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各地的過年習俗都有所不同,有沒有不太常見,但特別有意思的習俗呢~
5
回覆列表
  • 1 # 廣東生活憶

    在老家揭陽普寧市每逢年節,有娛樂節目、舞龍舞獅、英歌、歌舞演出。少不了的潮汕文化特色,那就是做黃梅戲,各村莊年節都有請黃梅戲演出,當天正日村民大家一起出來才拜老爺、手拿粿盒、香燭大寶到眾場所集合拜老爺、排八音、送觀音子等一類系列農村風俗。

  • 2 # 洋瓷破碗

    西北的社火,這戲裝來自秦腔劇情,可不是胡亂化妝的!現在的年輕人懂秦腔的少之又少,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懂,也並不是都懂,當然也有不懂的和我們年輕人一樣,上街看社火就圖個熱鬧。

  • 3 # 聞丁WD之旅

    我在海南旅行,各地都有不少有意思的習俗,但我覺得海南吃文昌雞的習俗,特別有意思!吃雞不但一飽口福,還形成了一大產業,到文昌的餐館,海南各地餐館,文昌雞是必須要品嚐的。文昌雞成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嗤聲海內外。

    ——文昌民間有句俗語說:“無雞不成年”,就是說年上沒有雞就不像過年,沒有年的氣氛,年宴其他菜餚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白斬雞一定要有,三十、初一祭祀祖先、敬神雞也一定要有。因為雞爬土覓食,雙腳總是向後爬,過年有雞意喻有益於後代子孫。

    ——但年初一民間有不殺生的習俗,原來初一吃的雞是大年三十宰殺好的。年雞人們很講究造型,雞宰殺去毛除內臟洗淨後,在雞膛裡抹上少許精鹽,投入幾根蔥頭去腥氣,把雞腳扭反插進屁股旁開腹的洞裡固定,雞頭仰屈,放進滾開的清水中翻轉幾下,使雞身四面受熱膨脹定型,慢火浸煮至熟撈起,這時,只見雞身滾圓。雞皮淡黃,油光透亮,香氣四溢。

    ——大年三十吃用的可在雞身上抹上麻油,初一吃的,為了保鮮,祭祀祖先拜神後,在雞身雞膛再抹上一點精鹽,初一吃用時放在滾湯裡燙一下,便斬件裝盤,吃起來味道跟鮮雞一樣。文昌農家養的大多是正宗的文昌雞,文昌雞是個獨特品種,毛色豔亮,腳矮身圓,肉質肥美,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蜚聲海內外。

    ——文昌農家一般在正二月就開始養鵮雞,養到年前一個月左右便籠養育肥,用熟番薯、米飯、米糠、花生餅或椰子餅等揉拌均勻餵養,如年關將至,雞還不夠肥,按經驗就在飼料里加進少許花生油,雞很快就會肥起來。

    據老人講,舊時,有些地方春節期間還開展肥雞“較賞”(評比)活動,將熟雞造型後端到指定的地點進行評比,比誰家的雞養得又大又肥造型又美。優勝者給予獎賞,鼓勵人們大養其雞。

    ——我看到一個調侃的段子:

    在海南,遇事不決吃只雞,普天同慶吃只雞。

    元宵我們吃雞。

    清明我們吃雞。

    端午我們吃雞。

    中秋我們吃雞。

    元旦我們吃雞。

    冬至我們也吃雞。

    不僅如此

    勞動節我們吃雞。

    國慶節我們吃雞。

    建軍節我們吃雞。

    生日宴我們吃雞。

    升學宴我們吃雞。

    心情好我們吃雞。

    心情差我們吃雞。

    心血來潮我們吃雞。

    考一百分我們吃雞。

    中了彩票我們吃雞。

    打麻將贏錢我們吃雞。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吃雞。

    ——雞:我做錯了什麼?

    附連結:海南春節民間習俗https://mp.weixin.qq.com/s/udAXTNTATPbNL9wSVfINfg

  • 4 # coco柔弱的女漢紙

    老家洛陽,每年春節期間都有很多廟會,近年來商業味兒越來越濃,各廟會元素也大同小異,基本雷同。這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村裡的春節,每年,村裡自發組織的慶祝活動都很精彩,大人們把鑼鼓敲得震天響,婦女們則穿上顏色鮮豔的服飾,扭起秧歌來。小朋友也不甘落後,小小腰鼓隊也是一道風景線。還有唱戲的、耍雜技的,各種民間能人拿出看家本領為大家帶來精彩的演出,生動、真實、自然,雖不那麼精緻,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 5 # 梅山新視角

    我在新化奉家古桃花源旅遊的時候,見到了奉家當地舞草龍和吃長龍宴的習俗。

    草龍與用布扎的龍不同,扎龍的材料是當地收割稻穀時餘下的稻草。草龍是稻草扎的。舞草龍寄寓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吃長龍宴,就是用幾十張平常用的方桌拼成一張長長的桌子。菜餚擺上長桌上,遊客坐在長龍桌的四周用餐。吃長龍宴,因為許多客人圍在一起用餐,人氣旺盛,氣氛熱烈,寓意來年人興財旺,事業興旺!

    這些獨特的過年習俗,顯示了當地的人文風情,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記憶!

  • 6 # 冰洋777

    每年只有春節期間有充足的時間出去旅遊,而Sunny充足的東南亞里我最中意應當屬馬來西亞,有Sunny有海,最重要的是那裡的食物也正合我的中國胃。因為華人多,馬來西亞的其中一個春節時間和我們的一致,所以過年去旅遊也正好體驗了一把他們的習俗。

    “撈魚生”稱作“撈生”是我看到的馬來西亞過年習俗裡的特色,非常有意思。魚生指7彩魚生,7彩代表紅到發紫,魚生則為風生水起,材料裝在餐盤上有紅蘿蔔絲、白蘿蔔絲、姜、炸過的米粉等。撈生,也叫做“撈起”,寓意著越撈越旺,風生水起的好意頭,這是馬來西亞人在春節時一項傳統的指定動作。無論是企業的收工宴、開工酒,親戚朋友的家庭聚會等,大家總是愛來“撈”一番!大夥兒在“撈生”時都會邊撈邊說吉祥話,並且越撈越高,以取其寓意吉祥,祈求在新的一年撈得風生水起、好運連連。

    看似平淡無奇的蔬菜經過切絲、組合,最後形成五顏六色的魚生,所有人的筷子同時放進盤子裡,好不熱鬧歡快。最後夾一大口混合後的魚生放進嘴裡,好一個滿足,那刻味道已不重要,吃的就是吉祥,圖的就是好兆頭。

  • 7 # 旅途雲南

    在西雙版納過年,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當地人不過春節,他們只過傣歷新年即潑水節。你會發現春節期間,西雙版納很少有店鋪關門,想吃什麼,買什麼都很方便,基本都在營業。告莊夜市也在營業,人很多,特別的熱鬧!

  • 8 # spring在路上

    旅行的第一站,昆明!大年初一,村裡的大媽大叔都在村口鬧著嗑,打著小牌,經過一個小村莊,這裡的習俗都喜歡在門前燒上兩柱大香!還有的會在車尾部插上柏樹枝條,有的在車子尾部貼上對聯,保佑一路平安,還有的會在車頭系一朵大紅花,他們應該是不同的名族,所以習俗也不一樣!集市上遇見很多大媽,她們頭上和服飾也是各式各樣,不同名族,帽子和衣服也是各有特色,都具有自己的名族特色。無意間在村子裡面發現了一個祠堂,據說有200多年的歷史了,進去一看有三位老媽媽在裡面正在祭祀,她們說這個祠堂平時沒人,就初一和十五她們會來祭祀,做一頓素食在祠堂吃飯,她們好熱情,非要讓我們留下來一起吃個飯,我們婉言謝絕了她們的熱情邀請!感謝她們的淳樸善良收穫不錯,體驗不同的民俗風情。下一站繼續!

  • 9 # 沐橙籽

    南方的朋友極有可能不知道,這個只有最北方地區才有的節日。

    我老家在東北,松花江邊上。過年的時候,我們這裡有個習俗叫“滾冰”。

    就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看完煙花或放完煙花後,家家戶戶會聚集到江邊或河邊。在冰凍的河面上盡情肆意的翻滾。

    “滾冰、滾冰”寓意就是滾病,即病痛滾走。

    現在人們喜歡稱之為“滾冰節”。不少外地人慕名前來,會在元宵節前後來東北玩這個。

    黑龍江冬季室外溫度零下20多,河面、江面就會結上厚厚的冰層,人們可以從此岸走到彼岸,絲毫不用擔心會掉到河裡。即便你想釣魚打一個洞,10分鐘不到就會重新結上冰層。

    寒冷的室外溫度,是“滾冰節”的基礎!

    我們家是松花江的一條支流,每次臥倒在冰面上,開始要翻滾的時候,嘴裡總是念叨:“軲轆軲轆冰,腰不酸來腿不疼,身子輕鬆去百病”,正3圈,反3圈。亦有不少情侶可以互相擁抱在冰上打滾。特別有意思。

    除了過年期間玩滾冰,東北還有“看冰燈”的習俗。

    哈爾冰冰雪節文明國內外,冬季的時候,一家三口,回去看冰燈,即便不去冰雪大世界,樓下的公園、馬路、步行街,都會看到冰雕的身影。

    去年旅遊到南方的時候,發現區別於老家的習俗,南方在吃、玩明顯區別與北方。

    在福建,這裡喜歡吃糯米制成的年糕,尤其是炒年糕,放上蔬菜、海鮮等食材,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像北方除夕夜的的餃子,是不流行的。

    尤其是過年期間,南方的舞龍舞獅特別多。挨家挨戶舞個遍。尤其是在祭祖,必須要請。廟會更是必到。相較於北方,這項活動,好像才剛剛開始,沒有南方的普遍。

  • 10 # 剛行路上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注重的、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一直還流傳至今。

    每家每戶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大部分漢族均是除塵、年夜飯、放鞭炮和走親戚等等固定的習俗。然而少數民族其實也有自己的不一樣的方式來慶祝春節,在家鄉海南過年時,黎族人民過年的也會有一些挺不一樣的習俗。

    除夕夜

    除夕的一大早,每家每戶都要開始準備豐盛的食物,傍晚要把這些食物用來帶祭品,祭拜祖宗。在年三十這一天,全家人都不能出門。

    早上,主人給牛、豬、雞送年糕;給果樹掛粽子葉,挑水時要在井邊或河邊放一個銅錢或一塊年糕,表示向河神或地神買“神水”。

    過年必備美食——雞肉

    有客人來拜年時,進屋前必須要點燃一掛鞭炮,意在告訴主人有人來拜年!此時主人就會殺雞招待前來的客人,在海南有這樣一種說法:無雞不成席,一桌酒席可以什麼都沒有,就是不能沒有雞肉,雞肉是招待貴賓的最高禮節。

    點煤油燈

    在黎族人的生活中, 燈預示有丁之意。每年春節,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公桌上要帶一對煤油燈。

    這兩盞燈是不能滅的,意在新的一年能夠順利好運,所以主人要認真照看看煤油燈,按時新增煤油。元宵節的晚上除了放孔明燈外,大家點燃很多的小蠟燭來照亮家。

    其他活動

    春節期間,很多青年都會外出野遊組織一些活動,有上山打獵、下水捉魚、敲鑼打鼓貨跳年舞等等,家家戶戶舉行“送神出寨”儀式。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這麼多年的歷史過去春節早已不僅僅只是代表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華人情感得以釋放的一天,也是團圓的代表,更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 11 # 廣東生活憶

    在老家揭陽普寧市每逢年節,有娛樂節目、舞龍舞獅、英歌、歌舞演出。少不了的潮汕文化特色,那就是做黃梅戲,各村莊年節都有請黃梅戲演出,當天正日村民大家一起出來才拜老爺、手拿粿盒、香燭大寶到眾場所集合拜老爺、排八音、送觀音子等一類系列農村風俗。

  • 12 # 洋瓷破碗

    西北的社火,這戲裝來自秦腔劇情,可不是胡亂化妝的!現在的年輕人懂秦腔的少之又少,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懂,也並不是都懂,當然也有不懂的和我們年輕人一樣,上街看社火就圖個熱鬧。

  • 13 # 聞丁WD之旅

    我在海南旅行,各地都有不少有意思的習俗,但我覺得海南吃文昌雞的習俗,特別有意思!吃雞不但一飽口福,還形成了一大產業,到文昌的餐館,海南各地餐館,文昌雞是必須要品嚐的。文昌雞成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嗤聲海內外。

    ——文昌民間有句俗語說:“無雞不成年”,就是說年上沒有雞就不像過年,沒有年的氣氛,年宴其他菜餚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白斬雞一定要有,三十、初一祭祀祖先、敬神雞也一定要有。因為雞爬土覓食,雙腳總是向後爬,過年有雞意喻有益於後代子孫。

    ——但年初一民間有不殺生的習俗,原來初一吃的雞是大年三十宰殺好的。年雞人們很講究造型,雞宰殺去毛除內臟洗淨後,在雞膛裡抹上少許精鹽,投入幾根蔥頭去腥氣,把雞腳扭反插進屁股旁開腹的洞裡固定,雞頭仰屈,放進滾開的清水中翻轉幾下,使雞身四面受熱膨脹定型,慢火浸煮至熟撈起,這時,只見雞身滾圓。雞皮淡黃,油光透亮,香氣四溢。

    ——大年三十吃用的可在雞身上抹上麻油,初一吃的,為了保鮮,祭祀祖先拜神後,在雞身雞膛再抹上一點精鹽,初一吃用時放在滾湯裡燙一下,便斬件裝盤,吃起來味道跟鮮雞一樣。文昌農家養的大多是正宗的文昌雞,文昌雞是個獨特品種,毛色豔亮,腳矮身圓,肉質肥美,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蜚聲海內外。

    ——文昌農家一般在正二月就開始養鵮雞,養到年前一個月左右便籠養育肥,用熟番薯、米飯、米糠、花生餅或椰子餅等揉拌均勻餵養,如年關將至,雞還不夠肥,按經驗就在飼料里加進少許花生油,雞很快就會肥起來。

    據老人講,舊時,有些地方春節期間還開展肥雞“較賞”(評比)活動,將熟雞造型後端到指定的地點進行評比,比誰家的雞養得又大又肥造型又美。優勝者給予獎賞,鼓勵人們大養其雞。

    ——我看到一個調侃的段子:

    在海南,遇事不決吃只雞,普天同慶吃只雞。

    元宵我們吃雞。

    清明我們吃雞。

    端午我們吃雞。

    中秋我們吃雞。

    元旦我們吃雞。

    冬至我們也吃雞。

    不僅如此

    勞動節我們吃雞。

    國慶節我們吃雞。

    建軍節我們吃雞。

    生日宴我們吃雞。

    升學宴我們吃雞。

    心情好我們吃雞。

    心情差我們吃雞。

    心血來潮我們吃雞。

    考一百分我們吃雞。

    中了彩票我們吃雞。

    打麻將贏錢我們吃雞。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吃雞。

    ——雞:我做錯了什麼?

    附連結:海南春節民間習俗https://mp.weixin.qq.com/s/udAXTNTATPbNL9wSVfINfg

  • 14 # coco柔弱的女漢紙

    老家洛陽,每年春節期間都有很多廟會,近年來商業味兒越來越濃,各廟會元素也大同小異,基本雷同。這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村裡的春節,每年,村裡自發組織的慶祝活動都很精彩,大人們把鑼鼓敲得震天響,婦女們則穿上顏色鮮豔的服飾,扭起秧歌來。小朋友也不甘落後,小小腰鼓隊也是一道風景線。還有唱戲的、耍雜技的,各種民間能人拿出看家本領為大家帶來精彩的演出,生動、真實、自然,雖不那麼精緻,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 15 # 梅山新視角

    我在新化奉家古桃花源旅遊的時候,見到了奉家當地舞草龍和吃長龍宴的習俗。

    草龍與用布扎的龍不同,扎龍的材料是當地收割稻穀時餘下的稻草。草龍是稻草扎的。舞草龍寄寓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吃長龍宴,就是用幾十張平常用的方桌拼成一張長長的桌子。菜餚擺上長桌上,遊客坐在長龍桌的四周用餐。吃長龍宴,因為許多客人圍在一起用餐,人氣旺盛,氣氛熱烈,寓意來年人興財旺,事業興旺!

    這些獨特的過年習俗,顯示了當地的人文風情,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記憶!

  • 16 # 冰洋777

    每年只有春節期間有充足的時間出去旅遊,而Sunny充足的東南亞里我最中意應當屬馬來西亞,有Sunny有海,最重要的是那裡的食物也正合我的中國胃。因為華人多,馬來西亞的其中一個春節時間和我們的一致,所以過年去旅遊也正好體驗了一把他們的習俗。

    “撈魚生”稱作“撈生”是我看到的馬來西亞過年習俗裡的特色,非常有意思。魚生指7彩魚生,7彩代表紅到發紫,魚生則為風生水起,材料裝在餐盤上有紅蘿蔔絲、白蘿蔔絲、姜、炸過的米粉等。撈生,也叫做“撈起”,寓意著越撈越旺,風生水起的好意頭,這是馬來西亞人在春節時一項傳統的指定動作。無論是企業的收工宴、開工酒,親戚朋友的家庭聚會等,大家總是愛來“撈”一番!大夥兒在“撈生”時都會邊撈邊說吉祥話,並且越撈越高,以取其寓意吉祥,祈求在新的一年撈得風生水起、好運連連。

    看似平淡無奇的蔬菜經過切絲、組合,最後形成五顏六色的魚生,所有人的筷子同時放進盤子裡,好不熱鬧歡快。最後夾一大口混合後的魚生放進嘴裡,好一個滿足,那刻味道已不重要,吃的就是吉祥,圖的就是好兆頭。

  • 17 # 旅途雲南

    在西雙版納過年,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當地人不過春節,他們只過傣歷新年即潑水節。你會發現春節期間,西雙版納很少有店鋪關門,想吃什麼,買什麼都很方便,基本都在營業。告莊夜市也在營業,人很多,特別的熱鬧!

  • 18 # spring在路上

    旅行的第一站,昆明!大年初一,村裡的大媽大叔都在村口鬧著嗑,打著小牌,經過一個小村莊,這裡的習俗都喜歡在門前燒上兩柱大香!還有的會在車尾部插上柏樹枝條,有的在車子尾部貼上對聯,保佑一路平安,還有的會在車頭系一朵大紅花,他們應該是不同的名族,所以習俗也不一樣!集市上遇見很多大媽,她們頭上和服飾也是各式各樣,不同名族,帽子和衣服也是各有特色,都具有自己的名族特色。無意間在村子裡面發現了一個祠堂,據說有200多年的歷史了,進去一看有三位老媽媽在裡面正在祭祀,她們說這個祠堂平時沒人,就初一和十五她們會來祭祀,做一頓素食在祠堂吃飯,她們好熱情,非要讓我們留下來一起吃個飯,我們婉言謝絕了她們的熱情邀請!感謝她們的淳樸善良收穫不錯,體驗不同的民俗風情。下一站繼續!

  • 19 # 沐橙籽

    南方的朋友極有可能不知道,這個只有最北方地區才有的節日。

    我老家在東北,松花江邊上。過年的時候,我們這裡有個習俗叫“滾冰”。

    就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看完煙花或放完煙花後,家家戶戶會聚集到江邊或河邊。在冰凍的河面上盡情肆意的翻滾。

    “滾冰、滾冰”寓意就是滾病,即病痛滾走。

    現在人們喜歡稱之為“滾冰節”。不少外地人慕名前來,會在元宵節前後來東北玩這個。

    黑龍江冬季室外溫度零下20多,河面、江面就會結上厚厚的冰層,人們可以從此岸走到彼岸,絲毫不用擔心會掉到河裡。即便你想釣魚打一個洞,10分鐘不到就會重新結上冰層。

    寒冷的室外溫度,是“滾冰節”的基礎!

    我們家是松花江的一條支流,每次臥倒在冰面上,開始要翻滾的時候,嘴裡總是念叨:“軲轆軲轆冰,腰不酸來腿不疼,身子輕鬆去百病”,正3圈,反3圈。亦有不少情侶可以互相擁抱在冰上打滾。特別有意思。

    除了過年期間玩滾冰,東北還有“看冰燈”的習俗。

    哈爾冰冰雪節文明國內外,冬季的時候,一家三口,回去看冰燈,即便不去冰雪大世界,樓下的公園、馬路、步行街,都會看到冰雕的身影。

    去年旅遊到南方的時候,發現區別於老家的習俗,南方在吃、玩明顯區別與北方。

    在福建,這裡喜歡吃糯米制成的年糕,尤其是炒年糕,放上蔬菜、海鮮等食材,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像北方除夕夜的的餃子,是不流行的。

    尤其是過年期間,南方的舞龍舞獅特別多。挨家挨戶舞個遍。尤其是在祭祖,必須要請。廟會更是必到。相較於北方,這項活動,好像才剛剛開始,沒有南方的普遍。

  • 20 # 剛行路上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注重的、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一直還流傳至今。

    每家每戶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大部分漢族均是除塵、年夜飯、放鞭炮和走親戚等等固定的習俗。然而少數民族其實也有自己的不一樣的方式來慶祝春節,在家鄉海南過年時,黎族人民過年的也會有一些挺不一樣的習俗。

    除夕夜

    除夕的一大早,每家每戶都要開始準備豐盛的食物,傍晚要把這些食物用來帶祭品,祭拜祖宗。在年三十這一天,全家人都不能出門。

    早上,主人給牛、豬、雞送年糕;給果樹掛粽子葉,挑水時要在井邊或河邊放一個銅錢或一塊年糕,表示向河神或地神買“神水”。

    過年必備美食——雞肉

    有客人來拜年時,進屋前必須要點燃一掛鞭炮,意在告訴主人有人來拜年!此時主人就會殺雞招待前來的客人,在海南有這樣一種說法:無雞不成席,一桌酒席可以什麼都沒有,就是不能沒有雞肉,雞肉是招待貴賓的最高禮節。

    點煤油燈

    在黎族人的生活中, 燈預示有丁之意。每年春節,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公桌上要帶一對煤油燈。

    這兩盞燈是不能滅的,意在新的一年能夠順利好運,所以主人要認真照看看煤油燈,按時新增煤油。元宵節的晚上除了放孔明燈外,大家點燃很多的小蠟燭來照亮家。

    其他活動

    春節期間,很多青年都會外出野遊組織一些活動,有上山打獵、下水捉魚、敲鑼打鼓貨跳年舞等等,家家戶戶舉行“送神出寨”儀式。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這麼多年的歷史過去春節早已不僅僅只是代表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華人情感得以釋放的一天,也是團圓的代表,更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的83年的豬男的1990年馬相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