根據中國古代有關的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資料,並根據見之於史冊各種神話故事和流傳於民間的大以傳說,中國古代關於玉的概念歸納起來有五種說法:

    刀物主宰說:這種說法將玉的地位推崇為萬物的主宰;

    大地之M說:這種說法將玉形成歸納為大地之精華;

    道德楷模說:玉在禮儀上被標榜為道德的楷模;

    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壽說:這種說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以,囚時玉被用作巫術活動的主要器具。

    玉還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壽的功能。這一認識從今大科學的角度看,應具有相當的科學基礎。

    這些說法就其實質來講,是表明當時玉的認識與政治、文化意識或道德標準密切相關,這一整套玉的理論完全是以玉論人,講的足當時統治階級的形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程頤傳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