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獅

    在中國歷史當中,我們會稱在宮中的“閹人”為“公公”、“太監”、“宦官”等等。很多時候,我們在古裝劇或文學作品中,都會將“太監”及“宧官”相提並論,但其實這倆詞是兩碼事。

    “宦官”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宦官制度起源較早,《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當時的宦官,一般都由身份卑微的人充當,他們大概都是來自被處以宮刑的罪人擔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即是說,宧官不一定是閹人。宦官制度到了東漢以後,叫做“悉用閹人”。

    至於“太監”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定,他們並不一定是閹人。到了明代,在宮廷中設定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高階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中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我們才將“太監”和“宦官”有所連繫。

    明朝時期,太監是“高階宦官”,管理普通宦官。所以我們就清楚一點就是:太監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發展到了清朝,太監和宦官才互通互用。

  • 2 # 明離子

    “太監”一般都是“宦官”,但反之,“宦官”卻不一定是太監。

    “宦”其實源自於星宿學說,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與帝星最近,因此成為天子近侍稱作宦官。

    其實在秦朝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便有了“宦官”一詞,但是個官名,是指管理宮廷雜務的人。

    秦、西漢,並沒有規定宦官必須是閹人;到了東漢,才規定只有閹人才可當宦官。

    用“太監”稱呼宦官,是從唐朝開始的,唐高宗改殿中省為中御府,設立太監、少監作為管理官員,由閹人擔任,其他成員也都是宦官,但只有主官稱為太監,而其餘人是沒有資格叫太監的。

    到了明朝,設立外三監,和內十二監。

    外三監就是著名的國子監,還有欽天監和上林苑監。國子監是國家級最高學府,而欽天監是研究天氣、星宿等的部門,上林苑監則是研究畜牧業、種植業的部門。屬於科學技術部門,外三監的最高管理官員為祭酒,由外臣擔任。

    而內十二監,指的是:司禮監,內官監,司設監,御馬監,尚膳監,御用監,直殿監,印綬監,尚衣監,都知監,神宮監,尚寶監。

    這些部門都由宦官進行管理,其最高長官都被稱為“太監”,其他宦官則依舊沒有被叫太監的資格。

    但此時的“太監”一詞,也會被用在對非主官的宦官身上,究其原因,應該是外臣將皇帝身邊的宦官表示尊敬,但實際上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到了清朝,將每個宦官都真正的任為太監,從此“宦官”和“太監”才真正成了同義詞。通常,人們在書面表達時稱閹人時會寫作“宦官”,而日常口頭語,尤其是百姓口中,則更習慣稱之為“太監”。

  • 3 # 香茗史館

    之所以容易將兩者弄混,原因就是明代之後,隨著宦官權勢的與日俱增,人們開始將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逐漸成為宦官代名詞了。而在之前,宦官和太監的區別還是相當大的。

    “太監”和“宦官”的區別

    “宦”其實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此古人將服侍帝王的人稱之為宦官,也稱為宦者、中官、內官、內侍等。

    宦官出現的很早,據推測夏商的宮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而到周朝時期,周王朝和各諸侯國都設定有宦官,這在《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記載。

    由此可見,宦官其實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官員的稱呼。而在東漢之前,宦官可不全都是閹人,其中還是有不少士人的。直到東漢時,為了防止發生穢亂宮帷的醜事,“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至此之後宦官才全部由閹人擔當。

    太監則出現的較晚,唐高宗時期,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此時的“太監”是一種官職,只有宦官之中地位較高的才被稱為“太監”。

    明清之後“宦官”和“太監”開始混為一談

    明清時期,按照規定,仍然只有宦官之中地位較高、且擔任一定職司的才能被稱為“太監”,是有品有級有俸祿的。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時,由於太監權力的不斷增大,規定也就只變成了規定,實際上宮內的宦官已經開始逐漸被統稱為宦官了。

    而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宮內的閹人一律被稱為太監,並制定了嚴格的登基劃分,按照規定,二品太監,頭戴紅頂花翎,蟒袍補子為仙鶴;三品太監為正藍頂花翎,蜞袍補子為鳳凰,無品太監,一律穿紫色綢緞袍,補子為蟠龍花和五蝠捧壽的吉祥圖案。其他充當雜役的太監均穿紫色布袍。

    因此,在明朝中後期,宦官和太監這兩個稱呼實際上就已經出現了混淆,而到了清朝更是徹底混為一談了。

  • 4 # 溫長卿

    太監本身是一個官名。元代朝廷有尚舍監、闌遺監、典用監、典醫監、典牧監、典寶監、甄用監、掌醫監、太府監等等官署,都以“太監”一職為長官名目(或諸長官之一)。這是和官署名字相稱的,因為監本身就是“監督”的意思,太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階監督”。這些“太監”中多有管理皇帝及太子的宮廷事務的。

    明代設立宦官衙門管理宮廷事務,沿用“監”為官署名稱,定製設十二監: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這些官署都以正四品的“太監”為最高官銜。只不過元代任太監者是一般官員,而在明代則是閹人了。一個衙門中又不止一個太監,而是多名太監分任不同職掌,如司禮監中有掌印太監及秉筆、太監等人負責批紅及管理東廠事務,又有提督太監,負責管理司禮監本衙門管理宮廷書籍、書畫、文具的事務。

    由於太監是宦官所能做到的最高官位,民間逐漸以“太監”作為對宦官的敬稱。如明代小說《平妖傳》中,便將雷允恭稱為“雷太監”,雖然小說也按宋制給雷允恭安排了一個“宣政使”之職。

    到了清代,太監成了朝廷對宦官的正式稱呼。滿語中稱呼宦官即用“太監”的對譯taigiyan。宦官中從最高階的總管太監到最低階的小太監,都以“太監”二字稱呼。這樣,“太監”就從元代的普通官員官職,轉變為明代的宦官官職,又變為清代對宦官群體的正式稱呼,完成了從官名到群體稱呼的變化。當然,這也不是隻發生在宦官群體身上的。例如現在稱醫師為“醫生”,便是從古代官辦醫學機構中的學生“醫生”的名目而來的。

  • 5 # 大意覺迷

    “宦”的本意是“做官”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學習”的意思。後來逐漸指在宮廷裡侍奉皇帝的人,這裡面既包括宮廷的男女僕傭,也包括直接為君王辦事的官員。所以“宦”所包含的範圍開始也是有男有女,有閹人也有非閹人。秦代的著名奸臣趙高,《史記•李斯列傳》稱其為“故宦人”,但趙高不一定是閹人。但是越到後來,宦者、宦人、宦官群體越是以閹人為主,所以宦官就成為閹人的代名詞。說相聲的有時候喜歡拿“官宦”和“宦官”兩個詞製造笑料,因為“官宦”的“宦”還保留了比較古老的內涵,一旦顛倒成為“宦官”意思就差別大了。

    太監這個官名的出現要到唐代,唐代有兩個機構,一個叫內侍省,一個叫殿中省,前者掌管宮廷內部事務,後者負責皇帝飲食、衣服、車馬等事。這兩個機構的正副長官分別稱為監與少監,正長官又可以尊稱為大監,古代“大”、“太”通假,故而也可以寫作“太監”。內侍省主要由宦官任職管理,而殿中省則未必是宦官。遼代南面官太府、少府、秘書、將作、都水等監長官皆稱太監。元代藝文、太府、秘書諸監亦以太監為主官,但這些官職大多不是宦官。真正到了明朝,太監一職才進一步和閹人繫結,但主官以下宦官則不可稱為太監。到了清朝所有的宦官都可稱為太監,於是宦官才與太監變成同義詞。

  • 6 # 四十五度說

    從清朝開始宦官和太監才開始混為一談。在此之前宦官和太監之間區別還是很明顯的。由於古代封建帝王需要這些沒有效能力的人來服侍自己及宗室,太監這個職業就誕生了,太監這個職業並不是中國專屬的,在拜占庭也有規模龐大的太監全體來服務於君主。

    官職

    無論宦官還是太監都是被閹割之後失去效能力,變成了不男不女的中性人。最初宦官的使用範圍要比太監大很多。所有失去效能力被閹割之後的人都被統稱為宦官,宦官也是官的一種當然也分為三六九等。地位較低的宦官被稱為“少監”或者“中監”,他們是皇宮內食物鏈的最底端,真正的人命如草芥。比這些食物鏈底端的稍微高階一點的是高階宦官是“太監”。

    這個區別在明朝時期特別明顯,由於明朝實行了非常特殊的特務制,直接歸皇帝所管轄的東廠,西廠,錦衣衛。朝廷設東廠,西廠,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是一個很完善的政治機構。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俱由宦官出任,這些宦官就是高階官員。在書面語言中使用宦官,而在民間百姓口口相傳中太監的叫法比較常見。

    時期

    宦官在秦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真的只是一個官職的名稱。這個官職主要負責管理宮廷內務,在西漢之前宦官並不是閹人,這出現了很多不方便的情況,畢竟後宮深深全是女人,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皇帝頭上免不了會被扣上綠帽子。為了杜絕這種情況,維護皇帝的威嚴,東漢之後所有的宦官全部都用閹人。而太監這個稱撥出現在唐朝,最初也是一個官職的名稱。唐朝當時有多個官署的最高領導都叫太監,副手叫少監,殿中省和少府監。後來逐漸演變宦官和太監就混為一談了。

  • 7 # 談古科技

    這是個讓人褲襠冒涼氣的問題……在普遍印象裡,宦官、太監是一個意思,其實他們還是有區別的。大致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有閹人侍候帝王及其族人的證據。後世發現甲骨文中有記載,那時這類人叫“寺人”。到了戰國時期,這個職位稱為“宦者”,秦漢時期,改作“宦官”。這時宦官不全是閹人,也有正常人。到了東漢以後,宦官就全是閹人了,《後漢書·宦者傳序》:“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太監這個詞,一直到遼代才出現,但那時只是一種官職,而且還有世襲的……誰見過閹人世襲罔替的?有絲分裂?到了明代,太監和宦官才產生聯絡。那時太監是個官名,品級低的宦官叫“少監”,稍大的叫“中監”,官階高的叫“太監”。也就是說,太監一定是宦官,宦官不一定是太監,太監的地位高於宦官。但是明朝太監地位高,所以有的人為了討好宦官,也稱宦官為太監。到了清朝,太監完全等同於宦官,那會宦官這個詞幾乎就沒人用了,太監也不再是官名,只有大太監和小太監,大太監就是總管啥的。我記得在哪看過,在古代太監也有叫大監的。對於這件事我就特別疑惑。記得我小時候,也就8、9歲的樣子,和我表哥在姥姥家玩,我把雙手伸平,兩腿劈開,就是圖裡這樣。然後問我哥:“看我這動作,你猜個字。”他說是“大”字。我說錯了,這是“太”字,我褲襠裡還有個點兒呢,說完我倆就笑。那麼問題來了:太監明明沒那一點,為啥不叫“大監”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落到西部第十,湖人還有希望進季後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