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酒江湖

    我都喜歡,兩者不可或缺。談詩論道在創作的基礎上進行,沒有詩人,就沒有詩評。詩人情感迸發,多愁善感、或關懷民眾,或感嘆人生,或豪情壯志,或突生歸意,都可成詩,為人類文化豐富作出語言貢獻,而詩詞評論家又將詩作解讀,再造,還原,氧化。最後創出一番新境界。二者不可或缺。

  • 2 # 正源畫廊一業餘學法

    因人而宜:詩詞愛好者也分好幾類!

    |、詩詞理論愛好者,喜歡談詩論道!

    3、詩詞愛好者,喜歡詩人優美的詩詞!

    詩言志!文達意!

    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名人詩詞幹古流傳!

  • 3 # 棲哈丶

    真正的詩評傢俱有深厚的文藝理論基礎,他們不會空發議論。對於各個流派的詩詞創作,總能慧眼識金。找到詩作的閃光點,並把它推介給廣大讀者。使讀者從中獲益。從這個意義說,詩評家的作用真是不可小覷。

    魯迅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有一個人,畢生都在為他的著作進行宣傳推介,蒐集編輯整理,默默地做了許許多多工作。他就是左翼文藝的重要領導人,與魯迅同時期的詩人,文藝理論家馮雪峰。要知道,他也就是魯迅著作編刊社社長。舉出這樣的例子,無非是想說明,對於詩人詩詞喜愛的同時,也要喜愛那些具有真知灼見的詩歌理論家。這樣的喜愛才是更為客觀更為全面的。

  • 4 # 詩道不孤

    首先我們要看,是先有詩人,還是先有理論家。

    中國第一部詩歌理論文章是三國時曹丕的《典論》,隨後有《詩品》《文心雕龍》等。總體來說,目前包括詩歌在內的文藝創作都是創作先行,理論隨後。理論起到歸納和總結的作用。極少有對文藝創作起到引領作用的文藝批評。

    但是優秀的理論家大多知道如何挖掘培養有潛力的寫作者,並對時代走勢見微知著,能從當前的寫作傾向上感知文藝創作的趨勢,對創作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同時,能夠對寫作方向進行校正和引領。比較出名的有知名評論家謝冕發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亞策劃的86文化大展以及其評論《崛起的詩群》等直接推出了朦朧詩群。假如沒有知名評論家的推波助瀾,很難想象朦朧詩能這麼快的為大眾接受。

    我們見到的對詩歌侃侃而談的教授與學者,實際上不一定是真正的詩歌評論家,大多數只能稱為詩歌的解讀者。而針對一首詩,不同的人看法可能會有偏差。俗話說,詩無達詁,閱讀是作者和讀者心靈間的交流,具有不可描述的地方。假如好詩屬於天機的話,一經解讀,它就洩漏了,也就減輕了分量,因此大多數教授只能從詩人的經歷和詩歌的構造來談詩,而對詩歌的意境和靈魂語焉不詳。

    換言之,教授與學者對詩歌的講解大多屬於知識部分,而詩歌寫作屬於智性創造。一個人的學識再深厚,知識再淵博,他不一定能寫出好詩,而一個好詩人,肯定也不願意對他的作品有過多的講述。詩歌寫作是從0到1,從無到有的過程,而詩歌評論有一定的照貓畫虎,看山臨筆的成分。那些默默無聞的評論家和寫作者,與那些鏡頭面前侃侃而談的寫作者,孰高孰低,真的不能簡單的對比。

  • 5 # 流芒流

    當然是寫詩的詩人!侃侃而談,唾沫橫飛,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慷慨激昂,指指點點...受不了!要平心而論,中肯全面...

  • 6 # 湖畔悠悠心

    我以為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因為這涉及到如何才能寫好詩;如何才能鑑賞好詩。這兩個大問題。

    一.分析三種情況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三種情況:

    1.有的人更喜好詩學理論研究;

    2.有的則更喜愛詩人及其詩作。也愛寫詩。

    3.有的人二者兼備,不僅喜愛詩人及其詩作,也喜愛專研詩學理論並結合所學的詩學理論來鑑賞古今中外的詩人及其詩作。同時用詩學理論指導自己寫詩。

    我認為第一種人是很可貴的。能夠不為名利埋頭來研究中國的詩學理論是難能可貴的。中國的詩學理論博大精深,自成體系。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財富。這方面的人才奇缺。

    我認為真正的能在詩學理論領域有所造就的人,他肯定也是對詩人和詩歌作品有深厚的感情和熱愛的人。因為研究詩學理論必然要滿懷熱情地去研究詩人及其詩作才行。

    第二種人很多。喜愛詩人,喜愛讀詩,喜愛寫詩。

    我以為這第二種人,有些欠缺:

    因為如果對詩學理論一無所知,就必然不能很深入地說出哪位詩人我最喜歡,喜歡的原因是什麼。

    當然你也可以議論一番個人的感受,但我以為這種感受必然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不會是準確深刻的,而是模糊不清膚淺的。這樣的人如果有激情,可能要寫詩。如果能在詩學理論指導下寫詩,才會寫出好詩來。比如詩學理論中有“詩貴含蓄”、寫詩要用“形象思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歌的“反常合道”……

    如果在寫詩中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些理論指導你的詩歌創作,肯定會使你的詩歌創作更上一層樓。

    誠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一些民歌手,他們不見得懂得高深的詩學理論,有時也可以吟詠出好詩來。那是詩歌創作的另一個重要議題:即陸游說的“功夫在詩外”。

    詩歌的鮮活的思想內容和技巧源於生活。是民歌手從祖祖輩輩言傳身教中獲得的。而詩學理論也研究這些民間文學並使之上升到理論。

    我以為第3種人是我們大家努力的方向:不斷的積累學習詩學理論,並有意識地運用這些理論去寫詩,去鑑賞詩。

    二.舉例分析:

    單純喜愛詩人,愛好鑑賞他的詩歌而不懂詩學理論的人有嗎?有,而且佔大多數。

    但我以為缺少詩學理論知識的支撐他對詩人及其詩作的品味就會是很感性,很膚淺。也不會體味其中的妙處。甚至連正確理解詩意都做不到。

    比如讀詩首先遇到的是詩句中的

    最小單位——意象。

    一首詩由許多“意象”組成“意象群”,又由“意象群”進而構成一首詩的“意境”。

    比如李白詩中經常出現“浮雲”這一意象。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

    在這裡“浮雲”是“饞佞的象徵”。

    浮雲蔽日:比喻讒臣當道障蔽賢良。

    浮雲,比喻奸邪小人。

    日:一語雙關,因為古代把太陽看作是帝王的象徵。

    長安:這裡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如果你對這些“意象”不理解,怎能讀懂這篇詩篇的意境呢。

    “浮雲”這一意象,李白還用來指“黑暗的政治致使人才被埋沒。”

    “浮雲蔽日去不返,總為秋風摧紫蘭。”(《答杜秀才五松見贈》。

    我們再看古典詩歌中“雲雨”這一意象

    “雲雨”是凝注著濃厚的我們民族文化的意象。源頭可以追述到戰國宋玉的《高唐賦.序》: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在中國,先民的觀念中,天地交感化生萬物。

    《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雲行雨施”既然是一種生命行為,也就可以用來隱喻男女合歡。

    然而李白賦予“雲雨”這一意象更豐富的內涵。

    《清平調》其三: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以楚王遇神女的虛妄,襯托貴妃之沐實惠。意思是,巫山神女只有在夢中得見,反襯唐明皇有楊貴妃陪侍左右。

    《襄陽歌》:“襄王雲雨今安在,江水東流猿夜聲。”在這裡“雲雨”則慨嘆江山永恆,歷史如過眼煙雲。

    李白還把君王的恩遇比作雲雨:

    “幸遇聖明主,懼承雲雨恩。”(《朝下過盧郎中敘舊遊》)

    更把男女離別比作雲雨:

    “一為雲雨別,此地生秋草。”(《寄遠十二首》其二)生動形象。

    在中國詩學理論中有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之說。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請看杜甫的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這短短的一首小詩,其藝術手法起碼就有兩點。一是:色彩的相互襯托;二是:以樂景寫哀情。

    總之,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我說的“三中情況”,但我以為:第3種,有的人二者兼備,不僅喜愛詩人及其詩作,也喜愛專研詩學理論並結合所學的詩學理論來鑑賞古今中外的詩人及其詩作。同時以詩學理論指導自己寫詩。則是大家應該努力做到的。

    以上所言,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 7 # 讀書工

    問題:喜歡詩詞的朋友,你喜歡的是談詩論道的詩學理論家?還是寫詩的詩人?

    怎麼說呢?都喜歡,都能上癮,欲罷不能。當然喜歡詩詞的人肯定多些,因為那個具體形象,有韻味。寫景的,抒情的,如果寫到深處,都能讓人產生一種共鳴。詩論看的人少,實在是它有些枯燥,如果不是有心做學問的人,是上不了心的。你看有些人讀唐詩,讀杜甫李白,但是就很少人能背得來《戲為六絕句》,為什麼,他們沒有這個興趣。

    我也喜歡詩論,看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賀拉斯的《詩藝》和《歌德談話錄》等。

    國內讀過的主要是郭紹虞、羅根澤先生主編的《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當然重點要讀的是《滄浪詩話》《人間詞話》。其次《典論.論文》《詩品》《文心雕龍》《二十四詩品》《六一詩話》《白石詩話》《詩藪》《隨園詩話》等。當然元好問、李漁、梁啟超的讀起來也很有意思。讀詩話要沉得下來,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

    詩人那就更喜歡了。最愛的是杜甫、李白、陶淵明、李清照等。杜甫“晚節漸於詩律細”,他的詩品賞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都是極妙的律詩。 李白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讀他的歌行體,如《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等,那才是大氣磅礴,情感熱烈奔放,一瀉千里。

    讀陶淵明、李清照的詩詞,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味道又是不同。他們娓娓道來,像濛濛細雨滋潤心田,使人有離卻樊籠、超然物外的感覺。

    總之,那些喜歡詩詞的人,各有各的側重點。有的愛好詩論,有的則主要從事詩詞創作。但大多數只是閱讀欣賞,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種佐料,來調節增添一點味道。

  • 8 # 使用者58435540336陽城

    當然自己寫,論別人誰都會。

    凜凜寒氣相交輝,

    詩膽如刀不可摧。

    雄辯高談非也是,

    流離放浪有成沒。

    身隨諧笑漸無意,

    詞遣性情何所虧。

    不解韻轍空飲酒,

    最能感我乃紅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英語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