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月望與東山

    秦末漢初,楚漢爭霸,人才輩出,而其中湧現的謀士有張良,陳平,范增,酈食其,蒯通等人。而我認為,在這些人當中張良則是最厲害的一個。

    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此話決不是虛言。縱劉邦一生,如果沒有張良出謀劃策,剛劉邦就不會如此輕鬆地取得天下。

    那麼,張良到底為劉邦做了哪些決策,讓他決勝千里之外呢?

    我們一件一件地說。

    張良替劉邦獻的著名首策,是在劉邦進入武關的時候。當時,劉邦想以二萬人攻打駐守武關的秦軍,但張良卻對他說道:“秦兵尚強,不可輕視,我聽說他們的將領是殺豬出身的,拿錢都可以收買他們。我們不防先派人準備五萬人的食物,然後到處張旗插於山上,以疑兵迷惑對方,然後再派酈食其持重金去引誘他們。

    劉邦照做了。

    當秦軍將領已經答應跟劉邦聯合,一進西入咸陽,張良卻看出問題所以,再次建議劉邦:“背叛秦朝的是將領,士卒可能不從,不從必危,不如趁他們懈怠之際襲擊他們。”

    此計果然老辣,劉邦率軍攻擊秦軍,大敗秦軍,解除危患,順利進入咸陽城。

    鴻門宴事件後,劉邦被封為漢王,臨行之前張良又建議劉邦燒掉棧道,以示不想東出之意。劉邦照做了,此計果然迷惑了項羽。等劉邦暗渡陳倉,東出與項羽爭霸之後,張良再度將齊國反書送給項羽,說當年造反的人首當齊國田榮,而不是劉邦。張良如此迷惑,引開項羽主力,讓劉邦率領諸侯,順利打進項羽老巢彭城。

    彭城之戰失敗以後,劉邦極為狼狽,不知所措。正在這個危難關頭,張良再度獻計,叫張良離間項羽跟英布的關係,然後重用韓信及彭越, 此計可以破楚。劉邦派人前往遊說英布,英布被離間成功,投奔劉邦。之後,劉邦又派韓信彭越也率兵各個擊破,攻城掠地,終於牽制了項羽,化解了一個重大危機。

    滎陽之戰後,劉邦再度陷入危難,他對項羽充滿了恐懼,這時酈食其卻給他出了一個餿主意,說刻印分封六國諸侯,然後讓他們感恩戴德,投奔劉邦對抗項羽。不料,此計一出,被張良看出問題。張良說,你現在連自己都顧不了自己,六國會聽從你的計策嗎?你這樣白白送印出去,只會加大你的危機。劉邦恍然大悟,馬上派人銷印,及時中止了這個錯誤的行動。

    等韓信拿下齊國後,韓信叫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大怒,準備開罵,關鍵時刻,張良卻對劉邦說,先封韓信為齊王,穩住腳跟。劉邦這才知道韓信翅膀已硬,只好做了個順水人情,派張良前往齊國封韓信為王。因為此計,韓信才決定不背叛劉邦,為下一步打敗項羽提供了時間與機會。

    等到項羽跟劉邦相約互相撤兵,雙方撤兵之時,張良故計重演,將武關的那一策再度使出來,他對劉邦說,項羽同意撤兵,說明他已經沒有戰鬥之意,不如回還打他。劉邦回軍打項羽時,因為韓信彭越沒有前來會戰,劉邦被打敗。正當劉邦苦惱之際,張良再度出計,將楚梁之地分封韓信及彭越,他們自然就來。

    劉邦依計而計,果然第二次他們倆都來了,在韓信的率領下,項羽終於被打破,劉邦取得了最後的成功。

    總之,在劉邦一生之中,每次的重大戰役,以及重要危難關口,都是張良獻計獻策,幫他化危為安。所以,秦漢之際,謀士之林中,張良無異於是最厲害的那個。

  • 2 # 建疆13

    如果項羽肯聽范增的,按范增的計謀行事,那當時天下就是項羽的,范增就是那時最厲害的謀士,歷史沒有如果。劉邦最後勝了最厲害的謀士當然是張良,沒有張良,劉邦的霸業難成,鴻門宴時就死了。那還有後面的事。

  • 3 # 先道而後術

    如果一定要選出“最厲害”的謀士,當然是非蕭何莫屬。雖然有牛人列出了陳平的八大功績。

    二看當事人的評價。論功行賞的時候,把蕭何比喻成獵人,把其他的人比喻成獵狗,這個其他的人當然包括陳平。劉邦後來快死的時候,評價陳平“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陳平是有明顯的缺陷的。

    三看戰略眼光。破秦進咸陽。大家都爭搶金銀珠寶,只有蕭何收集秦朝的檔案資料並珍藏。這些檔案資料對於劉邦決策太重要了。一定程度上,秦始皇成了劉邦爭奪天下的情報頭子,還是舉全國之力幫劉邦收集情報。雖然,秦始皇初衷不是如此。可見,蕭何的戰略眼光。收集秦朝的檔案資料,陳平沒參與的。

    四看司馬遷對兩人的評價。都進世家了。在司馬遷看來,兩人都很厲害。

    五至於范增,應該排到二三流貨色了。一個謀士和主子的關係搞得很僵硬,如何出謀劃策?沒有信任這個前提,謀略再好但不被採納有什麼用?司馬遷連列傳都沒讓他進,更別說世家了。

  • 4 # 遙望燕園

    開啟中國象棋棋盤,四個極明顯的漢字映入眼簾,它們是「楚河漢界」。

    這四個字的背後,是一場綿延四年的戰爭,推翻大秦帝國的第一大軍閥和第二大軍閥相互攻伐,幾十萬將士肝腦塗地,老弱婦孺在運送糧草的路上疲憊不堪。

    最終,原本軍事實力第二的軍閥獲得最終的勝利,第一大軍閥的核心領導人項羽於垓下自刎身亡。

    (項羽)

    這場綿延了四年的戰爭,既是力的對決,也是智的較量,雙方投入大量的武將文臣、謀士辯士。楚漢爭霸中,最厲害的謀士是哪一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區分謀士和辯士,這是兩個容易被混淆的概念,有些讀者會錯以為一些人是謀士,但實際上他們只是辯士,如陸賈、隨何、蒯徹(通),有些人則兼具謀士和辯士的身份,如酈食其。

    其次要區分謀士和文臣的區別,也有一些讀者想當然地以為,只要不是將軍,便是謀士,這是相當錯誤的,如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在楚漢爭霸中幾乎沒有出現在楚漢相爭的第一線,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文官,但他絕不是漢之謀臣,而只是一個文臣,同樣的,叔孫通這樣為漢王劉邦舉薦了很多人才的儒生,也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文臣罷了,絕非謀臣。

    在楚漢相爭中,最為讀者所熟知的幾大謀士,是張良、陳平、韓信(兼具將軍)、酈食其和范增,同時,韓王信、李左車、季布等將軍,也可以列為謀士。

    說起來,這些人都很厲害,他們或者一連數計,為他所效命的集團立下大功,或僅是一計,便扭轉局勢。真要比個高下,從大局觀上來講,可能張良、韓信在第一陣營,陳平稍下一點點,范增在三人之下,酈食其又在范增下,李左車在酈食其下,韓王信最末。

    (劉邦)

    不過,我今天想提一個人,他遠沒有上面幾人那樣為讀者所熟知,他在楚漢之爭中也僅僅獻了一策,但他的謀略水平,或許遠遠高過我們的想象,他為時為漢王的劉邦出的計謀,既有具體操作之法,又有很高的大局觀。

    這個人是袁生。

    關於袁生,我們知之甚少,我們只知道他姓袁,但這只是《史記》中的提法。在《漢書》中,他的姓又被寫做「轅」,因為《史記》和《漢書》中記錄的是同一件事,所以我們可以斷定,「袁生」和「轅生」當是同一個人。

    為了行文的方便,同時便於讀者理解,我們就一直用「袁生」稱呼他吧。

    他在楚漢相距的最關鍵時刻出現,向漢王劉邦獻了一計,而後便在史書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或許是沒能等到漢旗插遍中華大地那天便早早過時了吧,所以沒在歷史上留下更多痕跡。

    當時,劉邦剛從滎陽城逃回關中,在關中徵兵後,意欲帶兵出關,回滎陽,繼續和項羽叫板。這時候,袁生就出來了,他跟劉邦說——

    「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漢常困。願君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皋間且得休息。使韓信等得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陽。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息,復與之戰,破之必矣。」

    劉邦原本的打算,是按照韓信開闢第二戰場時的約定,劉邦以身為釣餌,在軍事重鎮滎陽城吊著項羽的主力軍,由韓信率一支勁旅,在河北開闢第二戰場,最後實現漢對楚的全面包圍,屆時再與楚大決戰,一舉打敗項羽。

    但在袁生看來,這條路有些不同,需要變換些路子,做做修正。

    袁生給的路子是,劉邦不應只把眼光放在滎陽城上,既然是做釣餌,完全可以忽南忽北地牽著項羽的鼻子走,從而徹底改變漢軍常常被楚軍困住的局面。

    劉邦聽從了袁生的建議,果然,項羽中計,楚軍被劉邦牽著走,漢的滎陽、成皋也有機會休養生息,韓信、彭越等人也在項羽的後方搞出了應有的動靜。

    袁生的計策,徹底扭轉了劉邦被動挨打的局面,可以說非常給力了。

    (項羽)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史記·季布欒佈列傳》、《漢書·高帝紀》

  • 5 # 帝國的臉譜

    說到楚漢爭霸過程中最厲害的謀士,有人自然第一個想到“謀聖”張良,張良“運籌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為劉邦屢出大謀,使劉邦最後統一了天下。還有人會說是陳平,因為陳平“六出七計”,在劉邦統一天下,尤其是穩定天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張良、陳平固然出了不少妙計,固然為劉邦打天下、坐天下作出了較大貢獻,但自秦亡到漢立,數年時間,諸侯紛起,謀臣無數,即便是洛陽新城一年老體弱的董公,都曾以“兵出無名,事故不成”來阻止劉邦的草率,提出以“弒君”之罪討伐項羽的計謀,可見謀士之多、人才之眾。在那成千上萬者之間,誰又是最厲害的謀士呢?竊以為,若不以成敗來論,非項羽手下的范增莫屬。因為范增曾說過一句最有預言性的話:“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劉邦)也!”

    在這句話裡,范增預言了幾件天下大事,一是項羽必敗;二是奪取天下者必是劉邦;三是楚軍都將成為劉邦的俘虜。張良、陳平雖然出了那麼多奇計,但沒有一個人直接預言劉邦將奪取天下,他們的謀略,張良雖然體現得更加長遠和宏大、張良體現在救急和當前,但無一例外都是以區域性為基礎的,就是用了此謀得出一個區域性勝利,但都沒有非常明確的預言或長遠的概括,這是范增的厲害之一。

    其二,秦亡之前,范增曾為項梁規劃一個非常準確的戰略路線圖。在薛城會議前,項梁取得初步勝利,陳勝去世,他想自立為王,為此召開薛城會議,其他將領也支援項梁的想法,但開會之中,范增以七十高年,攜策而來,他從陳勝失敗入手,分析他失敗就是因為稱王過早,師出無名,建議項梁若真想成大事,必謀立楚王后裔,這又印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倘無此策,項梁早就滅亡了,遑論項羽。

    其三,從入關情形斷言劉邦志向。鴻門宴之前,范增果斷建議項羽利用軍事優勢消滅劉邦,他分析原因道:“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如今進入關中,卻判若兩人,他明顯是要稱霸天下,如今當出手時不出手,屆時坐大,遺患無窮。

    然而,項羽草率從事,輕易放棄了良機,後來劉邦果如范增所言,滅了項羽,統一了天下。所以,若不以成敗來論,范增足以堪稱楚漢爭霸裡最厲害的謀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麥迪和杜蘭特有沒有交過手?你認為這兩人誰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