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爐談談
-
2 # 優智謀
孩子做事情專注度不夠,或是拖拖拉拉,一般情況下都是對所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表面應付,實則心不在焉。明白了孩子的癥結所在,教育方法就要對症下藥,那就是培養孩子在他所做事情上的興趣。只有興趣建立起來了,他就會專注、投入的去做這些事情。
-
3 # 遛娃的媽
先從他喜歡的事物入手,比如拿出一件他喜歡的玩具讓他自己玩,只能拿出一件哦,我們靜靜的陪伴即可,這個時侯他是專注的,我們不要打擾他,等到他玩到注意力不專注時,我們再陪伴他一起玩這個玩具,可以挖掘更多的玩法,讓孩子在這個玩具上延續更多的時間專注。
-
4 # 奇果123
哪個孩子也不是從小就懂得乾淨利落地把自己該完成的事情做完的,他們優秀的品質都是靠家人恰到好處的嚴格要求養成的!
孩子從三歲就開始具備一些初步的工作認知。我用親暱的建議口吻要求我家寶貝把玩具歸類放好,並在一旁協助他完成。這時的孩子是非常樂意接受這項具有娛樂趣味的工作的。
到了五六歲,我從前的這套已完全不起作用,我一樣溫和地喊著寶貝把玩具收好,他卻無視我的存在,繼續肆無忌憚的把玩具鋪滿一地。我一聲怒吼鎮住了他,開始滿懷委屈的收拾起來。
自從上了小學,我的哄騙和武力鎮壓也失去了威力,每次寫作業都能把我的忍耐力逼到極致。一開始我坐在他旁邊守著,規定他在哪個點把作業寫完,否則會加量,這樣維持了一段時間,後來連這個也不行了,我就開始另想對策。有一天晚上我告訴他把作業寫完,玩具收好,九點半我會準時關燈。他沒當回事,等到九點半的時候,我把房間所有燈都關掉,然後回房間去了,告訴他房間收拾不完不準睡覺,他哭著拿手電筒把東西收起來,然後自己回房間睡了。第二天,我同樣提前告訴他九點半熄燈,他便乖乖地在九點半之前寫完作業,整理好自己的東西。
不得不說,一個累積了眾多良好習慣的好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傾注了父母多少的心血,真是耗慘了我們無數的腦神經細胞呀!
-
5 # 考啦圈
1.專心的做一件事,從生活小事開始改變。無論做什麼事,用時間來量化,讓孩子養成時間意識。
2.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從學習上作業上養成每日固定時間堅持的習慣。
3.不要在孩子身上加入太多大人的關注和要求,這會影響孩子的思維和判斷能力,制約孩子天性的發展,慢慢的形成對抗性的反應方式。要提供給孩子判斷和選擇的機會,認真聆聽他們的願望和情緒,並適時加以滿足。
4.改變孩子的拖延症,不能心急,剛開始可以從堅持十分鐘開始,逐漸過度到堅持二十分鐘,三十分鐘。
5.孩子做到了就要及時的表揚孩子,和孩子一起體會成功的喜悅。
6.減少誘惑,孩子做事的時候,把他喜愛的玩具,美食,手機等都收起來,給孩子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如果誘惑在所難免,則要讓孩子在誘惑與專心面前學會原則。
7.如果孩子沒能堅持,也不要責怪孩子,畢竟一個習慣要改變起來很難,但是要堅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以身作則的陪伴孩子一起完成目標任務,慢慢幫孩子形成習慣,逐漸改變拖拉的情況。
-
6 # 霍體清
如何糾正孩子做事磨蹭的毛病
很多家長都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較聰明,可就是非常讓人頭疼,不愛學習,尤其作業時磨磨蹭蹭,寫一會,玩一會,一會喝水,一會廁所,一會吃點零食,一會玩文具。你盯住他,就寫點,人一離開馬上就玩,剛上小學1、2年級,每天就寫到11、2點,真是愁人,要是上高中可怎麼辦?原本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和經歷,每天寫作業大人叫,孩子哭,應該溫馨的家庭簡直就成了戰場,最親的人成了仇人,讓人實在是心煩,更不知該如何解決。
解決孩子作業、做事磨蹭、拖拉的問題,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家長才可以在煩惱中走出來,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分析孩子磨蹭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
1、磨蹭孩子的背後必然有急躁、包辦的家長。家長總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孩子,孩子做什麼事家長總覺得慢,一來二去,乾脆不讓孩子做,家長包辦代替,時間長了,孩子就喪失了做事的興趣,再做事也就只有磨蹭了。
2、傳統的錯誤觀念。中國傳統上就要求新上學的孩子字跡書寫工整,在沒有掌握基本要領和不夠熟練的前提下要求工整,顯然對當上學的孩子來說有難度,很多孩子達不到。老師家長一味的要求字跡工整。亂一點,老師罰重寫。很多家長監督孩子寫作業。有時孩子用一個多小時寫的作業,家長覺得不工整,喝斥孩子:寫的什麼,橫不平,豎不直,塗了重寫。更有甚者,撕了孩子的作業,這些都傷害了孩子,是造成孩子慢的原因。
3、作業多,寫不完。現在老師留作業偏多,不符合小學生的特點,每天沒完沒了的作業使孩子沒有休息的時間,有時家長還額外的加作業造成孩子厭煩。有時一晚上4、5個小時也不休息,並且有的家長看老師留的作業寫完了,對六、七歲的孩子來說負擔太重了,孩子根本承受不了。
4、把學習與痛苦聯絡起來。中國喜傳統教育孩子的名言就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樑、錐刺股”等讓人聽而生畏的話。而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趨利避害”的,誰也不願意陷入無止境的痛苦中,所以很多孩子厭學。
5、沒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許多家長很愛孩子,不讓孩子幹一點家務,生活上百般照顧,使孩子從小養成了好逸惡勞的壞習慣,不願意付出,沒有責任感,不懂得努力。
針對孩子作業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決。
1、家長平和心態,改變與孩子溝通交流技巧。想要孩子快,不能說孩子慢。讓孩子有一點成績就有成功、快樂的感覺。
2、合理調整作業時間。可以將晚上分成幾個時間段,像白天上課一樣,學習一會,休時可息一會,休息以做一些他喜歡的小遊戲。
3、實施正性強化。對孩子取得的一點點成績,給予鼓勵。
4、培養責任感。讓孩子從小就參與家裡的活動,鼓勵孩子幹力所能及的家務,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時增強孩子的責任感。
-
7 # 鄉下老頭
1.不同年齡專注時間的長短不同。
2.刻意去強調孩子專注力,結果肯定適得其反。
4.專注過程應該減少外來干擾。
-
8 # 知秋說學
孩子總愛拖拖拉拉做事專注度不夠,這樣的問題一直困擾很多家長,專注度不夠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夠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從而導致需要做的事情耽誤大半天,甚至是半途而廢,造成孩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孩子自身意志立不夠堅定。 自制力不堅定的孩子做事總是沒有主次,拖拖拉拉耽誤時間,常常因為一點點困難半途而廢
2.對外界影響的抵抗能力較差。 在做任何事過程中,只要周圍有一點點動靜都會引起孩子的注意,忽略了手裡的事情。
3.家庭早期教育方式問題。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在孩子四歲以後就要開始培養孩子做事的果斷性,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還小等長大了在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針對孩子的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規範孩子的這些小毛病
1.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 這樣的品質各位家長可以從孩子的愛好方面入手,比如孩子喜歡堆積木,我們可以適當增加難度,以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完成,若孩子出現不想繼續做下去的情況每天減少堆積木的次數,孩子會認為堆不好下次就不能在玩積木了,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堅持做完
2.減少外界無關的刺激。 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儘量不要讓孩子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擾,讓孩子一心一意的完成事情
3.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 爸爸媽媽應該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時間,讓孩子學會對時間的統籌安排,並學會利用好零碎時間和發揮時間的綜合效應,同時爸爸媽媽還應該注意讓孩子養成今日事今日完成,珍惜時間,節約時間的好習慣
4.爸爸媽媽要做孩子的表率。 爸爸媽媽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一個可供他們學習的範例,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
-
9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科學研究表明,5-7歲孩子能夠全神貫注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時間為15分鐘左右,7-10歲約20分鐘,10-12歲約25分鐘,12歲以上是30分鐘左右。
所以在一堂45分鐘的課上,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大概在20分鐘,而很多孩子卻會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保持20分鐘左右的注意力。
首先,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能保持上課認真聽講的情況,可以先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排除孩子是否有生理上的原因。
如果發現孩子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症狀,請一定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儘早干預,讓孩子儘快恢復到正常狀態。
其次,大部分的孩子出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況,主要是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身體因素。孩子身體不舒服或者睡眠不足容易導致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感覺太熱或者太冷以及想上廁所等因素也會導致孩子坐立不安。
第二,環境因素。孩子的好奇心比較重,窗外飛過的一隻鳥都能讓他興奮半天,如果教室外有喧鬧等情況,更容易讓孩子心神不寧。
第三,家庭因素。孩子的心比較敏感,如果父母經常爭吵或者向孩子抱怨訴苦,容易加重孩子的思想負擔,讓孩子沒有辦法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第四,心理因素。文文就是因為有餘數的除法學不好,感覺壓力過大,才會情緒不佳,導致上課走神,這也是孩子不能認真上課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我作為一個從孩子成長起來的成人,或許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
這位家長,首先,要理解一下專注度不夠,做事情拖拖拉拉是哪一方面。您期許他哪一方面不拖拖拉拉。其次,拖拖拉拉不一定是壞事,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我暫且不知道您所說的您的孩子是哪一方面的不專注,做事拖拉,在我看來,大部分人都有做事拖拉的行為,但為什麼還能把一件事情做成,是因為有壓力頂著,就必須要趕快做完了。
還有,這位家長,我覺得您提的這個問題,很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之上去考慮,退一萬步講,也許您的孩子並不是時時刻刻專注度不夠,而是有時專注度不夠,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可能是因為他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熱愛,那您就要激發他的興趣點,不能只是硬拉著他集中注意力精神,再者,專注力和年齡性格也是有很大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專注力會提升,
再者如果過於專注,是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害的,他會過於將精力集中於一點,神經也會得不到放鬆,所以凡事適可而止,您所說的孩子專注力不怎麼夠,可見他對某些事還是有專注力的,只是興趣與否的問題。
最後,我想說,任何想要越過孩子年齡的限制,去對孩子進行塑造的行為,短期內是有效的,可長遠看,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教育孩子,要看看此孩子的不專注行為是否符合他這個年齡段,如果符合的話,那就適當指點,不要強制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