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濱州市儒果農莊乾果店
-
2 # 渠成健康進修站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結腸鏡可分為乙狀結腸鏡和全結腸鏡檢查,前者可檢查從肛門至乙狀結腸大概60cm範圍內的病變,而全結腸鏡可以檢查全部結腸甚至部分小腸的疾病。
而進行結腸鏡檢查必須注意的是進行必要的腸道準備,可分如下步驟;
1、檢查前1一2日禁食油膩辛辣食物,以半流食為主,當日清晨應禁飲食。
2、腸道清潔有多種方法,常用的有甘露醇、聚乙二醇電解散等口服,患者可根據身具體情況選擇。
3、部分過於緊張患者可適當肌注鎮靜藥和腸道解痙藥,降低不適感,有利於操作
總之結腸鏡並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可怕”,只要認真準備,充分配合,是可以順利完成檢查的。
-
3 # 消化內科葉醫生
這問題作為一個胃腸鏡醫生還是很好回答的。
結腸鏡可以在人的眼睛直接觀察下把整個大腸內部情都非常清晰明瞭的看一遍。同時腸鏡還可以連線電腦在檢查過程中可以把圖片傳輸並儲存起來。
檢查腸道病變是結腸鏡檢查的的最主要目的,特別是將大腸癌篩查出來。目前腸癌也是一種非常高發的惡性腫瘤,正確的篩查方法可以減少各年齡段的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早期的腸癌只能透過腸鏡檢查出來,結腸鏡在觀察腸道微小病變以及可以取活檢送病理確診癌症方面有突出優勢,所以結腸鏡在腸癌的篩查和治療後複查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早期將腸癌篩查出來不僅拯救一個人的生命,還挽救了他整個家庭。
所以對於有排血便、血清腫瘤標誌物高、 有結腸息肉、腸癌家族史、炎症性腸病等都需要常規定期體檢一下腸鏡檢查。回答一下題主提出問題:其實大部分人都適合做腸鏡?這個去醫院的時候醫生就會幫你評估。
但仍有一部分人不適合做腸鏡。我個人具體如下。
1.孕婦:這個大家應該都能理解,肚子裡有個寶寶,做腸鏡風險會明顯增高。一般醫生不會輕易給你做腸鏡。增加流產的風險。
2.有精神病的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有傷人傾向的患者也不適合做腸鏡。不過目前由無痛腸鏡,如果肯配合做麻醉無痛的腸鏡也是可以做的。因為麻醉狀態下患者已經睡著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把腸鏡做完了。
3.確診或懷疑腸穿孔、中毒性巨結腸、重型結腸炎或重度潰瘍性結腸炎,腹主動脈瘤等疾病上述情況下在腸鏡檢查中腸穿孔的風險增加。
4.嚴重心臟病,哮喘、呼吸衰竭等心肺功能不全的人:這個具體要醫生幫忙評估;
5.消化道大出血,血壓波動較大或不穩定休克的人; 嚴重出血傾向,嚴重貧血等。
6.女性來月經期或者有尿路感染等也最好不要做。
-
4 # 守護生命光彩
儘管很多人都知道腸鏡檢查有好處,不僅有助於明確診斷,還能鏡下直接做治療,對篩查及預防結直腸癌的必要性簡直是不要不要的。然而,實際情況是,只要假想做結腸鏡的場面:“菊花一緊”、面對醫護人員的不好意思、疼痛......立馬嚇得從假想的場景中回過神來,算了算了,還是不要做了。
首先要強調,最大的準備其實是心理準備,跨過了心理這一關,哈哈哈,其他的都很簡單啦。腸鏡檢查技術是很安全的,醫護人員也會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再說了,在醫生護士的醫學專業世界裡,那都沒有性別之分,只有專業的看病及治療,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如果擔心疼痛或者太緊張,也可以選擇無痛腸鏡,簡單睡一覺,輕鬆搞定。這不也還有很多醫生自己給自己做腸鏡,甚至開了直播供大家學習探討,面對醫生的這種奉獻精神,咋還有啥不好意思的,對吧。
第二個就是飲食方面了,檢查前1-3日清淡飲食,不要吃太油膩的高脂食物,不要吃蔬菜和水果,因為蔬菜和水果富含纖維素,會產生較多的糞便,腸鏡檢查前不容易排乾淨。應進食一些易消化的無渣或低渣飲食,如稀飯、爛麵條、雞蛋、魚和肉類食品。檢查當天應該禁食,可食用糖或者巧克力補充能量,或者飲用糖水充飢,不要飲牛奶等乳製品。
再就是腸道準備啦,所謂腸道準備,就是把腸道清理乾淨,這樣做腸鏡的時候才能看清腸粘膜表面的情況。如果腸道準備不充分,做腸鏡也就無法達到其目的,因此,這是個很重要的環節。一般在檢查前4小時開始服用瀉藥。不要過早服用瀉藥,一般服用瀉藥後4小時左右結腸就可以達到一個最清潔的狀態,4小時之後,小腸內的糞渣會源源不斷地逐漸進入結腸,結腸內又被糞水覆蓋,又變得不清潔了。具體服藥的要求,那就要遵從護士姐姐的安排了,通常在預約的時候護士會幫助講解服藥的注意事項,一定要仔細聽並且嚴格執行。此環節禁止開小差,歡迎現場講解環節記筆記。
第四是檢查當天的準備,按約定的時間到醫院,和護士溝通排便的情況,如有特殊,提前彙報。衣服當然是寬鬆易更換的。一般結腸鏡檢查20~30分鐘就能完成。如果發現腸道有異常情況,需要在腸鏡下治療的話,操作時間就會延長。如果是全麻的話,在檢查結束後,會被推到觀察室休息,等到醒來後,護士觀察一切正常後就可以放心啦。檢查結束後,腹部不適基本緩解後就可以喝水或者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食(比如白粥等)。如無特殊治療可以恢復正常飲食。
第五,之後就是等待報告啦,不過如果有一些異常,如息肉切除或者其他組織取病理,那就要等一週左右,標本在病理科出更細的結果。按照醫生要求的時間回醫院取報告後再請醫生解讀,判斷是否需要做其他的治療或者處理。
以上就是結腸鏡的注意事項啦,總之,對於需要做腸鏡的患者,最大的要點就是放輕鬆,過程很簡單,so easy,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
-
5 # 小克大夫
結腸鏡檢查是診斷下消化道的病變,尤其是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下腹痛和腹瀉等有很大意義,結腸鏡檢查要比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操作複雜.技術要求較高。患者亦有一定的痛苦。故宜恰當選擇適應證,並與X線鋇劑灌腸造影檢查配合應用,並掌握熟悉結腸鏡檢查的適應症、禁忌症和檢查前的充分準備,可減少和預防併發症(腸穿孔、出血、心腦血管意外及氣體爆炸)的發生,提高其診斷正確率。
一、適應證:
1.下腹痛、腹瀉或便秘、便血(或持續隱血陽性)原因不明。
2. 臨床疑診結腸或迴腸末段病變。
3. 原因不明的低位腸梗阻或腹部包塊而需要進一步明確診斷。
4.結腸癌普查或術後患者需要定期隨訪。
5.結腸息肉或息肉摘除術後患者需要定期隨訪觀察和治療。
6. 下消化道急性出血需緊急電凝切除病灶或止血。 7. 腸道疾病手術中需要內鏡探查或治療。 8.鋇劑灌腸造影發現大腸內有可疑病變,不能確定診斷者或鋇劑灌腸造影正常者,但又有不能解釋的結腸症狀。
二、禁忌證: 結腸鏡檢查的禁忌證,嚴格說來,絕對禁忌證已少見,而相對禁忌證則較多見。以下情況不能或不宜進行結腸鏡檢在或需要延遲結腸鏡檢查時間。
1.結腸急性炎症性病變:如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暴發型潰瘍性結腸炎等。
2.嚴重心、肺功能不全,體質衰弱,不能接受術前清潔腸道準備和檢查。
3.腹腔、盆腔手術後或放射治療後,有廣泛腸粘連或疑有腸穿孔、腸瘻。
4.精神或心理原因不能合作者如精神病、癲癇、重度抑鬱病。
5.腸道準備不夠,內容物過多影響腸鏡進入和觀察。
6.妊娠及月經期。
三:結腸鏡檢查前準備:
1.被檢查者方面的準備 :結腸鏡檢查前被檢查者常有恐懼心理和精神緊張,難以配合檢查。因此,檢查前應做好解釋工作,消除顧慮,爭取共同合作,使檢查得以順利進行。
2.腸道準備:為使檢查成功需先清潔腸道,否則存留其內的糞便和殘留物會妨礙進鏡,又會沾汙鏡面影響觀察,以致貽誤診斷。 清潔腸道除飲食控制外,應於檢查前日晚適當服用瀉劑(50%硫酸鎂100— 200 ml)或檢查當日清潔腸道。 肥皂水灌腸刺激腸黏膜充血造成假象,所以目前多用口服高滲性溶液導瀉,如20%甘露醇250 ml頓服,再飲5倍水或2倍5%葡萄糖鹽水,即可達到清洗腸道的目的。必須注意,在做高頻電凝術前準備腸道時不能用甘露醇,因為它被腸道細菌分解產生的氫氣遇電可發生爆炸。
3. 檢查前用藥: 腸蠕動強影響觀察時,可給子靜脈注射山莨菪鹼10mg,以減少腸蠕,但對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或近期有尿瀦留者禁用,對情緒緊張者可肌肉注射安定10mg、哌替啶50mg,以上藥物可使痛覺遲鈍,降低結腸穿孔訊號,應特別注意。
4. 熟悉和掌握病情 :檢查醫生應該對患者病情有所瞭解,術前閱讀x線鋇劑灌腸造影片,並常規進行直腸指診,以擴張肛管便於順利進鏡。
5.檢查裝置執行狀況,確保腸鏡效能及檢查質量。
-
6 # 蛋清兒健康
一般人對結腸鏡檢查總是心存顧慮,畢竟是一個存在不適的檢查,那麼,到底什麼情況下需要考慮結腸鏡檢查呢?
結腸鏡檢查是指將腸鏡從肛門進入插至回盲部,從黏膜側觀察結直腸病變的檢查方法。結腸鏡可以看到腸道內部粘膜的微小變化,也可以透過結腸鏡取出腸道內部的組織做病理檢查,明確診斷。
那麼出現哪些情況是需要考慮做腸鏡檢查的呢?
比如有下消化道症狀,如慢性腹瀉、長期進行性便秘、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腹脹等診斷不明確者,還有不明確原因的貧血、消瘦及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持續糞潛血陽性,以及其他影像學檢查懷疑結直腸病變,或病變不能確定性質者,應考慮結腸鏡檢查。
在中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從50歲後開始明顯上升,75~80歲間達到高峰,所以建議50歲後應定期做結腸鏡檢查。
大腸癌高危人群也需要定期做腸鏡檢查。
大腸癌高危人群包括大便潛血陽性,一級親屬有大腸癌病史,本人有癌症史,長期吸菸或肥胖,或者存在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等人群。
這些因素都沒有呢,就不用查了麼?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略但是很關鍵就是遺傳因素。
有明確的結腸病變史或家族史,如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息肉、結腸癌術後以及家族性息肉病病史等,應儘早做結腸鏡檢查。
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腸鏡麼?
當然不是,在中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從50歲後開始明顯上升,75~80歲間達到高峰,所以建議50歲後應定期做結腸鏡檢查。
回覆列表
首先要看有沒有嚴重慢性病,比如心律不齊或者有心梗病史,如果嚴重,需要好好諮詢相關科室,看看能不能做,如果能做,在前期需要清淡飲食,做檢查前一天,需要服用藥物,清除腸道,以便看的更加清楚,所以主要注意就這兩點,但都十分重要,一定要遵醫囑。更多可關注健康要棗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