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三花即是“精”“氣”“神”。“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
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宮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係。不過朝元的“元”,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根據醫學經脈穴道的觀念,便說這個“元”是指“關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下丹田”,有些人卻認為這個“元”是指“會陰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術所謂的“海底”。誰是誰非,從來就無確證,除非真是修煉到家的神仙肯出來當場指證,或許可息此一爭端。不過,從學理和中國文字學的詮解,以及經驗的求證。我們認為這個“元”字與本源的源字通用。換言之,所謂“元”,便是指原來的本位現象而已,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我們簡略地從學理上解釋過這兩句話的意義以後,再從實證的現象來作說明。
“三花聚頂”的景象: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Sunny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所以,三花即是“精”“氣”“神”。
“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
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三花即是“精”“氣”“神”。“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
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宮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係。不過朝元的“元”,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根據醫學經脈穴道的觀念,便說這個“元”是指“關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下丹田”,有些人卻認為這個“元”是指“會陰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術所謂的“海底”。誰是誰非,從來就無確證,除非真是修煉到家的神仙肯出來當場指證,或許可息此一爭端。不過,從學理和中國文字學的詮解,以及經驗的求證。我們認為這個“元”字與本源的源字通用。換言之,所謂“元”,便是指原來的本位現象而已,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我們簡略地從學理上解釋過這兩句話的意義以後,再從實證的現象來作說明。
“三花聚頂”的景象: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Sunny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所以,三花即是“精”“氣”“神”。
“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