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武堂

    你看武俠小說裡面,開篇出來的大俠或者大BOSS,隨著主角等級、裝備和武功的提升,到後期都成了小菜。這個情況是不是正常呢?當然正常,因為小說的作者沒有讓主角以外的大俠和大BOSS們升級,結果主角的能力和這些人的能力之間出現了一個剪刀差。

    零戰也是如此,1940年的三菱A6M是相當神器的存在,住友金屬在1936年完成的航空鋁合金相比其他國家的航空鋁材更具韌性,強度也很出色。舊日本海軍懟航程的變態要求,迫使設計團隊瘋狂減重,A6M的空重為1680千克,而F4F的空重為2674千克。重量低帶來了可怕的航程,變態的爬升率和極低的翼載,零戰的航程達到3104千米,翼載107.4千克/平方米,爬升率為15.7米/秒,而F4F的航程為1337千米,翼載突破140千克/平方面,爬升率不足12米/秒,在這種情況下,即便F4F的發動機功率達到900千瓦,比零戰的發動機功率多出200千瓦,但二者的機動性差距是明顯的。

    不過到了戰爭後期,隨著美軍各種先進戰機的問世,零戰在速度和加速性等方面逐漸落於下風,例如F6F憑藉1491千瓦的發動機,爬升率達到17.8米/秒,最高時速達到629千米/小時,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完全可以依靠能量優勢避免與零戰陷入狗鬥。加上零戰的機載武器一直不太適合新手使用,戰爭後期日本的老鳥又損失殆盡。最重要的是A7M艦戰烈風難產,零戰只能拖著垂垂老矣的機體跟一群比自己年輕好幾年的新型戰機對抗,能答應才怪。

  • 2 # 麥田軍事觀察

    這沒有什麼意外可言,屬於正常的發展變化,零式戰鬥機雖然在它誕生之初,擁有相當好的性格,但是這種效能以其技術發展潛力完全發揮被髮掘出來為代價,比如:早期型的空重僅1680公斤,後果就是在中後期的改進之中,它已要沒有潛力可挖了。本身就是以極輕的空重,再採用任何技術手段也不可能再減輕它的空重,結果越改越重了,機重上升,反而對效能形成負影響,雖然在中後期,零戰也換裝功率較大的發動機,但是由於增加裝甲及自封油箱等,自身重量沒有下降,功率比反而不升反降,效能自然沒法提高了。

    日本人在早期的開發當中,過分地挖掘了設計潛力,為了提升其效能,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都利用上了,沒有為後續的升級預留下什麼技術空間,整體的設計過於精緻,想換大一點的發動機都不行,就是戰之後才開始發現它的一些缺點,比如:沒有裝甲,也不存在自封油箱,在損失過大的情況,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得不追加這些裝置,結果不僅低消了發動機功率的上升,還讓速度和加速性等方面逐漸落於下風,

    到了戰爭中後期,美軍投入新式戰機時,零戰效能已經無法再提升了,在戰爭條件下,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零戰很快就被美軍超越,到了後期,已經落後至少一代了。

    其實日本戰鬥機的設計思路本身就是一種劍走偏峰,竟然過度的追求較重的空重,強調機動靈活性,如果是同代戰機,那麼這樣的設計絕對是理想的,可是一旦出現技術代差,那麼這幾乎就是被人吊打的節奏。

  • 3 # 黑鬱金香966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有關零式戰機,1937年日本海軍開始招標,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的工程師堀越二郎主持設計。由於日本軍方提出的指標比較高,為了完成指標,堀越二郎在發動機功率一定的情況下,採取了鋁合金打孔骨架、不安裝機身裝甲、取消自密裝甲油箱等減重措施,賦予了零式非常好的機動性和續航能力。加上零式的射擊武器是:兩挺7.7㎜機槍、兩門20㎜機炮,比同期的其他日機火力要強很多(同期日本飛機大多僅裝備機槍)。美軍飛行員在與其交手後大多反映:零式機身很纖細,甚至機翼還會有些抖動,彷彿很快就會空中解體似的,結果一個伶俐的機動動作就反咬到美軍飛機的機尾了,這時美機再想擺脫就很難了。

    後來,美軍找到了一架墜毀在沼澤裡完好無損的零式,透過收集其他零式殘骸上的零件,修復到能飛行的地步,然後就是不厭其煩的試飛和研究,最後終於找到零式的弱點:發動機功率提升的潛力有限、機身強度不夠、飛機蒙皮極易燃燒、飛行員和油箱沒有裝甲保護。

    美軍飛行員也在戰術上研究如何對付零式:美國海軍飛行員用“薩奇剪刀”雙機戰術;陳納德的飛虎隊用P40戰機充分利用俯衝性好的特點,打了就跑的戰術。

    針對這幾點,美軍也在新一代飛機的設計方案上,重點關照了一下零式:零式最後的發動機功率950馬力,美軍的F6F發動機功率1600馬力,機身和油箱有完善的裝甲保護。雖然在續航力和盤旋性不如零式,但在速度上、火力上、垂直機動性上,全面碾壓零式。

    零式最後走向沒落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零式機種本身發展潛力被挖掘窮盡。其次,堀越二郎的零式後繼機種“烈風”沒有完成研發。再有,美國針對零式研發剋制機種。最後,零式發動機功率小,沒有裝甲保護飛行員,造成飛行員損失慘重,日本再沒有飛行員補充戰損,菜鳥開飛機,損失更慘重。

  • 4 # 二戰英雄連

    二戰的殘酷使得很多武器在使用的時候要不斷更新換代,蘇聯的T34-76都升級到T34-85,美軍的格蘭特坦克都淘汰換成謝爾曼坦克,德軍最初的馬克1,2型都不生產。日本的“零”式戰機優缺點都讓人家瞭解透了。

  • 5 # 虹攝庫爾斯克

    主要原因是二戰期間有戰爭的催動,軍事科技發展非常迅猛,一個國家資源和科技的底蘊在這種情況下就顯現出來了!

    日本在二戰前研製零式戰鬥機的時候,將其定位於遠端護航戰鬥機,同時為了兼顧狗鬥和大航程的雙重需求,不得不在戰機重量上做文章,使得該機成為了一種輕巧靈活,結構緊湊的戰鬥機。

    當時日本往友金屬有限公司發明了一種比鋼還硬的超級鋁合金,稱其為50嵐金屬,這是日本大批次生產零式戰鬥機的基礎。

    但是,輕巧靈活、結構緊湊,意味著裝甲防護較弱,發展潛力不足等。到了二戰中期,雖然零式戰鬥機有多種改進型,發動機馬力等也有所提升,但是這些制約因素卻難以使得零式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相反,美國從早期的F4F戰鬥機、P-40戰鬥機等比零式作戰效能弱一些的戰機,到中期開始航空技術大爆發,研製了一大批諸如F4U、F6F、P-38、P-51、P-61等各種型別的戰鬥機,加上美國工業化大生產和日本手工作坊式生產之間的差距在大戰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日本海軍到戰爭末期仍然不得不使用零式戰鬥機,而美國海軍已經是清一色的新型戰機。戰機之間的效能差距開始無限放大,到最終成為了真正的“打火雞”遊戲,零式戰鬥機的也早早地從神壇跌落下來!

    其實,日本航空工業並不發達,這在動畫片《起風了》中就有反映,這是日本在戰爭初期咬緊牙關才達到的高度,一旦美國認真起來,輕而易舉地就將日本努力的成果付諸一炬!

  • 6 # 優己

    主要是兩點造成的。第一點是在戰術使用問題!零式戰機在當 時是一款無敵戰機的存在,但是它有個大弱點,由於零式戰鬥機重量太輕,這使得他們在對流層爬升的時候受氣流的影響波動會比較大,這一點被美軍飛行員抓住了,美軍在當時的飛行員充分利用p40的爬升能力選擇在2500~3000米高度來對抗零式戰機。這是一種戰術應用上的問題。

    其次,美軍戰機的質量提升!由於日軍的工業能力有限,零式戰機的上限飛行高度是5000米。但是美國在隨後生產的轟炸機的飛行高度則最低是六千米,最高的能飛12000米,遠遠高於零式戰機的飛行高度。這也是後來美軍進攻日本本土的時候沒有被零式戰機攔截的主因。這是硬傷!日本軍隊再牛逼也沒法改變這個問題。

  • 7 # 鑑史馬後炮

    日軍的零式戰鬥機在二戰初期確實表現出獨特的靈活機動優勢,這種優勢在二戰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戰鬥機效能上的不足。一時間,在太平洋戰場與以美軍為首的盟軍展開激烈的空戰。可到了後期為什麼就不行了呢?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沒油可加、訓練減少、以劣質燃料充當飛行燃油,這個隱性的根本問題導至了日軍後期全面衰敗的顯性。其實這又是另一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戰略資源的先天不足和同盟國對法西斯國家用於戰爭侵略的戰略資源的全面封鎖。

    其實日本人並不是沒有意識到自身國土戰略資源短缺的問題,只是抗日戰爭初期並沒有影響到美帝國主義的利益而已。早在1934年,美國國務院和外務部就抗議日本不遵守“門戶開放”政策,在中國的東北搞石油壟斷,但那時美國政府不贊同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後來隨著侵略戰爭的擴大化,美國和日本的矛盾越來越大,雙方不時地進行談判。由於雙方爭執不下,美國開始考慮對日本貿易禁運和大範圍的經濟制裁的可能性,日本受到了壓力,尤其在石油領域。日本本國的石油產地很少,只好用頁岩油作為補充,這些佔石油需求量的7%,其餘的全靠進口,在1939年,80%的進口石油來源於美國。

    隨著日本在中國戰場的戰線擴大,日本捲入戰爭資源消耗的“黑洞”,為彌補中國戰場戰爭資源的急缺,開始與美帝國主義撕破臉。1941年7月28日,當日本佔領戰領法屬印度支那時,美國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婆羅洲向日本的石油供應;美國說服荷蘭東印度公司暫停向橫濱和長崎運送石油。在日本國會中,首相宣稱這種情勢無法忍受,全國的陸海軍即將缺油。國際上開始實施對日本石油禁運令,而當時石油這種重要的戰略資源主要是控制歐美蘇這些國家手中。日益嚴重的石油短缺越發明顯地約束著日本的軍事能力,影響到日本的戰略考慮。

    在1944年6月的馬利亞納群島戰役中,日本戰艦因為缺少石油而未能參加戰鬥。石油的短缺還限制了日本空軍的能力。1944年,日本飛行員的訓練從認為必須完成的60小時減少到30小時。隨著時石油短缺情況的進一步惡化,航空訓練乾脆免了。航空油的原料只剩下松脂,而且煉成的燃油越來越多的摻雜酒精。劣質性的燃料,缺乏訓練的飛行員,未經核驗的飛機,使日軍飛機從一個基地轉向另一個基地就損失其中的40%。

    日本石油短缺不光嚴重影響到零式戰鬥機的作戰效能,也波及到日軍的空軍和海軍。正當日軍需要海軍、空軍聯合抗擊盟軍時,卻由於嚴重缺油而又不得不分散兵力。可以說,在高度依賴石油的"二戰”中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給日本這臺“侵略機器”起到斧底抽薪的作用,給日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加速了日本侵略的失敗。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日本的戰略重心從中國轉變為美國。翌日,美國向日本宣戰,並呼籲世界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勢惡化,兵力不足與物資緊缺到驚人的程度。當時連橡膠、鋼鐵被列為國家資源,更別說石油了。

    從上述歷史事件來看日軍的零式戰鬥機,就從戰鬥效能是存在很大優勢的。然而再好的武器在戰爭中是起到作用的,但不是絕對的作用,戰爭勝負從來就不是一兩件先進武器所能左右的,日本的零式戰鬥機雖然在技術上有同時代不可比擬的優勢,可一種先進的武器用於非正義的戰爭,它終究因為不得人心而衰敗。因為它的罪惡性,從一開始就觸犯了稍有良知的人的眾怒,最後成了沒油的效能優越戰鬥機,沒油的效能優越戰機還不如一隻鳥飛得快。各位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連噴怎麼樣可以噴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