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關注通渭
-
2 # 九五就是我
從人物造型上看,人物眼睛較大鼻翼筆直嘴唇微翹。明顯不符合華夏人的特點,和現代埃及人一致。但其文物特別是青銅器做工之精美,出土量之大,和其他出土的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從氣候條件來說,非洲更具備條件將古猿進化成智人。直到現在非洲還是大型動物的樂土。
-
3 # 烈火柔魂ZL
陝西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河南的歷史文明只是陝西曆史文明的一個分支!豫人的祖先也來自隔壁的陝西!有史為證,看圖知真相!
-
4 # 蜀北一
華夏人的祖先應當是來自於青藏高原東部一帶,而崛起於黃土高原之上!
大約在一萬年前,智人透過四川西部的橫斷山脈來到青藏高原東部的河湟谷底,形成最早的古羌人;在距今月七千到八千年的時候,部分古羌人又向東遷徙,來到甘肅東部一帶,逐漸進入農業社會。在甘肅天水的大地灣遺址(距今七千年至八千年),就是古羌人東進並進入農業社會的重要遺存,並且,這裡還是華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媧的誕生地。
在距今五千至六千年前,甘肅東部一帶的古羌人以大地灣為起點繼續向東遷徙,向東到達黃土高原而形成華夏族,而正是在這個時間點,古羌人與華夏族分離。
據學者研究證實,古羌人與華夏族在語言上的分離發生在距今六千年以前,而遺傳學上的分離則發生在距今五千年前。
而這個時間段,又正好與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東遷黃土高原並最終在阪泉之戰,逐鹿之戰後形成華夏民族的時間相符合。
些許當時的耕種工具和黃土高原土質有關。在五六千年前,古人使用骨器,石器進行耕作,而黃土高原上酥鬆的土質,更便於用這些原始的工具進行耕種。
因此,土質酥鬆且肥沃的黃土高原,成為促進華夏民族農耕文明快速發展的重要推手,在黃土高原上,華夏民族正式進入發達的農業社會。
由此,華夏民族進入了發展的快速時期,很快便超越了周邊各部族,由於華夏族農業文明的持續發展,經濟,文化,政治也不斷髮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進入農業文明的華夏民族,由此在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將周圍其他各部族遠遠的甩在身後。
-
5 # 醉臥陽關外聊文化
人類誕生活動的地方離不開水,有水才有生存最起碼的保障。所有,大江大河是先民優先的選擇。華夏先祖來自何方,有很多說法。最靠譜的是三大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北草原。先民生息在這片熱土上,其他流域也肯定有活動痕跡,區別在於部落的大小和影響力。
先民生存的第二個重要條件是火。最初的火來自雷電擊中樹木引發的天火,茹毛飲血的先民發現火燒的食物更可口,重要的是高溫分解的蛋白,為人體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大腦的進化更為完善。保留天然火種,偶然性很大,一旦熄滅,等待下一次雷擊起火,也許要十年、幾十年。
先民在狩獵採集的勞動中,無意發現木柴相互摩擦能起火,屬於先民自己的引火辦法出現了,這又是一個里程碑性質的偉大創舉。
火,不但能熟食食物,還可以預防猛獸襲擊。哪裡有火,哪裡就是先民的聚集中心,於是,以火堆為核心的部落社會出現了。
華夏最大的部落和部落聯盟出現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中上游便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肯定是先民生息的地方,是華夏先祖的誕生地之一。
-
6 # 鶴林雨露3
十多年前我就發貼否認中華文明在中原的說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發源正統,結果被各大網站封了十幾個號。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發源作為一個自己符號,一直在歪曲左右我們對自己民族的認知。
中華黃河,北方文明證據在那呢?歷史是要以考古證據說確定的,那些專家們沒證據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學術界會認為;中國華文明是外來西方人傳入的誤解。
石器時代文化與文明起源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幾千年的自己文化傳承,但從沒有他們文明發源這說法。就算是中華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發現的古人種植水稻有一萬二千多年,但這隻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發明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方產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類,這與江南良渚同時代把玉作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這是同一個概念嗎?國內一些專家們連這常識也不懂嗎,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說明是個人情感目的主導嚴肅的文化研究方向。
談文明發源,首先要尊重考古與文明傳承證據,用事實說話。 世界學術界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後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證據鏈證明這種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靈魂核心的代表,水稻,絲調,茶葉,文字,磁器,青銅器,玉文化,龍文化等等,那個發源在黃河流域了?全圍繞在江南杭州周邊地區,這絕對不是什麼巧合。谷歌,百度等搜尋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記錄的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發現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馬家浜人”就大規模人工種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農耕的?先入為主的“北方中原發源說"更多的是主觀先定位,然後再找證據,近代中國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認北方中原這一說法不可信的證據。
我說的這些全是有據可查的,中原文明說的磚家們卻視而不見。中原人炎帝圖騰是牛,黃帝圖騰是熊,蚩尤的圖騰是牛鳥,只有百越的圖騰崇拜的是龍!龍居大海。中原小池塘也是海的概念?連龍的發源也會睜眼說瞎,太可笑了。
-
7 # 青陽帝君
早期觀點是炎黃部落早期來自於西北,其後炎帝向東南發展、黃帝向山西、河北發展。四五千年前,神農氏世衰,黃帝崛起。黃帝打敗炎帝和蚩尤,一統華夏,定都有熊,始制冕。
不過以上都只是猜測,具體到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則有更準確的答案,即下圖所示:
依據歷史記載,黃帝傳說集中在豫西一帶,地望則是河南新鄭(古為有熊)。
後世記載:
《史記·周本紀》:
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
黃帝與五方五帝、天象分野上的對應:
另言黃帝之與“黃帝有土德之瑞,故稱黃帝”有關,則與五行學說中的“五德始終論”相關。
五方五帝中中央為土,對應九州則是豫州中土,對應五嶽則是中嶽嵩山(黃帝之宮),與“黃帝有土德之瑞,故稱黃帝”相關,也與黃帝地望(新鄭有熊之墟)在嵩山東南相合。
炎帝、黃帝與五帝墟:
三國·管輅《管氏地理指蒙》五帝墟:
星紀四時,次舍觀章於堯典;墟分五帝,分野申法於麟箋。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殷正也。此堯典中星也,降婁為少皞氏之墟,營室為顓頊氏之墟,亢角為太昊氏之墟,鶉尾為烈山氏之墟,鶉火為有熊氏之墟。
在五帝墟中,
降婁(奎婁)為少昊之墟,對應曲阜(古為窮桑);陬訾(室壁)為顓頊之墟,對應濮陽(古為帝丘);壽星(角亢)為太昊之墟,對應淮陽(古為宛丘);鶉尾(翼軫)為列山氏之墟,對應隨州(古為厲山);鶉火(七星)為有熊之墟,對應新鄭(古為有熊)。
與後世記載相合,如《新唐書》:
柳、七星、張,鶉火也。初,柳七度,餘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終,張十四度。……古成周、虢、鄭、管、鄶、東虢、密、滑、焦、唐、隨、申、鄧及祝融氏之都。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益、洛之陽,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張,直南陽,漢東,與鶉尾同佔。
蚩尤九黎地望:
蚩尤九黎地望位於魯西、蘇皖北部一帶,所都之地則是窮桑(今曲阜,與末世炎帝、少昊同在);蚩尤被殺後,後世黎國有二,一在山東鄆城(黎國大本營),一在山西長治(又稱耆國)。
炎帝神農氏地望:
炎帝地望可能有二,一在山西太行山東南(高平長治),這周邊關於炎帝神農氏的傳說最多;一在淮河中下游地區(淮陽)到南方一帶(湖北隨州),出生於厲山(湖北隨州),後向淮河中下游發展有關(神農氏初都陳【淮陽】,後遷魯【曲阜】);另蚩尤來源或與炎帝神農氏有關,或雲蚩尤就是炎帝且同為姜姓,並且蚩尤和炎帝神農氏都有牛首人身的傳說,與南方少數民族圖騰一致,因此歷史上多把炎帝神農氏歸於中原東南或南方一帶。
炎帝神農氏來歷:
古史記載中的炎帝神農氏是好幾個人的結合體,可以細分為神農氏(山西高平)、烈山氏(湖北隨州)、魁隗氏(陝西寶雞)、炎帝(南方神),以及襲炎帝之號的朱襄氏(河南商丘)等。
神農氏是種植谷粟的部落,有放火燒山的傳統,有陝西、山西之說;烈山氏起源於南方,是種植稻米的部落,也有放火燒山耕種的特色。炎帝之說,來源伏羲女媧部落之後,應該是崇拜火的部落(朱襄氏、葛天氏、無懷氏、柏皇氏等等),在中原東南淮河流域,而火崇拜正是把三者聯絡在一塊的紐帶。
漢朝之後,炎帝、神農、烈山氏逐漸歸為一人,成了70世(1500年)或17世(500多年)的氏族流傳至今。
至於被打敗的蚩尤,有東夷之說(九黎即九夷之轉音),也有苗蠻之說(九黎南遷形成的),更有炎帝之後的說法(蚩尤姓姜或和炎帝一樣的“牛首人身”崇拜)。
炎黃地望必在中原的邏輯:
神農氏世衰之時,炎黃部落應該和東夷、苗蠻交界,才會發生交流與碰撞;若炎黃部落所在西北地區或河北涿鹿,恐怕難與東南的東夷和苗蠻難有什麼交集,因此上面的第一張圖是最不靠譜的。
而三皇五帝都邑傳說,多在河南、山東、山西三省之間,其部落所在、活動區域也不會差的太遠。
涿鹿之戰考證:
傳說中的涿鹿之戰發生地有四種說法,分別是河北涿鹿、山西解池、河南修武(古為濁鹿)、江蘇徐州(古為彭城),如下圖所示:
歷史記載: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
《逸周書·嘗麥》:“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少昊都窮桑,與末世炎帝同),以臨四方,……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歸藏·啟筮》載:“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冀州:古代九州之一,早期冀州範圍包括山西全部、河南西北部、河北及其以北地區;一說冀州乃中州的別稱。
歷史上蚩尤九黎地望在魯西、蘇皖北部一帶,《逸周書》中有“命蚩尤宇於少昊(少昊都窮桑,與末世炎帝同)”的記載,可知蚩尤與少昊所都之地相同;炎帝神農氏有“初都陳(淮陽),後遷魯(曲阜,古為窮桑)”的說法,可知神農氏世衰後蚩尤九黎曾佔領過末世炎帝的地盤。
另“蚩尤出自羊水”,
羊水古為洋水,即今山東青州南陽河。《漢書·地理志》 齊郡臨朐縣: “石膏山,洋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定。” 《水經·巨洋水注》: 洋水 “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澗口,東南徑逢山祠西。洋水又東南歷逢山下,即石膏山也。……洋水歷其陰而東北流,世謂之石溝水,東北流出於委粟山北,而東注於巨洋”。
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
九淖:即九河,在黃河、濟水之間。
空桑:地名,在魯西、豫東之間。空桑是上古地區名,沿用至東周晚期,主要指今魯西豫東地區(此地區屬於古九州之一的兗州,古兗州主要區域在今山東西南部的菏澤與濟寧,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等地)。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和聖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
黃帝殺之(蚩尤)於青丘,
青丘:古地名,在魯西菏澤一帶,古為清丘(有清丘之盟),今為青邱(有青邱寺、青丘堌堆)。
另歷史上蚩尤冢有四座,都在菏澤、濮陽之間(空桑之地)。遠古時代蚩尤九黎族地望魯西、蘇皖北部,後來與黃帝發生衝突,爆發涿鹿之戰(據學者推測,屬於魯豫交界黃河兩岸地區,河北涿鹿縣乃漢代所設,非涿鹿之戰發生地帶),黃帝擒殺蚩尤後分屍而葬,身葬於此,首級葬於壽張闞鄉(今陽穀縣),肩髀葬於鉅野(菏澤鉅野縣)重聚,部分屍骨亥葬於臺前(原屬壽張縣,今屬濮陽)境內。
案:
歷史上黃帝傳說集中在豫西一帶,地望則是新鄭有熊;蚩尤地望位於魯西、蘇皖北部一帶,所都之地則是窮桑(今曲阜);炎帝地望可能有二,一在山西太行山東南(高平長治),一在淮河中下游地區(淮陽)到南方一帶(湖北隨州)。
涿鹿之戰,應該發生在蘇皖北部、過魯西豫東,到山西太行山東南一帶,而不是第一副圖中遠在千里之外、偏離三者地望的河北涿鹿。
炎黃、蚩尤九黎、苗蠻與考古學上的文化型別分類:
約5000年前,仰韶文化走向衰落(神農氏世衰),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屈家嶺文化(苗蠻)走向興盛,開始進入中原一帶;約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龍山文化的前身~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部族)興起於豫西一帶,後向東發展與西進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嶺文化(苗蠻)發生碰撞,最早開啟中原龍山文化時代的到來,即為傳說中的涿鹿之戰,這與傳說中的炎黃地望、年代、後世影響都可以互相參考。
回覆列表
華夏也稱為“夏”“諸夏”,是中華民族最開始被承認的稱號。華和夏通用,中夏也就是中華。
華夏族是炎黃血脈,也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早的原居民。華夏族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黃河流域。如大地灣文明和翡李崗文明。後來有仰韶文明、大汶口文明、龍山文明及二里頭文明。
華夏先祖存在著許多的部落,他們活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最終由黃帝統一形成華夏部落聯盟。最早華夏文明存在於今天的甘肅天水一帶和河南新鄭一帶。也就是華夏文明大多出自黃圖高原,但不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