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荔枝碎碎冰

    眾所周知,中國人“吃貨”的標籤已經打上了烙印,對於肉來說,我們也是無肉不歡,豬肉、羊肉、牛肉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那麼,為什麼感覺馬肉幾乎沒什麼人吃呢?

    四、本身不好吃

    有一句俗語是說“驢肉香馬肉臭”,這也是有前人試驗過所以流傳到現在的,所以從馬肉的本身來說,味道是不如我們現在常食用的肉的。

  • 2 # 美食控木木

    第一:飲食習慣

    第二:馬肉的口感

    第三:價格較貴

    第四:產量問題

    結語

    綜合幾個方面的原因,我們就可以看出馬肉很少有人吃的原因。其實,人是很矛盾的動物,養雞養豬有了感情,但是吃肉的時候還是真香。不過我是不會吃狗肉的,這個是過不去心裡的那關,相信也是很多人不吃馬肉的原因,它更多是充當人們娛樂的工具。

    我是木木,大家還有哪些見解呢?一起分享一下吧!

  • 3 # 牛哥話影味

    1 馬肉其實也是有人吃的,只是吃的不多

    在新疆伊犁有特色的薰馬腸和馬肉,是在當地旅行時可以購買的特產。吃過的朋友都說味道不錯,口味薰香又純正,肉質雖不鮮嫩卻也味道鮮美誘人。帶給遠方的客人也是很受青睞的。

    備受青睞的原因,恰恰是因為薰馬肉非常少見和稀奇。

    據說馬肉蛋白質豐厚,滋補肝腎強筋健骨,對身體還很有好處。

    那麼問題來啦,為何在全國其他地方很少聽見吃馬肉,還有人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於是馬肉似乎成為很少有人吃的肉了。

    其實,吃過伊犁薰馬肉的都知道馬肉不僅不臭還很香呢。

    2 馬在古代是重要的戰爭和交通工具

    自古以來,在中國還是國外,馬一直作為交通工具,沒有高鐵和飛機的時代,馬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同時在戰爭中,擁有好馬對於騎兵作戰非常重要,曾經在漢朝時有為了搶奪汗血BMW的資源而引發戰爭的傳說,可見人們對馬的重視。

    曾經參觀過一個畫展,是來自中亞畫家的作品,全部以馬為主題,尤其是戰馬居多,雄壯英武氣度不凡,或悲壯慘烈。可見馬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也因為馬在交通和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只有馬老了不能實現它的工作價值,才有可能成為食物出現在餐桌上。這時馬肉的口感也一定不是鮮嫩肥美,往往有些生澀肉質較老,口感一般。

    馬還有更多其他的價值,比如馬術表演,還有旅遊場所休閒騎行等等。

    正因為馬的工作價值才讓它很少成為食物。

    3 馬的繁殖生長週期長,成本高

    和豬牛羊等相比,馬的繁殖生長週期明顯長,一般11個月左右,並且一胎只生一個小馬。週期長繁殖少,從成本考慮並不適合肉食。不像豬羊等,一胎可以有很多。

    馬還不能用特殊的飼料讓它快速育肥,養馬成本高,經濟收益不大,自然養的人越來越少,馬肉也就很少見了。

    養馬很不容易,需要注意精料粗料,否則就可能會掉膘影響馬的品質,古代騎兵伺候馬可能比人還要精貴。這樣的馬誰捨得去吃肉呢?

    寫在後面

    因為馬的軍用價值還有其他價值,和人的相處似乎也更多,常有人說馬通人性。從馬的工作價值,和人之間的感情,以及飼養馬的時間經濟成本考量都不適合大量食用。也因此很少有人吃馬,偶爾有一些地方有馬肉賣,也比較多是退役老馬居多。情感上說不吃也好,畢竟馬的眼神實在太有靈性了,活脫脫看著你,敢吃麼?

  • 4 # 瀾饞食記

    其實馬肉並不少,很多人也都吃過。有個成語叫掛羊頭賣狗肉,其實引申一下就是掛驢頭賣馬肉。因為只要你們吃過驢肉,有可能80%吃的都是馬肉。

    03年的時候,和幾位單位的前輩一起去河北保定和河間考察當地的驢肉火燒。當地的潛規則就是:除了幾家老店,幾乎所有的驢肉火燒店用的全是內蒙古的母馬肉和騾子肉。這兩個地方的居民,吃了那麼多年的馬肉還恍然不知。

    這在當地幾乎已經成為了公開的祕密。特別是河間,被稱為驢肉之鄉,卻根本不養驢。很多驢肉火燒店用的都是馬肉和騾子肉。

    這就是中國飲食安全的現狀。老百姓被矇在鼓裡根本渾然不知,而商家卻賺著昧良心的黑心錢,除非有人舉報工商上門化驗,否則根本就毫是無風險的。

    其次,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吃馬肉的風俗。比如新疆伊犁的馬肉,馬腸子。廣西桂林的馬肉米線,馬肉火鍋等。我也曾經吃過很多次馬肉。

    它的纖維比牛肉還要粗糙,但不至於嚼不動。至於有人說它的味道是酸的,那就更加是無稽之談。中國人並非不吃馬肉,只不過馬肉的味道不如羊肉,前兩年的價格又比豬肉貴得多得多。再加上馬肉非常瘦,基本沒有什麼脂肪,做的不好就會比較柴,種種原因也就沒辦法在市場鋪開,銷售形不成規模了。

    但是中國絕對不是因為馬少才不吃馬肉的。很多人都提到這一點,實際上他們根本不了解中國馬類養殖的現況。你知道嗎?中國已經連續二十年都是馬肉的最大出口國。中國的馬匹存欄量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每年將近有90萬匹馬屠宰後銷往美國,加拿大,日本以及歐洲各國。

    也就是說,你在法國吃的馬肉香腸在日本吃的馬肉刺身,在美國和加拿大吃的馬肉培根,很有可能原產地都在中國。

    所以說到底,一個吃的東西在中國賣的好不好,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難吃。不光馬肉,鹿肉,鴕鳥肉,駱駝肉都是如此。

  • 5 # Murano餐廳老王

    之所以很少有人吃馬,最通情的原因可能是馬長得好看。最供應鏈的原因是再吃馬,就成保護動物了。最交通的原因,馬曾經促進了世界的交通,讓非我族類有了交集。最直接的原因,人們主流的口感是不喜歡馬肉的。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人們吃的肉類,尤其是哺乳類家畜,長得好看的基本都不會成為日常餐桌上的飲食。駿馬,就是這樣,它高大挺拔,骨骼清奇,甚至有著神威的氣場,傳說中的汗血BMW,更是這樣,讓人心生喟嘆。馬,這個東西,有人吃,但農耕民族過渡到現在,馬在內地,幾乎完美避免了上餐桌的命運。

    很少有有養馬場養馬供應餐飲市場,它的來源少,長得慢,註定了是一個出力不討好利益的事情。馬的本性,是長途奔襲,代步人類,如果把馬圈養起來,那麼不如吃牛肉了。馬,才是真正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如果馬肉真的美味,那麼現代養馬供應鏈一定一環扣一環,比比皆是。

    馬中赤兔,萬馬奔騰,八駿全圖,悲鴻畫馬,都是展現馬的作用,攻城略地,威武霸氣,千里馬長夜奔襲。都是馬的神威,包括”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快速”閃送“,都是馬的功勞。在冷兵器時代,馬的作用巨大,人們多不忍殺馬,戰馬作為戰略物資,寧願讓其垂暮老死。

    馬是好動的,就註定它的肉質脂肪少,和筋肉強健的牛肉一樣,比較柴口。如果非得要吃,最好的方式就是哈薩克的薰馬肉食品,口感太筋。太硬,不好咀嚼。人們寧願選擇驢肉和牛肉,馬肉的口感和駱駝還不一樣,駱駝是又柴,又棉。馬肉做成滷味,其口感和牛腱肉也沒法比。

  • 6 # 怪羅科普

    人類可能是地球上食譜最豐富的生物,雖然我們不是食物鏈頂端的動物,但是我們學會了使用工具,這讓我們成為頂級捕食者。

    縱觀超市或菜市場的肉類,我們很難看到馬肉,我相信也很少有人吃過馬肉,作為食草有蹄類動物,本來應該很容易成為人類的食物(比如牛、羊、鹿等等)。

    這其中有許多原因,總結起來就是經濟效益問題和人類情感問題。

    經濟效益問題

    是否成為食物的第一關是能不能吃,很明顯馬肉沒問題,那麼接下來就是好不好吃!

    我查閱了一些資料,雖然馬的肌肉含量很高,但是馬肉的味道還是可以的,只是有一點點獨特的風味(具體什麼味道不清楚),據說有點像是野生山羊肉的味道。

    作為一個肌肉發達的“運動型選手”,馬不能高效的把草和穀物轉化成肉,換句話,100斤的草可能可以得到1斤的牛肉或羊肉,但是馬卻只能長半斤的肉。

    另外,從養殖難易程度來說,馬也是更難養的,因為馬的生存策略是“少吃多餐”!

    所有食草動物都會面臨消化草的問題,因為它們也缺少消化纖維的酶,只能依靠體內的微生物來幫助消化,所以它們只能讓草停留在體內更長時間。

    而進化的隨機性給了食草動物兩個選擇,一種是有足夠大的胃,就像牛羊一樣(這就是它們肚子總是鼓鼓的原因),另一種是足夠長的腸。

    很明顯馬選擇了第二種,是不是為了更好奔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它每次吃得更少了。

    這種進食方式對於忙碌的農場主來說,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照看它。

    圖為:很早以前馬就已經成為我們的捕獵夥伴

    情感上的問題

    雖然馬不是一個很好的食物選擇,但是養殖馬卻有很多用途,它的作用甚至是超過牛羊的,至少對於養馬的人而言!

    馬和牛羊不一樣,它們是農場的勞力,有多種用途,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運輸和牽引,而牛羊只有三種用途:牛奶,肉和衣服(羊毛或皮革)。

    另外,人類可能是唯一一種在吃其它動物時還會考慮道德層面的問題,就像許多伊斯蘭和猶太人不吃豬肉,而我們這邊(南方沿海城市)不吃貓肉一樣。

    很多人看待馬的方式和看待狗的方式是有點像,年輕的馬被當做“工作夥伴”或“交通工具”,一旦它老得不能幹活了,它的肉也很難成為食物,不僅是因為肉質變差了,而是一份感情。

    而且馬肉在許多地方是一種禁食(比如美國),所以它的銷路往往不會比牛羊來的好。

    16世紀殖民者把一些品種的馬帶到了美洲大陸,作為一種外來物種,美國的馬一直有氾濫成災的風險,他們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去處理馬的問題。

    可能馬確實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傑出貢獻,即使在這種氾濫的情況下,美國民眾還是抗議食用馬肉,我記得2013年那會美國有過“牛肉裡摻入馬肉來賣”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導致各種抗議。

    最後

    其實,許多地方還是會把馬當做食物的,有些特定的餐廳也可以吃到馬肉,只是因為養殖的經濟效益太差了,導致沒人願意大規模養殖,自然也就很難在市場上看到馬肉了。

  • 7 # 大鵬生活記

    兄弟,這個有幾個方面;且聽我道來!(話說我好想從來沒有吃過馬肉;我不吃,可能是沒有賣的,)

    一:在古代,都知道馬是唯一代步工具;在古代戰場,都知道馬是很大一部分戰鬥力;所以從古時候起,人們把馬就視為寶貝,更不會吃它。除非萬不得已之時。古代甚至有的地方還設定法律專門保護馬匹。

    戰場殺敵所需

    日常生活所需

    二:馬給人的印象,都是一路狂奔,千里馬,馬的運動非常多,汗腺非常發達,因而它的肉也發酸。同時肌肉過於結實,導致它的纖維比其他可以吃的動物的纖維粗上很多,不好熟而且咬不動。口感比較差。

    三:中國人老百姓的飲食習慣,從古至今延續到現在,肉食一直都是以豬肉,雞肉等家禽為主。就像外國人為什麼不吃豬肉一樣。也都是久而久之的飲食習慣的延續。

    總結:馬的實用價值,遠遠高於他的食用價值。如果上天給我一次機會吃馬肉。我不會吃的。就像我沒有吃過驢肉,見過驢跑一樣。

    別打我的主意,我不好吃!

  • 8 # 啞巴美食家

    馬的馴化時間雖然也有數千年,但是基本上我們的飲食中很少出現馬肉。各地的傳統菜餚中除了主流的豬、牛、羊、雞、鴨、鵝之外,可能驢肉、狗肉會在少數地方有出現和流傳,有些小館子、小攤販吃得到,但是馬肉餐館還真是從來沒見過,那麼這次我們就來解答一下:為什麼好像幾乎沒人吃馬肉?

    01.自古以來馬就是非常貴重的動物

    咱們現在都知道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允許吃牛,因為牛是耕田的重要勞動力,相當於拖拉機等農用機的存在。但如果以此類比的話,那麼同時期的馬幾乎就是類似於戰場上裝甲車、運兵車一般的存在,騎兵的強大震懾力在冷兵器時代是無需多言的,所以戰馬在漫長的古代時期一直都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是十分珍貴的,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殺馬吃肉這件事情。

    而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的“茶馬古道”大家多少都聽說過吧,這條(其實有兩條)偉大商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交易獲得馬匹,在當時這對於西亞、北亞、歐洲等地眾多國家和地區都十分重要。可見馬匹的重要性和被重視的程度,不要說當時還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普通人,就算是達官貴族一般也不會將獵食的目光轉向馬肉。

    02.馬的價值體現與狗類似

    我們自古就陸陸續續的馴化了很多動物,但在有些朋友的想法中,可能“動物就等於食物”,可事實馴化動物這件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就拿最具代表性的狗來說,它們在被馴化的時候是食肉動物,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證明最初人類馴化狗肯定不是為了宰來吃肉。因為拿肉養一隻狗,就為了養大之後再宰了它吃肉,這很明顯不合理,所以人類最初馴養狗是為了幫助狩獵、保護家園。

    而馬雖然沒有狗那麼多樣性的功能,但是它的價值也遠不止是宰了吃肉這麼膚淺。馬是除狗之外幾乎唯一曾廣泛用於軍警用途的動物,算是人類的“無言戰友”,而且馬的速度要比牛快,負重能力比羊強太多,這些優越條件就讓馬哪怕不被用於騎兵,也可以用於快速的交通系統當中。而在古代時期馬的這些功能都是稀缺性的,是其他動物沒辦法取代的,那麼自然馬就不會成為被宰了吃肉的目標。

    03.馬肉並不算好吃

    當我們在豬、牛、羊身上挑選好吃的部位的時候,有時候會說“這個部位啊,很少會運動到,沒有筋膜、脂肪雪花均勻,肉質細嫩”。而馬這種動物的形態、行為方式,就決定了它的肉質不會太符合我們對於豐腴肥美肉類的期望。

    一般情況下馬這種動物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俊美的、奔騰的、具有線條美感的,它身上的肉很難像畜養的牛肉那樣有漂亮的雪花狀油脂分佈。而且喜歡大量運動的動物,它們的肌肉纖維往往就比較結實,所以馬肉真的要說比牛、豬、羊的肉更細嫩、更豐腴、更鮮美,也不現實。而且據我僅有的兩次對於馬肉及其製品的嘗試經驗來說,如果不是從小就吃這些東西,那麼一般人很大程度上是吃不太習慣的。

    04.養馬吃肉不太合算

    同樣是養馬,漂亮的馬身價數十萬、數百萬也不是新鮮事,有些純血馬作為頂級富豪的“寵物”,甚至會出現千萬美元的天價,而養馬吃肉就是論斤賣,幾十元不到百元就能買到1斤。雖然這兩類馬的基礎成本方面差別很巨大,好像不太有可比性,但是終歸來說都是養馬,飼養成本上不至於到如此的天差地遠,這就讓投入和回報之間太不平衡了。

    舉個例子就比較好懂了:養一窩隨便什麼品種的寵物狗,最少也能賣個幾百上千一隻,而且作為寵物售賣一般都是幼犬出售,飼養成本也低。但是如果養狗宰殺賣肉,那麼就是論斤兩賣,而且還得把狗養到足夠膘肥體壯的成年,這裡面的成本和風險就更高了。簡單一對比,當寵物賣相對省事、價格高,而當肉用動物養大宰了當肉賣,要飼養更久、風險大、價格低,要在這當中做選擇太簡單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養牛場、養豬場隨處可見,但是正規的養狗吃肉、養馬吃肉的養殖場幾乎從沒見過的原因。

    05.到此,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了

    通過上述這些原因,基本上可以得出答案:我們沒有吃馬肉的飲食習慣流傳下來,所以哪怕現在馬肉已經不算難買看,也並不多麼昂貴,但是依然很少有人吃。就算有也是偶爾嚐個新鮮而已,根本上的因素是自古我們就沒有吃馬肉的飲食文化,而一些有吃馬肉習慣的地方,也都是有著特別條件的,比如:

    日本熊本的馬肉刺身是當地著名美食,也被稱為“櫻花肉”,但這可以說算是“戰爭後遺症”導致的。在某個時期的日本經濟因為戰爭而凋敝、肉食短缺,人們不得不把退役的馬當做食物代替牛、豬作為肉食來源,後來其他地方漸漸的沒有了吃馬肉的習慣,基本上只有熊本地區保留了下來。在我們國內也有吃馬肉及其製品的人群,比較著名的就是哈薩克族人。他們是非常務實的遊牧民族,所以本著物盡其用的思路,馬肉、薰馬腸等吃法就成為了他們的特色美食。

    所以基本上不難看出,馬肉並不適合作為現代人肉食來源,就算是少數以馬肉為肉食的人群、有吃馬肉飲食習慣的人群,他們最初也是因為沒有別的選擇才吃馬肉,而我們現在有太多選擇了,所以馬肉就更沒有競爭力了。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援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月中旬想一家三口人自駕遊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