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偉評論
-
2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我認為,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的天賦還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天賦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一個事情,也就是說,這上天註定的,而我們的練習則是靠我們的主觀意識,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所以,我認為雖然天賦在我們學習書法過程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後天的練習可能對我們而言是更有意義的。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學習書法能不能有所成就?他日後能不能成為書法家?那麼在這其中,有三分是要看他的天賦,七分是要看他的,後天努力的。
而很多人的現狀就是他沒有那三分的努力,可能只有一分兩分這樣的話,如果你想要在書法上獲得非常高的書法成就,那是非常難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天賦而想要成為王羲之那樣的人物,那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
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即便是沒有天賦,我們還有七分的努力,可以繼續堅持下去。
我們還有努力的天賦,我們還有勤奮的天賦,這樣的話,可以彌補我們先天的不足,雖然到最後我們有可能不會成為像王羲之那樣的人物,但至少我們也會在我們一生的經歷中,因為書法而改善我們的生活,或者說在書法上有所成就,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書法史上,其實也不乏有這樣的書法人物,比方說我們熟悉的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他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在書法上沒有任何天賦,但是後來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獲得成功的人士。
而我們考察董其昌一生的經歷,就會發現,對於他來說,他的人生因為書法而改變,他的人生是成也書法,敗也書法。
董其昌的科舉之路在一開始的時候是備受挫折的,因為他寫的字不好,所以第一年他考科舉的時候就落榜了,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的練字。
那麼,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說明他在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學習書法的天賦的,如果他有天賦的話,那麼,他當時應該是不會因為寫的差而在科舉上落榜了,後來經過他十年的努力,他終於把自己的書法練得非常好了,奪得了考官的青睞,十年之後,一舉中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董其昌的故事是一個非常正面的例子,它表明了我們的書法水平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我自身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主觀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們最終書法所取得的成就。
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代科舉制度的荒謬,他因為一個人的藝術水平而讓一個人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價,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人生時間的一種浪費,反映了這種制度的不合理之處,畢竟選拔官僚並不是選拔藝術家,他們在考慮人才的時候,過分的看重字的好壞,這會產生非常多的弊端,由於這不是我們這篇文章所要探討的主題,所以就不再此贅述。
總之,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你想要成為像王羲之那樣名垂書法史,成為人人敬仰的書法人物,那麼你就必須具有一定的天賦,而且還要求你當時的文化環境,社會氛圍,時代潮流,推動著你往這方面發展,這樣的話,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偉大的書法家。
但是如果你沒有天賦的話,也不要灰心,雖然成就不了像王羲之那樣偉大的人,但你也會在書法上取得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只要自己努力就完全有可能。
-
3 # 子衿書法
天賦在書法學習中,佔絕對的位置。
或許有人說:“勤能補拙。只要肯用功,就能彌補天分上的不足。”
有天賦的人,他們往往會比沒天賦的人更努力,更勤奮。在同時學習書法的人當中,進步快的人,是善於思考,勤於練習的人。書法的進步來自於悟性。悟性不是憑空而來的。需要在實踐中產生。有天賦的人,他們的悟性高,領悟出來的東西會在實踐中去驗證。
天賦不是聰明智慧,馬雲的智慧勿庸質疑。他的天賦不在書法上,所以他的“火星體”,我們地球人不識可。趙本山據說練習書法有時通宵達旦,但沒天賦,雖然努力,也就是自娛自樂。不要說他們的作品都能賣天價,這和他們的水平沒關係。賣的是名聲。
歷史上有天賦的書法家,張芝練習書法,池子裡的水都被洗筆硯染黑,家裡做衣服的布,要先寫滿了字以後再染色。王羲之七歲即顯露出來,而他的好學,是成功的基石。他在山陰的時候,二十多年苦練書法,臨遍天下名家,成為了萬世流芳的書聖。智永學書,登樓臨帖四十年不下樓,虞世南閒居北堂時,抄寫書摘百萬餘言,懷素自幼出家,無錢買紙,在僧院外種植了兩萬多株芭蕉樹,用芭蕉葉練習,趙孟頫日書萬字……
這些大宗師哪個不是天賦異稟?而取得的成就哪個不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得到的!現在練習書法幾十年的人多著了,練一輩子連門都不入的人也不少。沒天賦,勤也未必能補拙!
-
4 # 狂喜淡墨a
學書法天賊與勤奮哪個更要?
應該說兩者兼有之,會最佳。
若分清那一方面重要,天賦至關重要。沒有天資,僅靠習練勤奮,也應該說缺少天性爛漫。
若是有天資不勤奮,也會枉然一場。
若有堅韌不拔的勁頭,可有前程無量,相信後學能培養秉賦。換言之,侵淫而存道也。
比如,文徵明,幼不穎書,爾後發力,終成大器。例子枚不勝舉。
至於有了天分,佔十之一二,勤苦佔十之八九。這個道理,成名者都有的格言。認為勤奮成份高,不努力進取,做任何事,不成。
故先決條件是二勤奮,加之天分。
至於沒有天分,慢慢培養。
-
5 # 林慶逢358
學書法,天賦是第一重要。有書寫天賦的人容易上手,這便容易對書法產生興趣,有了興趣便更會練習多多,越寫越來勁。缺乏書寫天賦的一碰上書寫便撞板,寫出來的字型容易渙散,或者擠作一團,於是容易對書寫失去信心,產生畏難情緒。我教過書法班,對此印象深刻。但,俗話說:字無百日工。若能在這短時間段以科學的教學手段,也有可能將缺乏書寫天賦者培養出對書寫產生興趣。但這總落後於擁有天賦者一大步。擁有書寫天賦,只是容易進入書法練習的精神狀態,並不等於不學而會,況且書法這門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是"心畫",是透過有形的書寫來表達文字的悲歡情愫,(也包括書寫者在書寫中的感情)。所以,僅憑天賦是無法成長為書法家,充其量只是毛筆字寫得好而已。
-
6 # 翰墨今香
天賦和勤奮哪個更重要呢?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去問一個行業中的頂尖人物的話,他會告訴你勤奮更重要;如果你去問一個混的不咋樣的人的話,他會說天賦更重要。
如果換成書法的話,假如趙孟頫還活著的話,你去問他這個問題,他一定告訴你勤奮最重要。而事實是,那些各行各業頂尖的人物,固然是有一定的天賦,但他們的勤奮,往往比普通人高出數倍。
在這個社會上,天賦異稟的人總歸是少數,分到書法這個圈裡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說書法真的講究天賦的話,那這個天賦表現在外就是對書法的熱愛。發自內心的對書法的喜歡,沉浸在書法的環境中時會身心感到愉悅,你如果有這種感受,我覺得你就是有天賦的。
天賦這個東西是與生俱來的,也是我們無法把控的,唯有勤奮這件事是你可以自己做決定的。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屬於有天賦的吧,但後世對他的記載,更多的是他學習書法如何的勤奮。
元代學者趙汸在《東山存稿》中記雲:
“往歲遊吳興,登松雪齋,聞文敏公門下士言:‘公初學書時,智永《千文》臨習背寫,盡五百紙,《蘭亭序》亦然。’”明代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在《題趙子昂臨大令四帖》中寫道:
“趙魏公留心字學甚勤,羲獻貼凡臨數百過。所以盛名充塞四海內,豈無其故乎?”記載中我們彷彿可以看到,在昏暗的燈光下,趙孟頫勤奮臨帖的情景,每一個他學習的範本都要臨摹數百遍才算。今日學書法的人,有哪個說某本字帖臨摹超過20遍的,很少吧。王羲之小的時候,走路的時候手都要不停在衣服上寫字,他的衣服壞的最快了。懷素幼年家裡窮,他被送到寺廟出家,沒有錢買紙,他就被附近的芭蕉葉全部收集起來,在芭蕉葉上寫書法。懷素屬於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寫。
我們說勤奮不一定能保證你成功,但不勤奮,再有天賦也成不了事。古往今來,聰明的人比比皆是,成功者卻寥寥無幾,大概就是他們沒有發現勤奮比成功更重要吧。
回覆列表
學書法的天賦與勤奮的問題是愛好者經常問的問題。其實學書法除了天賦與勤奮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方法。我們分別來說,首先天賦這個東西是任何藝術類的學習者必須要具備東西,書法學習的天賦一是臨摹的天賦,把帖臨個七八成像容易,但是非常像很難,請看王義軍臨二王尺牘。
一是創作的天賦。臨帖再像還是人家的,書法最重要的還是創作,創作的獨特個性絕對與天賦有關,想要達到高水平沒有天賦是不可能的,請看王鐸的作品。
第二,藝術學習不能唯天賦論而降低了勤奮的作用,金字塔尖頂的藝術家畢竟是少數,絕大對數人還是靠勤學苦練。光有天賦不苦練基本功,不進行大量創作嘗試,也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古代這類故事多了,智永退筆成冢,現代江蘇的孫曉雲女士四年廢紙三千爛筆數百。
第三,書法學習要找對方向,跟對老師。自己埋頭亂寫一氣,朝三暮四,肯定不行。必須有所重點,專精一體,兼收幷蓄。方向很重要,要根據自身特點,自己喜好,外部學習環境。基本原則,取法乎上,以古為鑑。除篆書外儘量不要學近現代人的,因為篆書明末至整個清代是高峰。楷書最好不要學唐楷,不容易出來,魏碑、晉人小楷、智永都可以。行書學二王、宋四家為主,顏真卿不好學,楊凝式倒是可學,學好有前途,但最好是要有二王的底子。隸書就那麼幾種漢隸,學的同時要參看近現代人的隸書創作,關鍵是怎樣轉化為自己的創作成果。
第四是方法,選好方向就要思考學習方法,每種書體每位名家的字學習起來都有方法和竅門,多學多問多交流,不能只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總體來說,勤奮最重要,天賦少不了,路子不能歪,方法要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