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鑫金剛石工具

    勇,是儒家的重要道德範疇之一,指勇 敢、果斷的品格,孔子將勇看做是仁者所必備 的條件,並且將勇與智和仁相併舉,日: “知 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但是君子的 勇是應當以義為前提的, “君子以義為上,君 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孔予又說“惡勇而無禮者”,可見,勇的品 質的發揚是應當以對於禮和義的尊崇為基礎 的。

    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勇的內涵做了更為詳細 的闡發,指出真正的勇是深明大義,能夠透過 自省而作出進退選擇的“理性”之勇,是合 於氣節、道義,敢於擔當的道德之勇,而不是 逞強好勝的血氣之勇、匹夫之勇。

    孟子以氣 養勇,以義配勇,崇尚“舍.....[展開]

  • 2 # 崑崙139100429

    勇是“忠”的護持,勇是“義”的延伸,勇是一國.一黨.一群的必備。因此決不可僅理解為儒家獨享之德。至於所言儒家“勇”之含義準確的說就是為“克己復禮”.維護王權.皇權.宗法氏族秩序義無反顧;為捍衛儒學.儒術不惜一切;為衛道護“聖”唯“仁”唯“義”“勇於趨之.踐之。它和我們今天所言之勇.和人民解放軍.志願軍及人民英模之勇和所護衛的物件.含義是完不同的。即為國之大義.為絕大多數人民之勇和舊時宣揚的“衛道不屈”.“士為知己者死”.“捨身效主”不在一個層次……!

  • 3 # 代用名

    “勇”是一種善良的行動,什麼是善良呢?去幫助世上所有能幫的人就是善良嗎,“錯的”該幫定去助不該幫決不助。這種行動的依據有如:“仁義禮智信”就是行動的準則;並非茫茫蕩蕩做老好人或者做有利益的事物就是善良而去行動?這是錯誤的。

    “勇”的前提準則比如:再有利的條件行動合法不合情而有損“義”理就不做,看似無利可圖的行為但合乎人情世故且合情合理被霸權凌辱的弱勢群體視為非人看待的事蹟,而挺身去維護幫助這就是勇,這就是有義之善舉良知!還有仁、禮、智、信皆類同…其實符合仁義禮智信的果斷行動就是“勇”而非剝離了五常而另外去行動哪是莽夫衝撞…

  • 4 # 董明山

    “勇”字在儒家道德倫理學說中它的主要表現在於對知識的渴求上與個人面對不義行為的自我意識保護方面。在這種特殊狀態下“勇”字的意義及價值才是正能量精神的集中體現 。

    “勇”是儒家的重要道德範疇之一,指勇敢果斷的品格 。孔子將勇看做是仁者所必備 的條件,並且將勇與智和仁相併提。 “知 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但君子的“勇”是建立在義字為其根本前提條件上的行為認定 。 “君子以義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謂盜”。  

       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勇的內涵做了更為詳細的闡發,指出真正的勇是深明大義能夠透過自省從而作出進退選擇的“理性”之勇,是合乎氣節、道義,敢於擔當的道德之勇,而非逞強好勝的血氣之勇、匹夫之勇。

        孟子以氣 養勇,以義配勇,崇尚“捨生取義”與“心”、“志”、“氣”有著密切的關係,是 一種體現情感與行動相統一的道德品質。

    孟子認為勇的培養需要立其志、養其氣,從而最終形成具有“浩然之氣”的理想人格。

    “勇”字是一種學習方法和行為準則及精神狀態的集中體現與簡扼表述 。

  • 5 # 圖騰9426

    儒家講“義”,豈有“勇”乎!

    “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核心思想體系。而勇則不能算獨立的核心思想!

    我從未聞儒家有勇一說!

    “知恥而後勇”的“勇”在這裡是“正確面對”,不是我們理解的“勇敢”或“稱雄鬥狠”的意思,那樣就背離了儒家思想“和”與“義”的理念了!

  • 6 # 紹興李珍

    作為儒家的重要道德規範,“勇”的具體內涵是什麼?

    整部《論語》的道德規範就只講了“知、仁、勇”三點,您的問題是三取其一。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若是“知、仁、勇”三點同時具備,即是外君子,內王也。

    孔老夫子把勇傳授給子路,《論語·陽貨》: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只有勇的反義詞便是作亂與盜賊。

    有知有勇者,是霸者。敬奉!

  • 7 # 井夫子

    談儒,必然離不開思想,其主張的有仁、義、禮、智、聖(信)、恕、忠、孝、悌等。

    其中又列出了三達德,便是“勇”、“仁”、“知”。

    雖然儒家創始者孔子沒有對“勇”的內涵做出明確的界定,但他提出的“知恥近乎勇”、“知恥而後勇”、“勇而無禮則亂”以及“見義不為,無勇也”等思想,也讓我們得以一窺端倪。

    首先儒家之勇並非單純的、普通意義上的剛毅堅強和勇敢大膽,而是更多的具有“無懼”和“知恥”兩個特徵。如果劃分層級。則有“上勇”、“中勇”與“下勇”。那麼到底有什麼區別,我們來看一下。

    《荀子・宥坐》之中言:“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

    《論語・子路》又說:“知恥近乎勇。”這裡其實提示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一種情感,即知恥,所謂的知,要做到知而行,方為不恥,這則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勇,正如許多人都會說,這件事我知道,這個道理我明白,這其實並不是知,唯有知而行,才是知,否則這東西不過流於表面,才是無恥之恥。

    再有《論語・子罕》曰:“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無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這裡說無懼則為勇,這其實更是勇的一個更高層次,前兩個層次分別是,行為小勇,知而行為中勇,那麼知而行且無懼,才是大勇,當我們明白道理去做了,且 不被困難打敗,不退縮,難道誰又說這不是一個勇字嗎?

    當然這裡的層級分別,確實不同於荀子所認為的“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此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此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此下勇也。”

    因為荀子更多是以從個人層面,擴充套件到君王層面的一個“橫向擴充套件”,而並非此文之中的“縱向擴充套件”,所以作為一個對於“勇”補充的解釋,有研究的朋友,也可以看看這一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畢業晚會主持人開場白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