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渣嘯西風

    武術失傳當然是存在的,武術的失傳大概分幾種情況。首先就是因為環境的變化,早期的技術用不上了。

    在東漢時期的《漢書·藝文志》中,書裡的“兵技巧”類別裡就列出了作者班固在當時收集來的武術著作,整理出來的一共有13家﹑共199篇。其中這些格鬥著作除了射法外,還有“劍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以及“手搏六篇”等等。這些記載著東漢時期格鬥技巧的書籍,都已經失傳了,只留下來這個目錄而已。而這些技巧的失傳,跟當時的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戈這種兵器是青銅時代最為流行的,目前為止出土的戈均是青銅戈,鐵質戈非常少見,零星一些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早期用隕鐵製作的。當漢代開始使用鐵礦石冶鐵,進入鐵器時代後,鋼鐵可以製作出更好的兵器,青銅戈就迅速被淘汰了。而當一種武器被淘汰以後,這門武器的使用技巧沒有用武之地自然也就沒人去學,從而失傳。“蒲苴子戈法四篇”沒能流傳下來,跟戈不再作為軍隊武器被列裝有相當一部分的關係。有了更好用的鋼鐵的長戟、環首刀,戈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了,練得再好也要捱揍。同樣,青銅時代的劍,因為青銅材質較脆,做不長,都是短劍,而短劍的劍法遇到鋼鐵製作的長劍,那麼就太過吃虧,對方能砍到你的距離,你碰不到對方,更不存在春秋時代劍法更高超的可能性,那麼早期青銅劍的劍法,自然沒有使用價值了。失傳是很正常的事情。

    隋代也有《馬槊譜》的記載,但同樣只剩下一個書名了,具體內容已經失傳。這也是因為隋唐時期馬槊盛行,但是到了宋代馬槊被造價便宜更為靈活的長槍取代,慢慢的沒人再使用馬槊了,《馬槊譜》自然也流傳不下來了。

    另外早期的武術體系也發展的並不完整,而且總的來說人類的科技一直在發展,年代越久遠的人們,生活條件也越差。俗話說窮文富武,古代的人們碰到災年連吃飽飯都很難做到,動不動就易子而食餓殍遍野,那麼還怎麼習武?根本沒法保證一代一代傳下去。比如唐代詩人李白本身是一名劍術高手,李白自述:“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而且他還有一個徒弟,在李白的《贈武十七諤》的序中寫道:“門人武諤,深於義者也。質本沉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數於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餘。餘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但是這個門人武諤,再就沒有任何其他的記載了,可以說是籍籍無名。那麼李白這一支劍術的傳承就斷絕了。李白名氣大,李白行走江湖都能刷臉吃飯,但是他的徒弟武諤沒有他的名氣大,沒法靠刷臉吃飯。而假如他自己都過得緊巴巴的話,更沒人來跟他學劍術了,而且古代一柄劍價值不菲,能學得起的人也不多。

    最後功夫的失傳跟當時的文化氛圍也有關係,比如宋代和明代,重文輕武的風氣濃郁,在這兩個朝代習武不如學文,因為武人的地位相對比較低下,比如狄青,即便混成一代名將,官職到了武將最高階,依然被文人輕易構陷發配,最後被迫害的驚恐而死。那麼其他武將混出頭了,生活有保障了,他們想的也不是把自己一身武藝傳下去,而是更希望讓後代轉行習文,去當文臣。畢竟打仗危險性大不說還沒地位,還得受氣。

    比如著名的楊家將,與小說不同,《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共有七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長子楊延郎後來改名為楊延昭,和楊延玉兩人子承父業領兵作戰,但是楊延玉隨父征戰,在陳家谷口一戰中壯烈殉國,楊業的其他兒子全都積極轉行為文官,最後只有楊延昭子承父業。而《宋史》又記載,楊延昭也只有他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子承父業。然而楊文廣並不受重用,官職與楊業相比已經降低太多,於是他的後人乾脆全部洗白轉為文官,沒有人繼承楊家將的武將行業,楊家將這一脈的武技也就傳了三代就斷絕了。然後在楊文廣去世後53年,金軍攻破東京,北宋滅亡。

    武術的傳承關鍵還是在於使用,民國時期是中國武術的一個最後的發展時期,民國時期連年戰亂,學武術防身是真的可以用上的。當時還有白刃戰,即便士兵也大多要學幾手武術。所以民國時期對武術也比較重視,1928年、1933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曾舉辦過兩屆“全國武術國考”。1929年在杭州舉行的國術遊藝大會。另外1929年末到1930年初,由李景林帶頭,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等發起了全國武術擂臺大賽,比賽地點定在上海。12月18日,比賽在上海亞爾培路的逸園開幕。前12名選手的獎金共為13000塊大洋,第一名獎3000塊大洋,第12名也能獲得500塊大洋。1943年11月3日,上海西僑青年會拳擊俱樂部通過當時的中國拳擊經濟人徐德馨向上海武術界發出挑戰書,希望可以和中國武術進行一次跨拳種比賽。華聯社蔡桂勤(華拳門)與國武社王子平(查拳門)派出參賽人員接戰西洋拳手。11月11日,中西雙方擬定好比賽規則和日期,並由上海《申報》釋出。11月13日中西拳擊賽在上海回力球場(今盧灣體育館)開賽,比賽共八場,雙方各出八人參賽。中華隊以五勝兩負一和的成績大獲全勝。同月18日,《申報》隨即刊發了一篇中西拳賽的通訊:“神拳大龍——中西拳擊對抗·中華隊獲大勝”。

    新中國成立後,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的國術課師資力量併入河北師院體育系,當時獨家教授傳統武術,被稱為“自衛運動”,包括短兵對抗、徒手對抗、中國跤等等專案。在1951年就搞出按體重分級的武術比賽,所有流派均可參加,不過當時只分輕量級和中量級兩個級別。到了1952年還有短兵器、長兵器、散手、摔跤等等武術對抗比賽。而在1954年開始整頓武術,1956年,傳統武術對抗比賽全部停辦,僅有套路表演比賽。1957年在北京舉行了“關於武術性質問題的討論”開始批評“唯技擊論者”。到了1961年出版的體育院校《武術》的本科講義,將武術界定為:“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有關的鍛鍊方法所組成的民族體育形式”僅強調武術套路的鍛鍊價值,刪除了武術的技擊屬性。

    於是在沒有正規比賽的情況下,武術訓練變成了屠龍之技,除了去犯罪沒別的用處了,而且經過了數次嚴打,很多打架鬥毆的都要麼蹲大獄要麼拉去槍斃。這種環境下,教人武術如何技擊變成了害人。很多老武師不再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武術出現了大規模的失傳。僅剩下套路表演的武術運動員

  • 2 # 詠春張亮

    至金、元時期,由於兩朝統治階級害怕民間造反危及統治,均以法律條文明確規定禁止民間習武,中華武術的發展在金、元兩朝進入低谷和黑暗時期。

    金、元統治者以少數族君臨中原漢地,為了維護其統治,不僅制定種種民族防範和民族壓迫政策,而且從法律上嚴格禁止漢人、南人習武弄棒,結果是阻止了民間武術強身運動的進行,阻礙了武術技術的進步,從而造成了武術家、武術古籍等等的“歷史空白時期”。

    金朝是12世紀初期女真人在中國北方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在滅亡北宋之後佔領淮河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女真人以少數族統治中原漢地,為了實現其長久統治,制定民族等級制度,曾經將其統治下的民族劃分為女真、渤海、契丹、漢兒、南人五個等級。漢兒是指原遼朝的漢人,南人則是指的原北宋的漢人。南人的地位最低,是比漢兒更受歧視、更受壓迫的人。為了防範漢兒、南人反抗其統治,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三月,“制定民習角觝、槍棒罪”。

    元朝實行四等人制,蒙古人是第一等人,色目人是第二等人,漢人是第三等人,南人是第四等人。為了防止人口占多數的漢人、南人的反抗,統治者禁止漢人、南人持兵器,也禁止漢人、南人練習武藝。元朝滅亡南宋沒幾年,就頒佈了一條“禁治習學槍棒”的法令,這條法令收入在元朝的法律文書彙編《元典章》中,其內容為: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六月,福建行省準中書省諮:據御史臺呈:照得近年各路府州司縣官司,以催辨為急務,以勸課為具文。所以奸民不事本業,遊手逐末,甚者習學相撲,或弄槍棒。有精於其事者,各出錢帛,拜以為師。各處社長等人,恬不知禁,有司亦不究問。長此不已,風俗恣悍,狂妄之端,或自此生。今後軍民諸色人等,如有習學相撲,或弄槍棒,許諸人首告是實,教師及習學人並決七十七下,拜師錢物給告人充賞。兩鄰知而不首,減犯人罪一等。社長知情故縱,減犯人罪二等。庶幾恣悍之風不作,兇強之技不傳,馴化民情,坐消變故。此於政治所繫非輕。本臺乞遍下合屬,嚴行禁治施行。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十二月和元英宗時期,朝廷多次重申法令,禁止漢人執兵器和練武,如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春正月,“禁漢人執兵器出獵及習武藝”。又,《元史》卷一〇五《刑法志》記載:“諸棄本逐末習用角觝之戲學攻刺之術者,師弟子並杖七十七。”

    而金、元兩朝禁止民間習武的現象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特殊歷史時期。雖然金、元王朝已隨著農民起義土崩瓦解,早已成為歷史煙雲,但金、元時期對民間武術的禁止對中華武術發展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卻是巨大的。它中斷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尊文崇武的傳統,使中華民族一直引以為豪的武術體育受到抑制和摧殘,阻礙了中國武術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它淡化了中國民間“習武強身”、“以武建功”的觀念,削弱了中國武術發展的民間基礎;金、元兩朝相繼二百餘年的歷史,中斷了中華武術文化的研究和傳承,致使大量武術典籍散失和武術成果難以用文字的形式儲存下來。

  • 3 # 家紹3

    習武子弟打鬥引發官司導致敗家禁止習武。廣東羅定市大屋地黃氏聯慶堂武館(獅隊)成立於1797年。當時聘請了少林寺反清復明負案在逃高手黃居朝執教,培養了一班子弟各懷輕功、頭錘、抐手、鬼腳等絕招,因而恃強惹事。1810年,族人拖欠一石二斗三升公糧,差役幾經催交未成,於是來家捉人去區府。有三個習武子弟認為官府做法不對,又恃有武功,即去劫獄,大鬧區府,死傷數以百計。1817年,又因與鄰村一戶人土地糾紛引起打鬥招禍,導致打官司長達十三年之久而敗家。黃氏族父老認為都是子弟習武惹的禍。於是下令解散武館,禁止子孫習武。從此黃氏武術絕招失傳多年。

  • 4 # 福州禪武

    中國體育發展歷程劃分為五個階段

    (1)過渡、借鑑、探索階段(1949-1965年)

    (2)停滯困惑階段(時期)(1966-1976年);

    (3)整頓恢復階段(時期)(1977-1984年);

    (4)發展提高階段(時期)(1985—1998年);

    (5)創新攀登階段(1999年至今)

    以上的發展但和傳統武術的關係不大,因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是為國家服務,是以奧運會為最高賽事,傳統武術基本沒有參於的機會,新中國成立後,武術發展的是套路運動,1979開始發展散打運動,這兩個專案都是以體制內專業運動的培訓模式,國家提供包吃包住。傳統武術一直是排在體制外的運動,各個流派大師使用的的是門派,熟人圈子、親戚傳承的模式,大規模的相互交流的機會甚少,而實戰的頻率更是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怎麼評價一款護膚品的好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