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管理思想力

    所謂“人性經不起考驗”只是就一般意義上的“考驗”或對一般人的“考驗”而言的。

    那些經過了信仰秉持、道義擔當、使命肩負、責任厲行、節操堅守等人性淬鍊並實現了人性超越的仁人志士們,是可以“經得起”人性考驗的,否則這世上就沒有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我格局和境界了,也就沒有那些寧死不屈、赴湯蹈火、奮不顧身以及公而忘私、鞠躬盡瘁、坐懷不亂等忘我情懷和壯舉了。

  • 2 # 吾動風起1

    人性是不可考驗的,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性格,各人有各人做人的原則,也沒有那種人性就是好的,哪種人性就是不好的,各有表述。

  • 3 # 肖啊龍

    跟人性有關的就是人的善與惡了,在中國古代先秦末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性惡論(人之初,性本惡),這與孟子的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說直接相反的。

    我更傾向於孟子的性善論。人初生時,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整個人就好比白紙一張,自我的意識是混沌狀態的,可以說心靈上是潔白無瑕的,行為上是人畜無害的。我們看一個人可以從他的言行舉止和怎麼樣為人處世中可以大概瞭解一個人,用不著專門搞個問題去考驗人,這樣得出的結果斷定不了一個人的人性。如果你不是高手的話搞得適得其反那時候你可能就失去了他人對你以往的印象。再說了,為什麼要考驗人性?比如說:老闆對員工不放心或者懷疑的時候,就多多注意觀察他就可以了,如果發現他真是那樣,就直接跟他交談吧都挑明瞭估計他在你這也是幹不下去的了。

    不得不相信環境能夠對一個人的一些行為具有很大的影響“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你在一個人最缺錢的時候跟他說我給你錢去幫我幹一件事情(不道德的事情),這時他拿了你的錢你不能就斷定他人性很惡是個壞人,但是背後他可能會因此而愧疚,他也可能會以他的行為來彌補他這個錯誤的決定,從此以後更加樂於助人或更加向善!

    最後,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麼來看人,判斷一個人的!

    《呂氏春秋》中的《論人》一篇中提出了“外則用八觀六驗”的識才方法。

    1、.八觀指:

    通則觀其所禮(顯貴之時看其所行的賓禮,有地位時看是否趾高氣揚,蠻橫無禮)

    富則觀其所養(富裕之時看其所養的門客賓客,即富足之後他結交什麼樣的人)

    聽則觀其所行(聽他們所言之後看他做不做,怎麼做)

    止則觀其所好(即看他業餘時間都在什麼)

    習則觀其所言(習是“親信”的意思,當他身處領導周圍,有一定的發言權時看他是怎麼說話的)

    窮則觀其所不受(窮困之時看其是否拿非分之財)

    貴則觀其所進(職位高有權力時看其推薦什麼樣的人)

    賤則觀其所不為(貧賤時看其是否幹不正義的事情,儘管地位低下,決不做有損國格人格之事)

    六驗六驗,也就是依據人的情感來識才。

    喜之以驗其守(使之“得意”是否“忘形”)

    樂之以驗其僻(使之高興看其是否不變操守,是否邪僻不正)

    怒之以驗其節(使之發怒,看其是否能自我約束)

    懼之以驗其持(使之恐懼,看其是否意志堅定,不變信念)

    哀之以驗其人(使之失敗,看其是否自制、自強)

    苦之以驗其志(使其處於艱苦環境,看其是否有大志)

    諸葛亮的“七觀法”

    問之以是非以觀其志;窮之辭辯以觀其變;諮之以計謀以觀其智;期之以事以觀其信;臨之以利以觀其廉;醉之以酒以觀其性;告之以禍以觀其勇。

  • 4 # 御史不大夫

    既然已知,何必考驗!人性,到底如何定義,如何理解,我想需要從兩個層面去解讀。一個是自然屬性,一個是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人為了生存而覓食、繁衍,這是“自私自利”的表現,屬於“人之初,行本惡”的範疇。任何人拋不開這個層面,所以又何必考驗!難道我們要讓一個人連最起碼的生存尊嚴都要加以評論!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為了生活而勞動、交際,目的是利己或利人,這是道德與非道德的PK。因為社會,所以人會有正義、廉恥、良知、卑鄙、陰險惡毒等。超出了人基本的訴求,在利益面前,是損人利己還是利人利己就是人性的掂量。既如此,又何須考驗人性!

  • 5 # 17856652573

    日常生活中的人都在關心自家生活美滿而奮鬥,有幾個為信仰而活的。最好等到大部分人不在為生活發愁在淡這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70高135斤穿什麼碼襯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