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三國時期,戰亂不休,糧食就起了主導作用了。錢財好說,沒錢能吃飽也行,但連吃都吃不飽的話就只能吃人了。梟雄們解決糧食問題的主要在三方面:以人屯糧,以人略糧,以人為糧。

    第一:以人屯糧

    屯田制在三國中是曹操首發的,當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的時候,地盤大了:擁有兗州,司州,人口多了:朝廷,軍隊,幾十萬張嘴巴等著吃飯呢。曹操於是命韓浩在許昌屯糧,設定典農校尉官職專門負責這一重要政策。就在河北袁紹吃桑果保命,江淮袁術撈河蚌進食的時候,曹操軍中已經得谷數百萬斛,一斛十鬥,可供給數十萬軍隊,而這僅僅是屯田許昌當年的成果。曹操也曾下令不準踐踏農田,甚至以割發代首來強調屯田的重要性。

    屯田制直到三國後期還在執行著,鄧艾建議司馬懿在淮南屯田以作為滅吳物資。這才是亂世中最有效和最仁義的做法,能給百姓一口飽飯比啥都強。第二:以人略糧

    曹操在實行屯田制時就說過:“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餓了就搶,吃飽了就扔,根本就沒有一個長遠的打算。

    這也是亂世最普遍的做法,曹操在剛起家的時候就設定過摸金校尉,負責盜墓斂財,不得不說曹操還是很有創意的。同樣劉備入成都也放縱士兵搶掠財物,孫策入江東,袁紹定河北,袁術坐江淮,呂布奪徐州都是以這種方法來聚集糧餉的。不是搶庫府,就是搶豪族,再就是搶百姓,這樣的部隊能不失敗嗎?第三:以人為糧

    這種是最恐怖和最慘無人道的方法了,在這種情況下,人已經不能稱之為人了,我們體內的暴戾和自私一覽無餘,這已經是真正的禽獸了。

    在亂世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可都是在最後關頭,迫不得已才使用出來的。曹操被奪兗州後又遇到了蝗蟲,災起人相食,劉備被奪徐州也有,大亂起人相食。這兩位梟雄都有以人為糧的劣跡,但也是隻有一次,後面就沒再發生了。畢竟像迦樓羅王朱粲這樣真正喜歡吃人的沒人性的還算是極少數,這也是值得慶幸的地方。

    眾人解決自己糧餉的方法主要就是上述三種,可糧食被諸侯吃了,功勞被諸侯領了。百姓呢?田是他們種的,錢被人搶光了,到頭來一個不好還得被人吃了,戰爭苦的永遠都是我們老百姓。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給那些在如今和平的年代裡還想要戰爭的人一點點觸動呢?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評論!!!文章來源/那隻胖狐狸

  • 2 # 關東俠客

    天下以農為本,手裡有糧心不荒。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穀物和絲麻,漢朝皇帝早就看清了這一點。三國時期軍閥割劇人口銳減,中原老百姓不是被殺光了就是逃到深山老峪躲起來,以至出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向。亂世中軍閥們怎樣解決糧食問題呢?淮南袁術佔據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的江淮地區可謂兵精糧足。袁術曾經很大氣的給呂布二十萬斛糧食打曹操。但是袁術不會經營管理,這麼好的局面讓他給毀了臨死連口蜂蜜都沒喝上。曹操統一北方後興修水利搞屯田制,有軍屯也有招集流民屯田,很好的解決糧食問題。蜀國解決糧食問題方法有兩個,一是就食故國,諸葛亮在北伐曹魏時聲東擊西把隴西麥子割了,解決了軍糧消若了敵人。二,蜀國也搞屯田制,大將軍姜維為避禍率軍到踏中屯田。古今中外都是如比和則兩利,戰則民遭難。一心一意解決老百姓飲碗問題才是根本。

  • 3 # 棍哥觀史

    首先,我們來說說休戰期間各國的國庫積累。

    (一)魏國

    史料記載中,曹操釋出的《收田租令》,規定“其收田租畝4升,戶出絹兩匹,綿兩斤而已”。這將漢代的定率田稅改為定額田稅,把人頭稅改為按戶徵稅,也是結合了當時戰亂,人口急劇減少的實際情況來徵收,漢代田稅文景之治的盛世時三十稅一,一畝必須繳糧5升以上,此時已經是比文景時期還要少了,一方面是減少人民負擔,一方面也是為了減少人口外流。

    在稅收基礎上魏國大力發展屯田制,並設定典農中郎將專管屯田事宜,大家熟知的鄧艾就曾經任該職務,曹操的《置屯田令》規定:“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這種屯田制度不光有利於開墾閒置土地,還能組織流民迴歸生產,並在休養生息時期形成兵農合一的效果,軍隊主導的開墾屯田,閒置的兵勇投入農業生產中去,這一制度有效解決了軍糧問題。

    (二)蜀國

    蜀國方面由於國力最弱,所以採用類似商鞅的耕戰制度,也就是以兵勇為主導的農業生產,蜀中土地肥沃,但由於地理條件溝壑縱橫,山區開墾不易,因此軍隊投入農業生產最為合適,雖然成都平原糧食產量高,但諸葛亮出師表中講到的“益州疲弊”能反映出成都平原供應不了國家戰時的軍糧補給,因此只有開發更多農業用地才可提高國庫儲備,又因為西川豪強勢力太大,所以必須對平民收取更多賦稅來保證國庫充足,每畝稅賦恐怕要超過產出五成左右。

    好在蜀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政府可以大力興修水利灌溉工程,保障農業生產的技術支援。漢中所產馬匹也是蜀國對吳通商換取糧食的重要途徑,荊州四郡較為富庶,糧食產量基本可以供應荊州戰區的補給。

    (三)吳國

    吳國的政治條件較為優越,孫家三世經營已久,人口穩定,流動性小,也是土地兼併較為完全的地區,鄉紳,地主形成的較為穩定,對國家統一性質的田賦徵收較為有利,加之吳國所在長江流域下游,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糧食產量也較高,經濟作物,水產品也較為豐富,有利於對蜀國以及海外貿易通商,史料記載過東吳船隊到達並佔領洟洲(今中國臺灣省),說明東吳完全有能力向東南沿海地帶的其他國家透過貿易換取糧食。因此吳國的賦稅負擔較蜀國輕。

    然後,我們來說說戰時的糧食補給。

    高祖劉邦曾誇韓信“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在戰爭中,特別是大兵團作戰時,成千上萬的軍隊是要吃飯的,那麼真的就是如韓信那樣提前將糧食運到戰場前線嗎,這必然是不可能的。在每場戰爭前,各國都要在自己勢力範圍內選取一個可持續快速供給大軍的地方做戰時軍糧儲備庫,下面用官渡之戰袁紹烏巢的軍糧儲備庫做解釋。

    袁紹的戰略很清晰,烏巢的軍糧可以持續補給延津的文丑,白馬的顏良,封丘的審配。並派了淳于瓊重兵把守,補給線最遠的就是白馬,如果白馬之戰獲勝,顏良可以直接到達陽武,對官渡形成合圍之勢,這樣烏巢的補給依舊奏效,並且大家可以看出,烏巢是在延津和封丘中間,如遇不測可迅速馳援烏巢,且烏巢的隱蔽性是相當可靠,並始終在袁紹勢力範圍以內的重兵後方,如果不是許攸叛變,曹軍也不知道這個軍機,曹軍燒燬烏巢軍糧,徐晃還經延津斷了烏巢的糧食補給線,要知道此時曹軍已經被袁紹拖的軍糧不足,凸顯了糧食補給的重要性。

    同理,在戰爭中解決軍糧應急的問題也可以透過搶糧來應對,漢中之戰前,蜀軍進軍速度極快,是為了收割漢中秋熟的麥子;也有透過摧毀敵軍軍糧來解決問題的,如上方谷之戰,司馬懿差點因為搶糧送了性命,而在此之前,諸葛亮是搶了司馬懿的陳倉軍糧。

    在軍糧補給線方面,更是各種五花八門的招式,如諸葛亮的木牛流馬來解決糧道崎嶇的問題。

  • 4 # 歷史評說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亂時期,農民起義軍閥混戰,整個國家打得昏天暗地。在此期間,戰爭成為了主旋律,和平倒成了奢望。國家人口銳減,從東漢時期全國擁有5000萬人口,到三國時期,僅僅1000萬不到的人口,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軍閥的連續混戰,再加上漢末自然災害頻發,導致了糧食奇缺。但是儘管沒有糧食,對於那些軍閥們來說,地盤還是要搶的,仗還是要打的。

    為了解決軍隊的糧食問題,他們也算是絞盡腦汁,一開始自然使用最原始的劫掠的方法。當然也有軍隊就地取材,逮著什麼吃什麼,曹操的軍隊就曾經吃過桑葚,而在袁術的軍隊吃的是田螺。

    可是這些方法都是權宜之計,為了支援大規模的作戰,打持久戰,建立自給自足的糧食供給系統,成為了各路英雄的共識。在這樣的情況下,魏蜀吳三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屯田,作為解決之道。

    屯田最先出現於曹操軍中,在打敗了濟北的黃巾軍之後,曹操的實力暴漲,一下子搞來了30多萬降卒,上百萬的人口,這讓曹操做夢都能笑出豬叫。

    一方面他選擇其中強壯者加入軍隊,號稱青州兵,當然,這些被挑剩下來的人,曹操自然也不能讓他們閒著,畢竟當時曹老闆也只不過處於創業初期,手頭經費不足,不可能養著閒人。

    於是這些人口就成為他今後推動屯田的勞動力基礎。隨著曹操迅速崛起,他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大,於是他決定採取屯田,以此來解決軍隊的後勤問題。

    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的主體就是士兵,他們化身為生產建設兵團,由他們提供勞動力,而政府提供其他的一切,這就像國營農場,收益是屬於國家的,這些士兵則是僱員。

    還有一種就是民屯,當時地多人少,很多土地都撂了荒,曹操就號召老百姓前來屯田種地。對於那種自帶耕牛的,屯田人員和政府將平分土地裡的收成,一半歸功,一半歸個人所有。

    還有一種就是如果老百姓沒有耕牛,政府可以租借耕牛給百姓,但是這些大牲口並不白借給你,它的價值相當於一成的糧食產量,屯田的老百姓必須將土地裡的六成產出給國家,四成歸自己。

    而且曹魏帝國的屯田制度有一個非常先進的地方,那就是他們每年收取的糧食數量並不固定,而是靈活地根據每年的收成而變化,這樣能夠保護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在這樣的政策影響下,曹魏帝國的各項軍事行動都沒有因為糧草不濟而被拖後腿。

    而蜀漢帝國也進行屯田,由於當時的成都平原經過開發之後,已經成為了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水平很高。所以僅僅憑藉數漢九十幾萬的人口,竟然能夠支撐起十萬軍隊和龐大的官僚系統,可見他們的屯田系統也是比較完善的。

    吳國的屯田就比較特殊了,那些進行屯田的軍隊和百姓都被劃撥到招攬這些人的將軍手下。長此以往,這些屯田客就逐步逐步成為了將軍的家奴,將軍們手下有兵,手中有糧,含有大量的財富,逐漸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這些手握重兵的將軍很容易就形成地方小王國,中央對此極難管理,排程上往往很難如臂使指。

    不過無論如何,透過屯田,使得魏蜀吳三國獲得了穩定的糧食收入,保障了軍隊的作戰供應,這才能為我們貢獻那麼多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球上的水是怎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