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姓出自祁姓,是堯帝的後代。堯的裔孫劉累,因為善於馴養龍,被夏王孔甲封為御龍氏,建立了唐國。西周成王時期,被改遷杜,建立杜國,稱為唐杜氏。周宣王時,杜伯被誣陷,被殺,他的兒子逃到晉國,改姓士。士會為晉景公時的名將,因為軍功,被封在隨,後來改封在範,後代就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範。範姓早期在晉國發展,“六卿之亂”時,範姓被擊敗,從此範姓開始散居北方。唐代,範姓開始進入福建,宋代,又進入廣東。明代末年,範姓開始進入臺灣。範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高平,三戶,金鄉,沛縣,錢塘,鄱陽,雁門,順陽,丹陽,汝南,代郡,河內,敦煌,杭州,寧化,海陽,嘉應,梅州,埔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等。擴充套件資料:範姓名人一,范蠡(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又稱鴟夷子皮、陶朱公,楚國宛地三戶(在今河南淅川)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經濟學家,越國大夫,曾獻策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官至上將軍,後歸隱經商,三成鉅富,三散家財,被後世尊為財神。二,范雎(?-前255年),又稱範且,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戰國末期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曾向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被拜為相國,封於應(今今河南寶豐西南),號為應侯。三,范增(前278年-前204年),居巢(今安徽巢湖西南)人,秦末謀略家,曾勸項梁立楚懷王后裔為王,後成為項羽的首席謀臣幕僚,被尊稱為亞父,輔佐他建立西楚霸業,封歷陽侯。四,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蘇州 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範夢齡曾孫--範墉之子,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曾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被党項人稱為小范老子。後以參知政事(副宰相)之職主持慶曆新政。他作有《岳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譽為千古名句。五,范文瀾(1893-1969),字雲臺、芸臺、仲雲、仲芸,筆名武波、武陂,浙江紹興人。著名當代史學家。主編《中國通史簡編》,還著有:《中國近代史》(上冊)、《歷史考略》、《群經概論》、《水滸注寫景文鈔》、《文心雕龍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唐朝佛教》、《范文瀾史學論文集》等。
範姓出自祁姓,是堯帝的後代。堯的裔孫劉累,因為善於馴養龍,被夏王孔甲封為御龍氏,建立了唐國。西周成王時期,被改遷杜,建立杜國,稱為唐杜氏。周宣王時,杜伯被誣陷,被殺,他的兒子逃到晉國,改姓士。士會為晉景公時的名將,因為軍功,被封在隨,後來改封在範,後代就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範。範姓早期在晉國發展,“六卿之亂”時,範姓被擊敗,從此範姓開始散居北方。唐代,範姓開始進入福建,宋代,又進入廣東。明代末年,範姓開始進入臺灣。範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高平,三戶,金鄉,沛縣,錢塘,鄱陽,雁門,順陽,丹陽,汝南,代郡,河內,敦煌,杭州,寧化,海陽,嘉應,梅州,埔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等。擴充套件資料:範姓名人一,范蠡(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又稱鴟夷子皮、陶朱公,楚國宛地三戶(在今河南淅川)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經濟學家,越國大夫,曾獻策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官至上將軍,後歸隱經商,三成鉅富,三散家財,被後世尊為財神。二,范雎(?-前255年),又稱範且,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戰國末期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曾向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被拜為相國,封於應(今今河南寶豐西南),號為應侯。三,范增(前278年-前204年),居巢(今安徽巢湖西南)人,秦末謀略家,曾勸項梁立楚懷王后裔為王,後成為項羽的首席謀臣幕僚,被尊稱為亞父,輔佐他建立西楚霸業,封歷陽侯。四,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蘇州 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範夢齡曾孫--範墉之子,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曾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被党項人稱為小范老子。後以參知政事(副宰相)之職主持慶曆新政。他作有《岳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譽為千古名句。五,范文瀾(1893-1969),字雲臺、芸臺、仲雲、仲芸,筆名武波、武陂,浙江紹興人。著名當代史學家。主編《中國通史簡編》,還著有:《中國近代史》(上冊)、《歷史考略》、《群經概論》、《水滸注寫景文鈔》、《文心雕龍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唐朝佛教》、《范文瀾史學論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