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託物言志,以蓮喻人,透過對蓮可貴品格的讚美,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態度:既不願象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願象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汙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全文一共兩段:
第一段,寫“我”愛蓮的原因和蓮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頤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闢一四十餘丈寬的蓮池(後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池”,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範疇,既可以說明,也可以議論,還可以用來記敘、抒情。因此,“愛蓮說”的含義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作者描寫蓮花是為了讚美像蓮花一樣的君子,也就是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態度:要做一個像蓮一樣品德高潔的君子。
《愛蓮說》主要採用的表達方式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作用是開篇記敘引題,寫世態炎涼;繼而描寫,突出形象;卒章議論,在於讚美。抒情貫穿全篇,意在明志。
寫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為“隱士”,把牡丹比作“富貴人”,把蓮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襯托蓮花。第一次襯托表明自己的喜愛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表現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慨嘆世上沒有幾個人和自己的愛好相同。
《愛蓮說》的結構,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愛蓮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花和牡丹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隱逸者、富貴者、君子。
作者是從三個方面描寫蓮花的:
(1)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賦予了蓮花生性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2)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賦予了蓮花正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3)風度氣質:“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賦予了蓮花志潔行廉,體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全文託物言志,以蓮喻人,透過對蓮可貴品格的讚美,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態度:既不願象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願象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汙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全文一共兩段:
第一段,寫“我”愛蓮的原因和蓮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頤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闢一四十餘丈寬的蓮池(後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池”,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範疇,既可以說明,也可以議論,還可以用來記敘、抒情。因此,“愛蓮說”的含義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作者描寫蓮花是為了讚美像蓮花一樣的君子,也就是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態度:要做一個像蓮一樣品德高潔的君子。
《愛蓮說》主要採用的表達方式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作用是開篇記敘引題,寫世態炎涼;繼而描寫,突出形象;卒章議論,在於讚美。抒情貫穿全篇,意在明志。
寫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為“隱士”,把牡丹比作“富貴人”,把蓮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襯托蓮花。第一次襯托表明自己的喜愛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表現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慨嘆世上沒有幾個人和自己的愛好相同。
《愛蓮說》的結構,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愛蓮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花和牡丹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隱逸者、富貴者、君子。
作者是從三個方面描寫蓮花的:
(1)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賦予了蓮花生性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2)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賦予了蓮花正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3)風度氣質:“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賦予了蓮花志潔行廉,體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