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閒聊

    大家知道狀元是第一名,探花是第三名,為何古人中了探花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原來是因為這一條件。

    古代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一隻延續至清朝末期。科舉制度在歷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度的產生是國家為了選舉人才,幫助治理天下。它能讓底層的老百姓透過考試改變命運,成為國家棟梁,施展自己的抱負,報效國家。同時這一制度打破了皇室貴族對官場的壟斷。是古代制度一大革新。

    能參加科舉考試本身就是有要求的,就像現在考公務員一樣,你必須要有相應的學歷。就是你必須要有秀才的身份,秀才是古代的讀書人,透過參加童生考試獲得的身份。而成為童生之前要依次參加縣試、府試、院試三關。在古代,很多人到了花甲之年也未能透過童生考試。

    秀才之後是進士,成為進士又需要透過鄉試、會試、殿試等考試。鄉試在省城舉行,時間間隔三年一次,考中的稱作舉人。一旦獲得舉人之後就可以直接做官了,這就是為什麼范進得知自己中了舉人之後高興的直接瘋掉的原因。

    成為舉人還可以繼續“深造”,可以參加會試,考中的成為貢試,這些貢試參加殿試,考中的就是進士了。最後進士的前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從這些環節看來能問鼎狀元確實很難,萬里挑一。不過這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耳朵唯一出路,不少人為此苦讀數十年。

    科舉不僅要求學子的文章優秀,還考驗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是否能為皇上治理國家出謀劃策。也就是說你不光得聰明,還地能為國家做出貢獻。

    狀元、榜眼、探花的排名就和現在的冠軍、亞軍、季軍一樣的意思。同樣的的道理,現在人們只會關注冠軍,更多的精力放在冠軍身上,古代大家關注更多的是狀元,那是為什麼古人中了探花會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呢?原來想要成為探花還必須要滿足一條件,這就要從探花一詞的由來說起了,這個由來相當有趣味,起源於唐朝,當時探花並不是指第三名,而是源於一種功能。、

    但是進士及第之後,其中有一項活動,舉行探花宴會。這項活動會在同期取得進士的人中選取最年輕帥氣的兩個人,作為探花使。先行進入花宴園中。他們在花園中游玩菜花賦詩,用採摘的鮮花迎接狀元,這一活動一直延續都唐朝末期。知道北宋,探花才被當做第三名一直沿用。

    這就是探花的由來,因此只有年輕才俊才有資格當上探花。就像現在的人看中顏值一樣,看來古人對於顏值也是相當看中啊。就是說,第一名大家只會知道此人的才智,但是相貌一般一般,而探花不光是才智華人,而且相貌出眾。俗話說,愛美之心人人有之,這一風俗簡直將這句話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一來,探花就比狀元還要吃香。

  • 2 # 新爆點

    這可能是因為從古至今,不管是才子佳人的小說話本,還是今天的影視電視劇等,男主角都是探花,導致題主有這樣的看法,覺得大家都想當探花,成為男主角,擁有主角光環。

    那麼探花事什麼意思呢?

    唐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寫道:“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

    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記載:“進士及第後,例期集一月,共醵罰錢奏宴局,什物皆請同年分掌,又選最年少者二人為探花使,賦詩,世謂之探花郎。”

    探花原意並非進士第三,而是進士中最年少英俊者。考慮到宋代以後中進士後便得官,探花郎又是其中最“少俊”者,就是名副其實的高富帥,這種人設天生就是為言情小說而生的。

    至於狀元,這涉及到另一個冷知識:古代狀元極少有官二代。科舉原意就是為寒門平民開啟一條進入上層社會的縫,宋代以後這一意圖愈發明顯,到了明代為了降低考生學習成本,甚至直接圈定教材,只在四書五經中出題。故而在科舉最終的殿試時,皇帝極少欽定官二代做狀元。

    簡而言之,狀元通常都自帶另一個屬性:屌絲。

    所以,這就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探花其實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人設,所以讓大家趨之若鶩了!

  • 3 # 寫天下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最終錄取的人會寫在金榜上,金榜上寫有三甲,而每一甲只取三人,總共九人,那最厲害的當然是一甲上的前三名,這前三個名頭有三個俗稱,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其實就文采來說,前三名實力相差不大,但是這個排名不僅僅是考文采和成績來判定的。不知是具體從何時開始,殿試排名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甲前三名排名,除了看成績之外,還要看臉,就是我們現代俗稱的“顏值”,看人,看臉長得帥不帥。

    你沒看錯,就是看臉。而顏值最高的人就會被封為探花,不是說探花文采不行,其實前三名的文采都在伯仲之間,而得到了探花名頭,更說明中“探花”者是一個既有學問,又有顏值的人,而探花是更深得皇上喜愛的,更容易在官場上高升。

    中國最近最有名的探花就是清朝鉅貪和珅,和珅在歷史上其實是有個既有文采又長得很帥的人,而且情商很高,所以深得乾隆喜愛,讓其手握大權,乾隆還將自己的女兒十公主嫁給和珅兒子,使其成為皇親國戚,即便是知道了他貪汙,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在乾隆眼裡如此長得順眼還有文采並且還聰明的人就和珅一個了,捨不得。

    綜上所述,就是為何古人更想中“探花”了。

  • 4 # 樹先生的鞋子

    我們都知道高考對於上學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競爭的人很多,但是我們依然會堅持不懈地去追逐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高過考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高考中高出一分可以落下上萬人,所以我們要爭分奪秒地複習。而古代是有科舉制度的,科舉的難度一點不亞於高考,而且比高考更難,同時在當時也是很有含金量的考試,能夠篩選出真正的人才。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是從隋朝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符合以往庶族地主政治地位的要求,減輕了庶族與宮廷之間的矛盾,迫使他們忠實地支援中央政府,有利於選拔人才,政治效率的提高和中央集權的積極鞏固的作用。此外,古代的科舉是分四個等級的,分別是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到了舉人就有為官的資格了。進士可以說是當時至高的學位了,相當於當代的博士後。 舉人之後需要去殿試進行下一輪選拔,是由皇帝親自監考,考出來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依次叫狀元,榜眼,探花。狀元之後的待遇當然是最高配的,而探花的待遇僅次於狀元,榜眼。但是當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能當上探花的必須顏值都要高,不僅要有學識,氣質也不能輸!這就說明了能當上探花的人,你的顏值和才華都被皇帝認可,那可真是值得驕傲! 如此看來,既有才華又有顏值,當然是朝中大員為自家女兒擇婿的最佳人選。和珅,就是一個典型而又出名的探花,因為這樣乾隆皇帝才會在對他那麼賞識。所以我們應該慶幸現在的考試不需要靠顏值,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5 # 赤元重生

    和珅,在大家的印象裡應該就是大貪官吧,的確他是貪得無厭,沒好下場。他的一生可以用傳奇形容也不為過。娶了一個好媳婦,老丈人又是朝中大臣,平步青雲也是自然而然的。

    其實和珅是中了探花,所以他除了自身的實力,就是帥。沒錯連皇帝都認同的帥!在古代的探花除了有才華以外,還要長得好看,就是既要有才華又要有顏值,才能得這個探花。

    論顏值呢,皇上會和文武大臣一起觀看,誰更帥,誰就能得探花,可以說探花連狀元都羨慕,大家看電視裡面的和珅就是那樣,那你可錯了,和珅比王剛老師帥多了。

    這樣一位探花,他的才學是得到認可的,不然那個王族大臣怎麼不把女兒嫁給狀元郎和榜眼郎呢,這就是和珅有先天優勢,他有顏值,看著都舒服,大家覺得是不是,和珅呢,他的才學也是不可多得的,精通幾國語言,乾隆十分欣賞他,他的智謀也是常人不可比的。

    所以說中了探花,可以平步青雲又可以娶貌美嬌妻何樂而不為呢?

  • 6 # 為A守望

    可能是因為狀元要被皇招駙馬,榜眼要被官招姑爺,中探花才能和自己心愛的女人在一起,起碼我是因為愛情才當農民的。

  • 7 # 絕塵的時光

    能考中前三名的無一不是人中龍鳳,按道理來說如現代一樣,誰都想得第一名,也就是狀元,但是古人卻更想得第三名探花,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得從探花一詞的來歷開始說起,探花這個名稱源於唐朝,唐代科舉通過了最高一級的考試之後,學子們被授予進士功名,而第一名就是狀元,此時的第三名還不是叫做探花。科舉考試之後,考中的學子會在杏花園舉行一個宴會進行慶典,宴會之中要選舉兩名探花使,要求是必須顏值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長的帥。

    慶典之中有項活動和探花有關,據歷史記載,慶典除了飲酒作樂,作詩賦詞之外,同科進士之中還得選出兩個探花使,探花使的要求是年輕英俊,探花使遊杏花園一路摘取鮮花,用鮮花來佈置整個杏花園,同時用鮮花來迎接本屆狀元。

    還有是作為高中計程車子們,都是別人家眼中的金龜婿,而探花郎作為其中士子中最帥的那個,自然更是人家眼中追求的目標。

    古人和今人一樣,都有愛美之心,高中計程車子們,都有一項榮耀,那就是騎著高頭大馬遊京城大街,作為前三甲的狀元、榜眼、探花自然是走在最前面,老百姓根本看不出哪個最有文采,只知道看哪個最帥,這時候探花郎無疑就成為人們眼中最羨慕的那個。

    結論

    所以作為古人參加科舉考試,最想做的還是第三名的探花郎,而非第一名的狀元,因為探花郎更加讓別人欣賞和喜歡。

  • 8 # 老蟲

    探花這一稱呼,最早不是指第三名的。他是指在選取進士中最帥的人,乘車採花,才被稱之為“探花郎”,與名次無關的。

    科舉最早是在隋朝時期,那時候進士的第一名叫做“魁甲”。為什麼後來又叫“狀元”了呢?因為那時候參加考試的學子,都要在考試之前遞交一份“投狀”,就是個人資訊資料。成績出來之後,第一名的投狀放在最上面,又被稱作“狀頭”,但更多的是稱為“狀元”。

    到了宋代的時候,就出現榜單了。放榜的時候,狀元的名字是在榜單的最中央的正上方。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列左右,位置朝下一點,就和我們今天的領獎臺的格局是一樣的。這樣分列左右的排列方法,就像兩隻眼睛一樣,所以第二名、第三名都被稱為“榜眼”。

    探花這一稱謂來源於唐朝。唐朝的新科進士們拿到成績以後,朝廷會在長安的曲江舉行一場慶祝宴會,又叫“杏林宴”,後世也有叫“瓊林宴”的。唐朝放榜的時間在每年農曆三月,這時正是百花盛開的季節。在開宴之前,會挑選本次進士中最帥的小夥子,乘著花車,在萬花叢中採花,以增加喜慶氣氛。這個最帥的人就被稱為“探花郎”。

    後來,到了南宋,為了區分第二名和第三名,才把第二名稱之為“榜眼”,把第三名稱之為“探花”。

    從此以後,探花便是人人嚮往的名號。古人也是看臉的,是不希望自己既有容顏,又有才華呢?於是,探花就更被人追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幸福嗎?你認為一個人怎麼做才能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