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年揚州夢9

    講到韻律,在文學初期創作時,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了,因為剛開始歌詩一體,最初也是用來歌唱的,無論《詩經》還是《楚辭》。

    只是從南朝沈約開始創作講究四聲八韻,古體詩開始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過度,同時也標誌著古體詩一氣呵成的情感表達之美向更講究技法音律的創作轉向。 陳子昂是一個節點值得注意。

    古代無論在詩詞還是古文上,只能講書面語很規範了,古文方面語言塑造,《漢書》這部史書在歷代對文學影響很大。歷代一些經典散文也起到示範作用,如我們常說的唐宋八大家,後人學文提倡先從曾鞏學習,是因為跟其他幾位天縱才情相比,曾鞏是普通人更易學習的。

    真正大家熟悉的白話創作則是宋元時期話本創作,把當時日常交流語言帶入文學創作,記載水滸故事的《大宋宣和遺事》可以作為參考。後來對普通話定義時有一句話,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這裡典範的白話文就是指以《水滸傳》《紅樓夢》等為語法範本創作的現代小說。

    至於古代語言規不規範,更早期孔子所編《春秋》之微言大義足可以證明。

  • 2 # 雨漫金秋

    這個沒有特意去研究,但可以講幾個大概的事情你聽聽。

    1.人總是不斷地追求美感——比如音律,就是美感的一方面。就連現在的打油詩都喜歡像古人一樣壓壓韻,對吧。

    2.記得古人稱讚蘇軾的詩,說他有“破格”之處。說白了,就是不按前人的套路來,但卻並不顯得更差,甚至是更好。可見“不拘泥”式的“創新”總是一直存在的。

    3.詞牌名就是一千多種,有時一個詞牌有幾種格式,說明,規範和“不規範”總是相互存在的。

    4.賦、經、辭,再是我們常聽到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再就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白話文”,無不是規範中走出不規範的路。

    我猜想——古人的文人階層、史官記載方式、民間傳誦方法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規範,也可能是那些時代的“流行”(或是官方束縛——比如八股文,那就是官方的束縛)。是的,我更願意當那些是“流行”。當然,它不失為一種規範——但我不贊成完全生搬硬套地按那些套路來。

  • 3 # 薩小刀

    古代沒有規範統一的語言(語音系統),即使到了近代的“民國”也沒有形成規範。自隋起,歷朝歷代(不含元代)的語言系統皆存在“官韻”、“通語”、“方言”之分。而隋之前,特別是兩漢及兩漢之前的各個朝代的特點是沒有“官韻”。“通語”和“方言”由於缺乏詳實的資料記載,這兩者在上古時期的大多朝代中處於“不可考證”狀態。(兩漢及以前屬於上古音系統,目前只能根據《詩經》、《楚辭》等先秦時期的文字資料結合中古音以及部分方言的發音規律進行反推,但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

    被大家所熟知的韻典,《切韻》(隋)、《唐韻》(唐)《廣韻》(宋)、《集韻》(宋)、《平水韻》(宋)、《中原音韻》(元)、《洪武正韻》(明)、《佩文韻府》(清,現平水韻)、《詞林正韻》(清),除《中原音韻》和《詞林正韻》以外都是屬於“中古韻系”的“官韻”,只在其所屬歷代的科舉考試以及詩賦寫作中被各朝官方指定必須用到。

    “官韻”與“通語”和“方言”這三者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

    “通語”又稱“雅言”。除南宋外,“通語”與各朝的都城所在區域的口語較接近,用於各朝文人和士大夫階級的日常口頭交流,除此之外的口語交流皆用方言。

    宋(含南北宋)之前,方言比較強勢的有:秦音、吳音、楚音、閩音等,蓋有東、南、西、北音之稱(方言的由來),而各個大向的“方言音”裡又包括諸多實際地域的方言,此不一一列舉。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語言系統,除留存下來的“官韻”相對比較穩定之外,“通語”與“方言”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變化,其中比較強勢的方言變化不是很大。

    隋以降,之所以各個歷史時期的“詩”韻看起來相對規範與統一(實際都存在些許差別),是因為各個時期“官韻”的一脈相承和不可否定地位決定的,存在法理上的強制性。科舉考試中如以“通語”或“方言”入詩、作賦將會失去參考資格。特別在唐時,“以詩取士”乃朝廷試舉制度的核心,文人士大夫不可違也,否則將與“功名利祿”無緣。

  • 4 # 何必強求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的回答不用引經據典也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就是古代沒有很規範的語言。

    一,沒有大民族真正的統一哪來語言的規範。

    拍著腦門想,中國的規範語言是什麼時候才開始的?在語言規範之前不用說都是五花八門,百花齊放的形態,民間有句俗話:三里地不通風(民風)。更何況古代都是諸侯割據,各霸一方的分治“國家”。各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強權政治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理論,語言怎麼可能規範。

    2,古詩的韻律有特定的環境

    3,少數民族眾多語言很難規範。

    現如今中國語言的規範也只不過是提現在文字上。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中國仍然在保護著部分少數民族語言。為什麼?因為它們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是祖宗文化的遺產,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能數典忘祖。

    所以,古詩的韻律根本代表不了古代語言的規範。

  • 5 # 雲水閒人2

    這個問題其實也很深。我個人認為,因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所以很早就有了規範的語言。也就是說規範的語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有歷史特色的。這大概也就是唐孫過庭說的“質以代興,妍因俗易,貴在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吧。

    什麼是規範的語言呢?我認為某一時期,某個人或某些人寫出了特別優秀的符合歷史潮流的作品,後來很多人照寫照學也寫出來的,成為一個時代特色的典範性的優秀作品,就是規範化的語言。比如先秦時的能用三言兩語就把一個宏大的戰爭場面寫的象身臨其境,三言兩語就把一個人的內心刻劃的淋漓盡致,開創了歷史敘事先河的《戰國策》。還有優秀的諸子百家的論辯文章,漢賦,還有史記等等都是時代的規範語言。

    當然詩經和楚辭也是當時詩歌的規範化的語言,在此基礎上開創了唐宋詩詞的又一個時代,甚至直到現在也是規範化的詩歌語言。

    唐宋以後在北方話為基礎上形成的唐宋古文八大家,古白話的話本小說等的優秀經典文字,文學作品又是一個語言規範化的時期。

    再延續下來當然就是近現代的普通話的典範文學作品了。

    所以我認為規範的語言是從古到今的“語言巨匠們,在全體人民所使用的語言的基礎上高度加工的結果″(王力語)。是很早就一直存在的,是一脈傳承下來的。不是說文言文就不規範,也與韻律無關。

    總的來說,我認為從古至今凡是優秀的典範的文字作品的語言都是規範語言。

  • 6 # 萬物皆明

    估計有人對古代語言有所誤解,而且這個問題遠遠不是那麼簡單的!

    第一,古代沒有所謂的“規範性語言”

    大家都知道古代沒有普通話,也就沒有所謂的“規範性的語言”,古代所謂的“官方語言”其實就是某種方言!

    比如說粵語,它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南方的官方語言的。而在宋朝時期,杭州話在在一段時間內作為官方語言,因為每一朝的開國皇帝都是來自不同地區的人,用自己的家鄉方言作為官方語言是很正常的!

    第二,古詩的韻律到底是什麼?

    韻律,韻律,其實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韻”一個是“律”,這裡的“韻”並非指的是“意韻”,而是聲調、發音!

    “律”指的是旋律、規則!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很多詩其實是用來傳唱的,就像現代唱歌一樣也有歌詞,古代的歌詞就是那些詩,所以非常講究聲調和旋律!不論是唱還是讀都朗朗上口,適合傳播!

    第三,古詩的韻律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這一點是重中之重,剛才說了古代沒有所謂的“規範性的語言”,只有規範性的文字,這兩個可是不同的,文字是看的,而語言是說的,需要發音和聲調!

    但是古代沒有規範性的語言,多以方言為主,這就導致不同地區的詩人所寫的詩,它的韻律各有不同,很多我們現在看起來不押韻的古詩,在古代用方言讀起來是押韻的,而且很有味道!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陝西方言,這是現如今保留不多的古話方言,很多人都說陝西方言聽起來特別有味道!而別的很多地方的方言其實已經改了很多了!

    我們現代普通話的聲調、平仄和古代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說都是華人,河南人就很難聽懂廣東話,而廣東人也很難聽懂河南話,但是粵語和豫語在某些時期都是作為官方語言的,比如說宋朝時期定都開封,有一段時期官方語言就是豫語,準確來說是開封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用現代的普通話讀古詩其實是錯的,尤其是韻律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真正對韻律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這一點,所以不要張口閉口談韻律,韻律根本就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簡單!它複雜的很!

  • 7 # 詩詞書院

    現在,有很多人都將“語言”一詞和“語音”一詞混淆了。實際上,語音只是語言的其中一個要素。

    我們可先看看什麼是語言:

    可見,古詩的韻律並非判斷古代漢語言是否規範的標準。

    當然,我們可將語言作進一步細分。先分出文學語言,再分出詩歌語言,那麼我們可以將韻律(聲律)當作詩歌語言中的語音,但其仍只是影響詩歌語言的其中一項要素。

    在音韻學上,古音又分為上古音和中古音。中古音以隋朝沈約等人歸納出“四聲”,以及陸法言等人修訂出《切韻》為標誌。形成了詩歌的聲律體系,使詩歌的語音有了相對規範的標準。但其影響的仍僅是詩歌的語音,甚至對其他文學語言(如散文)影響也不大,更不能將其等同於人們說話的口音。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切韻》音系是一個擬音音系,其定音方式是綜合南北口音,經集體討論審定,並非是單純記錄當時的雅言或某一口音。《切韻》在初唐時被定為官韻,其後依此修訂出《唐韻》,以至宋代修訂出《廣韻》及《平水韻》均屬於《切韻》音系。因此,我們可將此一音系,看作是唐以後中國傳統詩歌創作的規範語音。

    但是,聲律體系可規範的也僅僅是這時期詩歌創作中的語音,不能影響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的語言,更不能影響日常生活中的語言。

    話說回來,自秦始皇統一文字後,漢語言中的語詞和語法,基本上有了規範標準。而不論在上古音、中古音還是近代音時期,很多朝代都嘗試推動通用語音標準,但不論雅言、通語、漢音還是正音、官話,推廣的收效均甚微。

    即使在清朝的雍正年間,皇帝親頒“聖諭”,要求成立“正音書院”,把《聖諭廣訓》作為教材,並規定凡是參加考試的讀書人及為官者,都必須懂得“官話”,但最後也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我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上真正的通用語音,唯有當代的普通話。

  • 8 # 聞魯生

    規範的語言喻示有二,指代鮮明的科學性,以及抑揚頓挫的音樂性。

    自“詩經”而至“元曲”,無韻不成辭、賦、詩、詞、曲。故而,中國的詩歌,同時還是可吟誦,可詠唱,可體悟,可欣賞之中國的音樂。

    文化式微當下,莊重恢弘的《中國詩詞大會》,扭曲而為娛樂遊戲,豈不可嘆可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鍵軸規格哪個廠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