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5178783493

    詞賦千年今古通

    唐時清韻漢時風

    眼前滿是離騷客

    多少沽名釣譽翁

    標語文章口號詩

    一生追逐是情痴

    民風不盛文風盛

    處處江湖見大師

  • 2 # 真相很簡單

    我是你閒坐窗前的那棵橡樹,我是你初次流淚時手邊的書……

    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誰安慰愛哭的你……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狂風一樣舞蹈……

    當一個階段稱之為詩歌的體裁不再是公共語言,那麼,我們就要看看現實中詩歌的真正狀態,詩蛻變為小眾,但歌是大眾。流行歌曲,到處傳唱,那就是詩歌啊!不能因為缺少譜曲的才能,偏要把大眾也都“降維”到只能讀文字和只能朗誦,乾淨的文字本身很美,而可以哼唱的文字同樣也是美麗的。

  • 3 # 翕張文章耕耘者

    現在寫詩人何止千萬,傳世經典卻很少,這有幾方面原因:

    第一,改革開放後,大多數人在經濟大潮中忙於改革,忙於個人奮鬥,忙於抓經濟利益,忙於改善居住條件。社會發展節奏快,工作節奏也快,人們的心態比較浮躁,排球有‘’短平快‘’,吃飯有快餐,奮鬥賺錢也想‘’短平快‘’,也想來個快餐咬一口大肉,滿腦子想的是經濟利益,精神文化方面就容易偏廢,沒有興趣去抒發內心情思,也沒時間去欣賞美文妙詩。

    第二,經典作品往往是和時代深刻的內涵緊緊相聯的,脫離時代、脫離廣大人們所關切的問題,應景而寫,奉命而寫,這樣的寫作肯定出不了經典之作的。

    第三,有經典美文妙詩藏於人海之中,但人們都在忙於經濟利益,沒時間去尋找,更沒一雙發現經典作品的慧眼。古語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問我們這個社會有沒有這樣的伯樂?

    第四、作品要成為傳世經典,這需要時間來檢驗。中外歷史上許多詩人、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成為經典往往要經過許多年甚至是百年幾百年才到達。德國哲學家尼采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正好用在他身上——他健在時沒什麼名氣,等於是死了,他死後卻名聲大噪。杜甫在他身前並未獲得‘‘’詩聖‘’的桂冠,這是後人給的。像現代詩人徐志摩、聞一多、戴望舒、艾青、卞之琳、舒婷、顧城、芒克等他們的詩篇至今還擁有不少讀者,他們的作品如果還流傳下去,其中有哪幾篇成為經典,也未可知也。

  • 4 # 乘夢

    所謂“傳世經典”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檢驗。我們如今看到的那些經典詩作,也是在歷史長河裡經過大浪淘沙,才流傳下來的,其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當今的詩作到底有沒有傳世經典,需要後世人來作出評價,也許要等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更久以後,才會有定論。

    我想,題主的意思是當今寫詩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很少寫出像古詩那樣經典的好作品。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回答。

    1. 跟國家命運有關。

    那些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作,大多都跟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國家命運密切相關。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比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

    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些都是在國家命運堪憂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作品,只有經歷過,才能有那麼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寫出這樣直擊人心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在立意上也更加宏闊。

    為什麼當今寫詩的人很多,卻沒有這樣的作品呢?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沉重的壓迫,沒有殘酷的戰爭,沒有見過生靈塗炭的慘狀。

    相比幸福,人們對於痛苦的體驗更深切。而這些深切的體驗正是詩人創作的源泉。相反,沒有豐沛的感情,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寫出來的詩不痛不癢,沒有意義,又怎麼能廣為流傳呢?

    2. 跟寫詩的目的和寫詩的環境有關。

    古人沒有種類繁多的娛樂消遣專案,常用寫詩表達感情,宣洩鬱悶,消磨時光。

    得意時要作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失意時更要作詩:“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閒著沒事更要作詩。比如《紅樓夢》裡的少女們,沒事鬥鬥詩,也是極好的消遣。

    當下就不一樣了,我們開心了可以吃大餐、K歌、喝酒,打遊戲;傷心鬱悶了可以買買買,去旅遊,看電影,打球等等。

    我們消遣的方式很多,比寫詩要來得更刺激,更暢快淋漓。

    所以,當下人寫詩很多不是為了排遣心中的鬱悶,或者表達內心的愉悅,而是為寫詩而寫詩,刻意為之,反而難有成就。

    此外,當我們能夠在這些娛樂專案中得到快感以後,我們對外界的主動感知力會越來越遲鈍,想象力也會大受影響,在這樣的狀態下,要創作出好詩恐怕很難。

    再者,就是寫詩的環境不同。古人寫詩大多在室外,俯瞰山川大地,仰望廣闊天空,或者到達了某個地方,身臨其境,有感而發。像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勃的《蘭亭集序》,還有李清照逃亡時途徑烏江而作的《夏日絕句》,都是如此。

    而當下很多人寫詩,不是身臨其境,有感而發,而是通常窩在書房裡,閉門造車。每天的生活環境也是鋼筋水泥的城市,高樓林立,看到的天空也是被建築分割的一小塊。在這種情況下寫出的詩,結果可想而知。

    3. 跟書寫工具和語言習慣的改變有關

    相比現在,古代的書寫工具不夠便捷,成本也高,能省的字一定要省,而且古人的語言表達方式跟今天的白話不同。

    古詩裡的用詞都力求精煉準確,幾個字都勝過我們現在的一大段白話。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簡簡單單十個字,把深切的悲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如果翻譯成我們現在的白話,恐怕要很長一句,而且其中的美感和意境也要受損。

    我們現在人寫詩很少用手寫,經常會用電腦,用手機,寫作條件太便捷,反而難以靜下心去打磨用詞夠不夠精煉。寫作者通常力求詩句押韻,辭藻華麗,卻少了古詩的意境美,而且白話語本身不如古語有韻味兒,有內涵,寫出來的詩自然不如古詩出彩。

    4. 跟時代的發展和寫詩的心態有關

    在知識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很多人可能會學習一些實用的知識,能靜下心來欣賞一首詩的是少數。即使有很多人喜歡詩,可供他們選擇的詩作很多,也許最好的那一首就被淹沒在流量之下,無人打撈。

    另外,每個時代,都有發展鼎盛的文體,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我們這個時代,詩沒有得到最好的發展,但並不代表其他的文體沒有經典之作。所以也不必太悲觀。

    不管主流文化是怎樣的,我們也都可以選擇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優雅地行走於天地間。

  • 5 # 閆平詩歌

    中國從不缺少人才,只是缺少發現人才的眼睛。詩歌也是如此,不是沒有精品,而是精品如曇花一現,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

    心語---閆平對現代詩歌的思索6

    悄悄的我來了

    我又將悄悄的去

    寂寞的詩壇

    已經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許多報刊雜誌

    您能看到幾篇詩歌

    少數人的藝術

    成了詩人,寫詩的人的

    口頭禪

    默默的我來了

    我終將默默的去

    瀕臨滅亡的詩壇

    不需要一個無名小卒,杞人憂天

    普通的百姓

    又有幾人知道,顧城.海子的名字

    200萬寫詩的人群

    盲目崇拜,誰願探索新詩的道路

    隨波逐流,誰又會發起一場詩歌革命

    輕輕的我來了

    我還要輕輕的去

    寂寥而又荒蕪的雨巷

    沒有我要找的那個叫詩歌的姑娘

    我唱著信天游

    在虛擬的網路

    為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

    彷徨,哭泣

    默默的離去

    靜靜的我來了

    我還要輕靜靜的去

    我捧著寫給詩歌的情書,做夢

    14億人的中國

    人人都成了詩人

    大眾的藝術,百姓的詩歌

    重返唐宋

  • 6 # 文都楊稼

    所謂“經典”詩作,需要時間的檢驗,需要讀者的共同認可。一個詩作者抒發出精典,需要有詩人才華的藝術天賦,需要有很高的文化底蘊,需要有領略詩境的生活深入。古往今來的“精品”“絕品”詩作,其作者都是從中感悟,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

    過去的電影、電視劇都有好的主題曲,其歌詞就是難得的詩作,精煉出整個節目的精髄。

    現在很少出現精典詩作是文壇的確實現象,現在文人愛走捷徑,更者是在詩詞上咬文嚼字得不到經濟效益,誰肯努力去構思,以致於現在的影視作品基本上沒有主題詞曲。

  • 7 # 一葉知秋DONG

    詩壇尤如菜市場,

    一片嘈雜百色湯。

    你吆我喝亂紛紛,

    更有裸賣性趣揚。

    清心寡慾有幾人?

    看客多有喜“春光”。

    俗世之中難經典,

    陽春白雪遭掃蕩。

    今人審美已變質,

    經典詩句吟上床!

  • 8 # Chen127787846

    胸懷和視點,現代人有嗎?都求的都是金錢權利。比如,毛澤東是站在山頂,盡大觀世界,而那些吱吱歪歪無病呻吟酸秀,宅在八尺書房,或麻將桌旁,最多小區站站,能寫出啥來?人首先要有胸懷,然後努力向上站高一點,再高一點。

  • 9 # 你的擁抱不再是安慰

    清末以後至今為止,格律詩寫的好的人有幾個呢?恐怕只有一個,就毛澤東。當然,毛主席寫的詩一般,關鍵是詞寫的特別好,詞這種體裁很適合他的個性,他的表達方式。現在人寫的律詩實在是不敢恭維,除了模仿就是偷盜古人的意象,了無新意。反觀現代詩成就還是非凡的。民國時期的白話詩,八十年代的朦朧詩,還有臺灣的一大批好詩人好詩歌。我以為這類詩歌中有很多都會名垂千古。近幾年,沒有好詩人也沒有好詩歌,應當是正處於天道迴圈的文化低潮期吧,正常。我相信,未來還有遠方還有詩,還會有苟且中的雅韻。

  • 10 # 手機使用者薩庵

    傅世經典不是被巔覆、惡搞、調侃就是陷入一種莫名口水戰中。比如餘秀華的詩就分為兩大陣營,建制派和民間派,建制派説是野路子,民間派説是人性的吶喊。而不是組織人力物力共襄盛舉推向海外市場。而是在糾結這姐兒詩中的尺度,扎心的字眼以及給社會遺害的負面能量。可是囬頭一想,一個肌體健康的社會,會寬怕一首詩歌的所帶病菌。聊聊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據說華為的手機晶片可以媲美高通,為什麼別的手機不用華為晶片?兩者之間有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