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衰微,天下無主,各諸侯國兼併戰爭日趨激烈,原有的社會秩序被打破,從而進入了一個劇烈的動盪時代。面對這種複雜的情況,各國諸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君臣關係中,對臣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君命無二,古之制也。”“君薨,不忘增其名;將死,不忘衛社稷”甚至在這種忠君觀念的影響下,為效忠君主,臣子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例如,晉獻公令荀息輔佐奚齊,但在裡克接連殺了荀息輔佐的奚齊和卓子之後,荀息以結束生命的方式遵循了自己的諾言,捍衛了對君主的忠貞。
然而,並不是在任何時候臣子都應該為國君自殺,有些春秋人對自己在什麼情況下不應該為國君自殺是有清醒認識的,他們認為在兩種情況下不應該為國君而死,
一是國君為昏君,君無道。
二是國君利益與國家社稷利益發生矛盾時,應以國家利益為重。
遺憾的是,春秋時期,更多的臣子並不明智,國君不聽勸告昏庸無為時,他們並不是選擇離去,而是做了無謂的犧牲,伍子胥便是典型代表。
如果伍子胥能明白“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的道理,明哲保身,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在各種利益衝突十分激烈的春秋時期,很多時候國君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而這在國君為君無道胡作非為時表現尤甚,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有的臣子會選擇不為君主自殺,而是繼續活著為國效力。
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衰微,天下無主,各諸侯國兼併戰爭日趨激烈,原有的社會秩序被打破,從而進入了一個劇烈的動盪時代。面對這種複雜的情況,各國諸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君臣關係中,對臣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君命無二,古之制也。”“君薨,不忘增其名;將死,不忘衛社稷”甚至在這種忠君觀念的影響下,為效忠君主,臣子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忠於國君,對於臣子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禮敬君主。臣子必須要尊敬國君,如果侵犯了國君可能自己都不會饒恕自己。晉國大將先軫曾無禮地冒犯了晉襄公,這種行為違背了君臣倫理,而襄公又未懲罰,這就更加深了先軫的愧疚促使其以死謝罪。臣子竭盡所能效忠國君,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時期,臣子誓死追隨國君的事例不勝列舉例如,晉獻公令荀息輔佐奚齊,但在裡克接連殺了荀息輔佐的奚齊和卓子之後,荀息以結束生命的方式遵循了自己的諾言,捍衛了對君主的忠貞。
又如,莒國柱厲叔侍奉莒敖公,認為莒敖公不知自己的才能,於是辭官隱居於海濱。之後莒敖公遇難,柱厲叔告別朋友,準備在莒敖公的墓前自殺。柱厲叔以自殺的方式即表達了對莒敖公的忠心又維護了君道,可以說是忠臣廉士了。然而,並不是在任何時候臣子都應該為國君自殺,有些春秋人對自己在什麼情況下不應該為國君自殺是有清醒認識的,他們認為在兩種情況下不應該為國君而死,
一是國君為昏君,君無道。
二是國君利益與國家社稷利益發生矛盾時,應以國家利益為重。
君臣關係是不同於父子血緣關係的政治關係,合理的君臣關係並不只要求臣子愚昧無條件地服從君主,而是對君主也提出了要求。孔子對於君臣法則的要求就是“君君臣臣”,君主是君主,臣子是臣子,也就是君主盡君道,臣子盡臣道。之後的孟子更是直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遺憾的是,春秋時期,更多的臣子並不明智,國君不聽勸告昏庸無為時,他們並不是選擇離去,而是做了無謂的犧牲,伍子胥便是典型代表。
吳王夫差在打敗越國之後,並沒有滅亡越國,反而將越王勾踐置於會稽山之上,伍子胥對此極力反對,多次規勸夫差對越國斬草除根。但是夫差因受佞臣伯嚭影響和勾踐卑躬屈膝的迷惑,不僅未能聽從伍子胥之言,反而極度惱怒厭惡伍子胥。伍子胥在勸諫夫差無效的情況下,最終被迫自裁。如果伍子胥能明白“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的道理,明哲保身,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在各種利益衝突十分激烈的春秋時期,很多時候國君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而這在國君為君無道胡作非為時表現尤甚,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有的臣子會選擇不為君主自殺,而是繼續活著為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