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史微課堂
-
2 # 南宮外史
戰爭史上,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戰役很多,只說說中國歷史上的兩個戰役:
一、智伯、韓、魏三家攻打趙家的晉陽之戰
公元前452年,晉國大夫智伯身材高大,擅長弓箭;力能駕車,技能出眾,才藝超群;能言善辯,文辭流暢;堅強果斷,恆毅勇敢。智伯聯合韓、魏、趙三大夫,滅掉了範、中行氏、郤氏等,兼併了很多土地,實力遠超韓魏趙三家。
智伯又向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只有趙氏不給。於是智伯聯合韓、魏兩氏攻打趙襄子。趙襄子失敗,退守晉陽。智伯包圍並引晉水灌城二年,城中的軍民爬上樹來避水,懸掛著鍋來燒飯,糧食也將斷絕,。
智伯與韓康子、魏桓子同乘戰車視察前線,看見水攻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韓康子、魏桓子兩人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他們立即明白了智伯貪心不足,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們了。
趙襄子眼看城牆即將塌陷,想出了一個離間計,派心腹家臣張孟談暗中涉水出城勸說韓康子、魏桓子反叛智伯。智伯正在做著勝利美夢,突然韓、魏、趙三家聯合向他殺來,智伯被殺,土地財產被三家瓜分。三大夫實力更加強大,順勢有瓜分了晉國國君的財產,自立為候。從此歷史也進入戰國時代。
二、後秦苻堅與東晉的淝水之戰
前秦皇帝苻堅在統一中國北方後,於公元383年,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攻打東晉。同時,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東晉都城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
東晉王朝緊急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七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人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又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前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同年10月,苻堅之弟苻融率前秦前鋒部隊攻佔壽陽(今壽縣),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秦軍慕容垂部也攻佔鄖城(今湖北安陸)。胡彬得知壽陽已被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苻融率軍攻打硤石,其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胡彬退路。苻堅得到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報,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秦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士卒被殺1.5萬,其餘渡過淮河逃生。
秦軍緊逼淝水西岸佈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用激將法說動苻融後撤軍隊,一決勝負。
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後撤時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趁機率領8千多騎兵,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此前詐降前秦的將軍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競相奔逃。苻融急忙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衝倒,被晉軍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潰逃。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淮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洛陽時僅剩10餘萬人。經此一戰,前秦分裂為幾個國家。西晉進佔到黃河南岸地區。
-
3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蘇峻對抗陶侃等人的石頭城之戰就是典型,蘇峻就是在戰局已定的情況下自己把自己玩死了。蘇峻是東晉的流民帥,屬下戰鬥力非常強悍。原先東晉對這種領著北方流民武裝的強人採取了招安政策,但嚴禁他們渡過長江。王敦之亂爆發時,蘇峻等人率部渡江成了功臣,但得到了庾亮的猜忌。庾亮自作聰明要蘇俊上朝,想趁機剝奪他手中的武力。。蘇峻自然不肯,這就引發了所謂的蘇峻之亂。由於東晉各個大佬彼此不和,蘇峻一度攻佔了建康,從城中二十萬匹布,五十斤金銀,億萬錢和數萬匹絹布。此後陶侃反攻建康城重要軍事堡壘石頭城,依舊被蘇峻派兒子蘇碩和部將匡孝擊敗。在戰後的酒宴上蘇峻發了酒瘋,要證明自己也有斬將的本事,他醉醺醺地騎上馬和政府軍交戰,果然取得了斬將的成績,但在因為醉酒從馬上跌落,被敵人殺死。他死後大軍群龍無首,東晉政府軍才取得了勝利。
-
4 # 胖哥侃歷史
說一個前面各位都沒提到的,楚漢相爭時的彭城之戰。
一、戰爭起因項羽聯合諸侯滅秦後,分封諸王,讓各大諸侯王回到自己的領地,自己也回到彭城。但是很多人覺得分配不公,於是劉邦趁機挑事兒,聯合各路諸侯攻打項羽,是為彭城之戰。
二、戰力懸殊劉邦集結大軍56萬人,項羽手下不足10萬,守城是不可能守住的。而這時項羽做了個更加大膽的決定,親率3萬精騎,突襲劉邦。
三、反殺成功劉邦端坐在大軍之中,心想,這回狂的沒邊的項羽是在劫難逃了,我這邊這麼多人,你拿什麼跟我打?然而讓劉邦想不到的是,項羽居然敢主動出擊。項羽利用拂曉人最困的時候,突然向劉邦發起了襲擊,而這邊完全沒有準備的漢軍大亂,被項羽的楚軍不斷分割蠶食。從早上打到中午,在彭城附近斬殺了10萬餘人。更令人驚奇的是項羽的3萬騎兵,居然追著劉邦的幾十萬兵馬打,一直追殺到安徽睢水附近,又殺敵10餘萬。項羽僅率領3萬騎兵,追著劉邦的56萬大軍跑,並且殺敵20餘萬,可以說是反殺成功的經典案例。
四、原因分析劉邦幾十萬大軍被項羽打的落花流水,項羽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絲血反殺”。其中有以下幾點原因:
劉邦志得意滿,所謂驕兵必敗,認為自己軍勢強盛,所以對項羽的突襲毫無準備和應對。
劉邦的部隊是諸侯的聯合部隊,人心不齊。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和袁紹組建聯軍討伐董卓的結果一樣,各路諸侯心懷鬼胎,都想儲存實力。
項羽的軍事指揮能力堪稱超一流。以3萬騎兵,敢於向56萬大軍發起衝鋒,不得不說的是項羽的戰場軍事能力名不虛傳,霸王稱號實至名歸。
騎兵的兵種優勢。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騎兵對戰步兵的優勢巨大,衝鋒起來可以很快擊潰敵軍,尤其是咋突襲的情況下。而騎兵的追殺能力更強,畢竟兩條腿怎麼可能跑的過四條腿。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項羽在彭城之戰能取得如此大的戰果。
胖子想說的是,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要放鬆警惕。所謂獅子搏兔,必盡全力。 -
5 # 晚秋驕陽xianshen
這樣子的例子也許有很多,但有一個朝代的戰役就足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就是明末清初的李自成,那個時候李自成幾乎滅了明朝進北京建政權的時候結果被一幫滿清旗人給打敗丟了即將到手的政權
回覆列表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戰爭更是多的數不過來,對我而言軍隊有絕對的碾壓卻輸了就是勝局已定被反殺的戰役,下面說幾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
1、鉅鹿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7年,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參戰方有項羽帶領楚軍為首的5萬人和章邯帶領的秦軍40萬人,這是一場秦軍實力完全的碾壓,最後卻慘敗的戰役。項羽帶領軍隊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多計程車氣,最後俘獲了秦軍統帥王離,殺死秦將蘇角,迫使秦將涉間自殺。鉅鹿之困因而得解,也是項羽一生中最出名的戰役。
2、昆陽之戰,發生在公元23年,漢軍1.7萬人,新軍43萬人,此戰是奠定了後漢王朝的成立,埋葬了王莽新朝,同時是曠古爍今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其重要性可比肩秦末的鉅鹿之戰,劉秀集團1.7萬打贏新朝42萬,其難度係數極大。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3、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曹軍2萬人,袁軍11萬人。這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兩個比較實力比較強的一次對撞,由於袁紹性格對文臣不能聽其言,對武將不能善其用,優柔寡斷。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4、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曹軍20萬人,孫劉聯軍5萬人,時隔八年這時候的曹操變成了以前的袁紹,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聽謀士阻止,最後慘遭失敗。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以少勝多打敗曹軍,這場戰役間接形成了後來的三國鼎立。
5、淝水之戰,發生在公元383年,晉軍8萬人,前秦83萬。晉軍指揮官謝安,前秦指揮官苻堅,最後東晉只損失五千人打敗秦軍83萬大軍。前秦苻堅動員了八十三萬,前鋒接近淝水了,後面部隊還沒集結好。戰術就是簡單粗暴的碾壓東晉,百萬大軍橫推前進,但是前秦戰線過長,很多士兵還沒趕到戰場,仗就打完了。淝水之戰裡也出了不少有名的成語,比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渡江、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6、護步達崗之戰,發生在公元1115年,遼軍10萬,金軍2萬。正當兩軍打得正酣時,遼朝內部出現政治紛爭,另立政權,天祚帝放棄這一消滅金軍千載良機,回軍自救。沒想打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得知,遂乘怠督軍輕裝奔襲,及至護步答岡,集中兵力猛攻遼中軍,馳衝橫殺。遼軍大潰,死者甚眾,為了滅遼打下了基礎。
7、野狐狸之戰,發生在1211年,蒙軍10萬,金軍45萬。戰前徵集了70農夫修建了300公里的城牆分兵部守,由於完顏承裕讓他們分據險要,嚴防死守,導致了金軍兵力分散,為以後失敗埋下了伏筆。蒙古軍憑藉著高昂的鬥氣一路衝殺,直奔完顏承裕的中軍指揮部,由於金軍分散來不及聯絡調動,主將跑路,金軍軍心渙散,紛紛逃走,被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殺,死者蔽野塞川,蒙古軍乘勝追擊,伏屍百里。從此金國一蹶不振,內部叛亂,國力急下。
8、鄱陽湖之戰,發生在1363年,明軍20萬,漢軍65萬。這場戰爭無論是人數還是船隻的數量和質量陳友諒都是完全的碾壓朱元璋,最後為什麼輸了呢?實際鄱陽湖之戰就是赤壁之戰的原型。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中了火攻之後還是有的打,結果陳友諒猶豫不決對左右金吾衛問計,直接嚇的左右叛變,最後為了突圍陳友諒陣亡。鄱陽湖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礎,併為以後的北伐和攻滅元朝,統一全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9、土木堡之戰,發生在1449年,明軍20萬,瓦剌5萬。這是明英宗御駕親征的戰役,最後明軍慘敗,明英宗被俘虜。主要是明軍太輕敵了,宦官弄權,大明軍隊作戰目標不明確。王振這個大宦官一直把持著統帥軍隊的大權,英宗皇帝不聞不問,凡事唯王振的決定行之,從未主動出擊,一路捱打。不過實際影響沒有上面的戰役大,明朝又苟活了近200年。
上面的戰役輸的一方在軍事實力都是碾壓的,但是由於指揮的不得當造成最後的反殺,大多數都是太輕敵來了,真是驕兵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