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沈傾夏
-
2 # 蒔兒媽愛美食愛設計
《楓橋夜泊》的作者在愁什麼不清楚,但我知道李健健哥唱的《楓橋夜泊》很好聽!
回望一幕幕送別,何嘗不輕描淡寫
獨自出姑蘇城外,流光未曾相約
此處是否一如昨天,楓橋邊漁火人流連
歌詞如此優美,彷彿有一種魔力,讓你不由得一次又一次深深回味~
有段時間深深迷戀這首歌,愁又說不出口,詞美耐人尋味,意境取勝~
-
3 # 山花爛縵
《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他自己在憂愁什麼呢?
唐代詩人張繼。字懿孫,735年中進士,763年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後升為檢校郎中,大曆年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病逝於任上。
他的詩商仲武評價張繼(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爽朗激越,俱有大詩人之風範。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徑寒山寺寫下的一首羈旅詩,這首詩精細描述了,身在他鄉,背井離鄉,作者的心緒,孤獨,寂寞,淒涼,無奈無助的心情。沒有妻兒的噓寒問暖,身在他鄉,失意和落寂,憂愁,孤獨,愁憂仲仲,霜夜眠蘇寺,又加上落第名山,仕途渺茫。等等……的心態,用詩表達出來,詩的主題也反映了一個愁字,北風吹燕聲能苦,遠客離家月何圓。
-
4 # 晚晚的小屋
《楓橋夜泊》是在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徑寒山寺時寫下的羈旅之詩。
張繼在客泊寒山寺時,正值深秋,夜的清冷孤寂與內心的悽楚相融合,觸景傷懷,憂思難斷,愁苦萬分。所愁大致來自以下三個方面:政局動盪,憂國憂民;仕途多舛;逃亡避難的羈旅之思。
一、政局動盪,憂國憂民。
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集團內部政局不穩,藩鎮割據現象嚴重,北方地區戰爭不斷。看著社會的混亂,國家日漸由盛轉衰,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然而自己又無力去改變,無法作為,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家走向衰敗,眼看百姓在水深火熱中掙扎,遂生憂國憂民之愁。
二、仕途多舛。
張繼是一個博覽有識,好談論,知體治的人。同時也是一個重氣節,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據《唐才子轉》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753年張繼考取了進士,然而卻在天寶十四年(755)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自己之所以會夜泊楓江,是因為當時局勢的混亂,到政局較穩定的江南避難。
社會的混亂,政局的動盪,使得詩人滿腔的才志無處施展,不能實現為國報效的遠大抱負,不能為民解憂,如今還要倉皇避難,可笑至極!詩人內心的愁楚,鬱郁不得志,在這幽暗的黑夜裡展現得淋漓盡致,感嘆仕途多舛,空有才志和抱負,無處顯身手,內心無比淒涼。
三、逃亡避難的羈旅之思。
身處亂世,百姓流離失所,無處安家,自己亦不知何處才是歸宿。離家的悽楚,旅途的寂寥,與深秋的幽寂清冷的氛圍交融在一起。深夜的寒冷,侵蝕著身體,寒氣入骨,不知何時才能與家人團聚,漫漫長夜,旅途的孤寂是何等煎熬。偌大的世界,卻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淒涼與不安席捲全身,如何能不愁?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夜泊時,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把景物的描寫與人物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深深地烘托了詩人的羈旅之思,由此牽出國家動盪,民不聊生,仕途多舛的悽楚之感。
-
5 # 此生有誰料
張繼,一首《楓橋夜泊》流傳千年,家喻戶曉,要是我睡覺都能笑醒,還愁個啥呢?當然這是後話,事實上當時的張繼確實很憂愁才能寫出這麼感人的詩句。下面我來分析一下他的愁從何來。
天涯羈旅客之愁
身為羈旅客,獨在異鄉,漂泊在一葉孤舟上。眼看月落,耳聽烏啼,飛霜滿天,對著江邊靜默無言的楓樹,伴著搖曳的漁火,衣裳單薄,寒意侵體,輾轉難眠。寒山寺的鐘聲響起,一聲悠揚遼闊接著遼闊悠揚的一聲,翻越城郭,掠過江面,聲聲入客船。此時漫天鄉愁席捲,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想起家中炙熱的爐火,西窗燭光下依偎的雙影,一夜無眠。
前途飄渺,壯志難酬
也曾十年寒窗苦讀紅袖添香,也曾春風得意鮮衣怒馬踏遍長安城,看盡長安花,也曾登九重宮闕,面朝天子,風光無兩。可是啊,雖金榜題名,卻在遴選官員時落選。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閒居京城兩年,無一官半職,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暗自磨礪的學識和才能,時刻準備著或滌盪朝政,或上馬從戎,卻始終沒有等到天子的召喚。未曾在這片盛唐土地上綻放自己的光芒,前途暗淡無光,怎不悲愁。然而籍籍無名,窮困潦倒,名不見經傳,家貧緩葬期的他或許不會想到當他選擇了寒山寺的鐘聲,寒山寺也成就了他,滄海遺珠吹散塵埃,發出耀眼光芒,成為寒山寺,姑蘇的代名詞,成為盛唐詩壇不可或缺的一顆明珠。
山河破碎,身如浮萍之愁
當萬民沉醉在盛世太平中,當明皇和貴妃笙歌燕舞不早朝時,一雙覬覦的眼睛發出貪婪的光芒,舉起反旗攻陷了長安。繁榮的大唐從此由盛轉衰,眼看著它起高樓,眼看著樓塌了,繁榮變為廢墟,百姓流離失所,大好河山遭反賊踐踏。而自己的命運之輪也隨之改變,在這亂世中身如浮萍,前途未卜,更添一層愁。
雖然為張繼感到惋惜,但令後人欣慰的是這首《楓橋夜泊》不僅為華人熟知,在整個亞洲都廣為流傳,想到寒山寺,姑蘇就能想到張繼。在日本,這首詩入選課本,或許他們不知道李白的《靜夜思》,但是一定能背誦《楓橋夜泊》,更是仿建了一座寒山寺。寒山寺成就了張繼,他筆下的愁也成就了他自己。
回覆列表
一 家國之憂。
結合時代背景,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髮生不久後。當時北方多戰亂,許多人紛紛奔走南方,張繼也是其中一員,這是他途徑蘇州寒山寺所作,愁家國動盪不安。
二.個人政治報負難以施展。
此前,張繼剛剛落榜。
身處亂世,他有心一展才華報效國家,可惜並沒有擁有這樣的機會。
長長的榜單上,沒有他張繼的名字,他在旅途中,看到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樣淒涼的景象,內心也生無限傷感與愁苦。
他愁,如何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三. 羈旅之愁。
古代生活水平本身不高,長期在外遊蕩,物質層面就屬於比較艱難的。心裡再想到家鄉,想起安定的生活,再與現在旅途的動盪與辛苦做對比,讓他如何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