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溼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
2.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西北地區的範圍: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乾旱特徵的成因: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上山嶺重重阻隔,水汽難以到達。
3.西北地區以賀蘭山為界,形成東、西兩大區。
4.乾旱的自然特徵: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乾旱的季節。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為因素的表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墾耕,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近代北方農牧過渡地帶大規模移民開墾,人口劇增,迫於生計,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荒漠化;現代由於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溼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
2.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西北地區的範圍: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乾旱特徵的成因: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上山嶺重重阻隔,水汽難以到達。
3.西北地區以賀蘭山為界,形成東、西兩大區。
4.乾旱的自然特徵: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乾旱的季節。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為因素的表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墾耕,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近代北方農牧過渡地帶大規模移民開墾,人口劇增,迫於生計,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荒漠化;現代由於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