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鄂東三農

    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的特點有哪些?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的特點有:

    第一,合理密植。小麥精播有兩種播種形式,人工播種和機械播種;播種方式有條播和穴播。播種格式統一,蔸株數和條播單位面積上的株數統一,稀密度一致,行距以及株距基本一致,便於後期的栽培管理。稀密度均勻一致,種子分佈均勻,用種量合理,保證了畝基本苗數,通透性良好,有利於防病治病。統一播種深度,有利於出苗保墒,有利於苗期分櫱。

    第二,肥料均勻。播種前,整地規模化,壟寬壟高壟溝合理,基肥分佈充足均勻。基肥氮磷鉀肥料齊全,搭配合理,含量豐富,完全能夠滿足生長髮育的需要,是高產的首先條件。壟內小麥株行距合理,拌隨種肥分佈均勻,是出芽齊出芽壯的基礎。

    第三,出苗整齊。播種深度一致,種肥均勻分佈,導致出苗齊,出苗壯;株苗數、行苗數、壟苗數和畝苗數,均勻合理,疏密一致,保證畝基礎苗數,就保證了單產量的衡定,是高產穩產的條件。出苗整齊疏密有度,通透氣良好,能防病減病,是主要優點。

    第四,生長良好。基肥種肥,用量衡定,分佈合理;疏密程度一致,有利於通風透氣,有利於光照,有利於防病減病;蔸苗數,行苗數,壟苗數和畝苗粉,分佈合理,產量穩定;壟寬壟溝壟畝規整合理,有利於防澇抗旱,有減災減病作用。這些基本情況,導致小麥出苗齊,出苗壯,生長髮育良好,營造良好的生長髮育的環境,是穩產高產的條件。

    總之,小麥精播,是小麥高產的基礎條件。基礎穩定牢固,小麥高產穩定。

  • 2 # 鄂硒農技

    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是山東農業大學餘松烈院士及其同事們研究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

    由於該技術較好的解決了小麥中產變高產過程中高產與倒伏的矛盾,突破了冬小麥單產每畝400公斤左右徘徊不前的局面,使單產提高到500公斤克以上。因此,對中國生態區的小麥生產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小麥精播高產的特點和栽培技術。

    一、小麥精播高產的特點

    (1)什麼是精播高產栽培技術:所謂精播高產栽培技術,是以降低基本苗、培育壯苗、充分依靠分櫱成穗構成合理群體為核心的一整套高產、穩產、低消耗的栽培技術體系。

    (2)該技術的突出特點是:個體健壯、群體動態結構合理、中後期綠色器官衰老緩慢、光合效率高、肥水消耗少。

    (3)基本內容是:在麥田肥水條件較好的基礎上,選擇增產潛力大、分櫱、成穗率均較高的良種,逐步降低基本苗至每畝6萬~12萬(生產中一般7~10萬);透過提高整地及播種質量,培育壯苗;透過擴大行距和促控相結合的肥水等技術措施,保證群體始終沿著合理的方向發展。以改善拔節後群體內光照和通風條件、充分個體的增產潛力。使株根系發達、個體健壯、穗大粒多、高產不倒。

    (4)精播高產栽培的基本原則是處理好群體與個體的矛盾:一方面是降低基本苗,防止群體過大,建立合理群體動態結構;一方面培育壯苗,促進個體發育健壯,精播高產栽培技術是一整套與上述原則相適應的綜合栽培技術措施,包括培肥地力,提高整地質量,選用適宜的良種,提高整地質量和播種質量,實行機播,控制基本苗數量及其分佈均勻度,適期播種,調節行距以及運用肥水、劃鋤、深耘鋤等措施,以調節群體大小與結構,促進個體發育健壯,達到有足夠的穗數、穗大、粒多、粒飽,高產、穩產、優質、經濟效益高的目的。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其栽培技術要點。

    二、培肥地力

    實行精播高產栽培,必須以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條件為基礎。實踐證明,凡是小麥生產水平達到每667平方米產量350千克以上的地塊,耕層土壤養分含量一般達到下列指標:有機質1.22%±0.14%、全氮0.08%±0.008%、水解氮47.5±14毫克/千克、速效磷29.8±14.9毫克/千克,速效鉀91±25毫克/千克。這樣的地塊實行精播,均可獲得每667平方米500~600千克小麥產量。

    三、選用良種

    試驗證明,不同品種實行精播的配套技術與增產效果是不相同的。選用單株生產力高、抗倒伏、大穗大粒、株型緊湊、光合能力強、經濟系數高,早熟,落黃好,抗病、抗逆性好的良種,有利於精播高產栽培。

    四、培育壯苗

    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動態結構是精播栽培技術的基本環節。培育壯菌,促進個體健壯,除控制基本苗數外,還要採用以下措施

    (1)施足底肥:底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重施磷肥,氮、磷、鉀肥配合。分層施肥,以不斷培肥地力,滿足小麥各生育時期對養分的需要。在一般情況下,每667平方米施優質有機肥2000~3000千克,純氮7~8千克、五氧化二磷7~8千克和氧化鉀5~6千克作底肥。當土壤0~20釐米土層內速效磷含量在5~10毫克/千克以下時,植株對當季施用的磷肥利用率較高。

    底施磷肥和拔節以前追施磷肥,增產效果顯著。但在同樣施磷量條件下,追施效果不如底施效果,晚追不如早追。在土壤缺磷,沒有施底磷肥的或缺磷肥不足的情況下,應儘早追施磷肥,最好在冬前追施,或返青期追施,並以氮、磷混合追施,氮磷比例以1:1~1.5為宜。對缺乏鋅、鉬、錳、硼等微量元素的土壤,應根據缺素情況,在底肥中適當施用缺少的微肥。

    (2)提高整地質量:適當加深耕作層,破除犁底層,加深活土層。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實,促進根系發育。

    (3)堅持足墒播種,提高播種質量:在保墒或造墒的基礎上,選用粒大飽滿、生活力強、發芽率高的良種。實行機播,要求下種均勻,深淺一致,適當淺播,播種深度3~5釐米,行距23~30釐米,等行距或大小行播種,確保播種質量。

    (4)適期播種:在適期播種範圍內,爭取早播。一般適宜的播種期應定在日平均氣溫16~18℃,要求從播種到越冬開始,有0℃以上積溫580~700℃為宜。

    (5)播種量適宜:播種量應該是以保證實現一定數量的每667平方米基本苗數、冬前分櫱數、年後最大分櫱數以及穗數為原則。精播的播種量要求實現的基本苗數每667平方米為6萬~12萬。冬前每667平方米總分櫱數(包括主莖)為穗數的1.2~1.5倍。成穗數要求,按目前生產中應用的中穗型品種每667平方米多在40萬穗左右,範圍35萬~45萬穗,多穗型品種,穗數可達50萬穗左右。

    五、合理的群體結構

    精播的合理群體結構動態指標是每667平方米基本苗6萬~12萬,冬前總分櫱數50萬~60萬,年後最大總分櫱數(包括主莖)60萬~70萬,最大不超過80萬,成穗40萬左右,不超過45萬穗,多穗型品種可達50萬穗左右。葉面積係數冬前1左右,起身期2.5~3,挑旗期6~7,開花、灌漿期4~5。欲建立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除上述培育壯苗措施之外,還應採取以下措施。

    (1)及時間苗、疏苗、移栽補苗:基本苗較多、播種質量較差的,麥苗分佈不夠均勻,疙瘩苗較多,必須十分重視在植株開始分櫱前後,進行間苗、疏苗、勻苗,以培育壯苗這是一項重要的增產措施。

    (2)控制多餘分櫱:為了調節群體,防止群體過大,必須控制多餘的有效分櫱和無效分蘗,促進個體健壯,根系發達。精播麥田,當冬前總分櫱數達到預期指標後,即可進行深耘鋤。方法是用三齒耘鋤,摘去兩邊二齒,中間一齒可換成較小的鏟頭,於麥行中間深耘,依據群體大小和麥苗長相長勢,可採用每行深耘或隔行深耘,耘的深度在10釐米左右,不得太淺,太淺了易翻苗嚴重。耘後摟平、壓實或澆水,防止透風凍害。也可使用壯豐安等進行化控。

    返青後如群體過大、冬前沒有進行過深耕鋤的,也可進行深耘鋤,以控制過多分櫱增生,促進個體健壯。深耘鋤對植株根系有斷老根、噴新根、深紮根、促進根系發育的作用,對植株地上部分有先控後促的作用。控制新生分櫱形成和中小櫱的生長,促使早日衰亡,可以防止群體過大,改善群體內光照條件,有利大櫱生長髮育,提高成穗率,促進穗大粒多、增產顯著。

    (3)重施起身或找節肥水:精播麥田,一般冬前、返青不追肥,而重施起身或拔節肥,麥田群體適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體偏大,重施拔節肥水。追肥以氮肥為主,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0千克左右,開溝追施。如有缺磷,鉀的,也要配合追施磷、鉀肥。這次肥水,能促進分櫱成穗,提高成穗率,促進穗大粒多,是一次關鍵的肥水。

    早春返青期間主要是劃鋤,以鬆土、保墒、提高地溫,不澆返青水,於起身或拔節期追肥後澆水,澆水後要及時劃鋤保墒。要重視挑旗水,澆好揚花和灌漿水。研究證明,在精播條件下,從挑旗到揚花,1米深土層保持田間持水量的70%~75%,子粒形成期間60%~70%,灌漿期50%一60%,成熟期間降到40%~50%,這是精播高產栽培小麥拔節以後高效、低耗的水分管理指標。在上述指標範圍內,氣溫高、日照充足、大氣溼度小,應取高限,反之,則取低限。

    六、預防和消滅病蟲及雜草危害

    在精播高產栽培條件下,小麥植株個體比較健壯,有一定程度的抗病能力,但仍須十分注意防治工作,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對各地常年易發病蟲害,做好病蟲測報,及時準確地進行防治,保證小麥生育期間無病、蟲、草害發生。

    根據中國目前的生產現狀,某些地區由於條件(如土壤肥力、肥水條件、技術水平)的限制,還不能實行精播的,可採用“半精播”栽培技術。主要是適當提高基本苗,每667平方米為13萬~16萬,其他方法可參考精播栽培技術,在管理上要特別重視防止群體過大,既要保證單位面積穗數,又要促進個體健壯。要十分重視培養地力,改善生產條件,逐步創造條件實行精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pc管規格型號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