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分享小能手
-
2 # 吉他控
民謠其實就是很簡單明瞭直擊你內心的,伴奏大多數是一把吉他,但是越簡單越深刻!喜歡民謠的應該都是喜歡審視自己內心的人!
-
3 # 音樂阿波羅
馬頔回答:“我沒寫什麼故事,是聽的人自己有故事,然後把它帶入到了歌裡。”
因為平時我個人喜歡聽,先推薦一些我熟知的民謠歌手:馬頔 堯十三 宋冬野 李志 陳鴻宇 萬曉利
個人理解,民謠雖然是個統稱,但每個民謠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就像“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是個統稱,但單拎出來每個人都不拘一格,性格鮮明。
有的民謠是詩,有的是散文,有的是記敘文,還有多的你沒發定義。而有一點感受我覺得聽民謠的人都會有一些共鳴,那就是總能在某首民謠裡“聽到自己”。
如果非說“什麼樣的人聽民謠”,我想也許是心中有詩和遠方,卻又逃不脫現實泥沼的人,也許是看透人間悲涼,戲隱江湖的人,也許是飛黃騰達卻又內心空洞的人……這些人你也可以給他一個統稱“聽民謠的人”。
-
4 # 遠方之夢境
我是個音樂發燒友,電媒APP傳統的四大音樂平臺就收藏中外民謠,鄉村,近萬首,算是個民謠控,(每個平臺給我的年報總結都差不多~5%的獨特音樂愛樂者)觀察周邊及熟人特別喜愛民謠的人也很少,所以依據本人性格及修為認為,喜歡民謠的人關健詞,溫情,內儉,自由,夢想,執意,好色,朋友及一顆我行我素,永不言敗的孤獨心靈。
-
5 # 猛禽950
民謠分兩種吧,
一種是民間諺語,一種是歌曲小調,
八十年代以前的孩子們,一般都由奶奶或是姥姥來看管,那時的老人們有文化的不多,在哄孩子睡覺時都會念叨著民間諺語,也有唱的,
我們家孩子小時候跟奶奶就學會了一段諺語~小白白雞,打呼呼,誰來啦,二姑姑,捎來的嗎,捎來的肉,趕緊下鍋,趕緊做。
至於民謠歌曲,這是近二十年的稱呼,
七十年代末期,剛有錄音機時,那時的臺灣流行歌曲幾乎都是民歌,(臺灣的叫法)
我們大陸那時管理的嚴,為了能夠在一些場面能合法的演唱,給這些歌曲起了一個名字~臺灣校園歌曲,
那個意思就是,學生們唱的歌曲,不是反動的,也不是黃色的,
所以七十年代末,我們的廣播電臺經常放臺灣校園歌曲,和臺灣鄉土音樂,其實就是民謠音樂,
綜上所述,一般五,六,七零後都會聽過民謠歌曲,
至於現在的民謠歌曲,以及聽民謠歌曲的人,不知道,不好說。
-
6 # by創可貼
民謠的歷史太長了。文化更是遍地生根。
在我們的國家。民謠可以追溯到《詩經》。《詩經》年代久遠。由尹吉甫採集,孔子所編訂。《詩經》類似現在的流行曲、民謠。韻律美麗。唱歌也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農民幹活勞累。歌謠也即興而來。所以,《詩經》是民歌。接地氣。
放眼觀世界。民謠也是廣泛。像英國、俄國、美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這些國家。都具有本土特色的民謠。
民謠是一種文化。鮑勃迪倫拿到諾貝爾文學獎。更是看出文學界對民謠的重視。民謠歌詞即能當作詩去用。嚴格意義上來說。歌詞要比詩更精煉。在表達方面,不能用詩那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去寫,要寫的通俗,又不能俗。還需要考驗歌者的韻律。
到了今天的中國。民謠也成為了獨立的民謠。民謠也出現一批歌手。並掀起一股民謠熱。像堯十三、宋冬野、陳粒、李志的歌。代表了一個時期的民謠。連搖滾音樂人汪峰也揚言夢想成為鮑勃迪倫那樣的音樂人。
民謠,同時窮的一批。就是熱愛民謠的青年人。揹著一把破木吉他漂泊。在各家酒店彈唱。可能有一些人過了一生。也沒有紅。不過,民謠的魅力倒是無限。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專屬的一首民謠歌曲。
回覆列表
有兢兢業業每天早晚趕公交地鐵生怕上班遲到下班趕不上末班車的人;
有坐在辦公室見到小輩就大談自己成功史的人;
有每日辛苦勞頓為掙兒女大學學費的人;
有每日花天酒地炫耀老爹又給自己買了什麼豪華跑車的人;
有兩袖清風簡單樸素只為為當地老百姓做一件實事的人;
有揣著明白裝糊塗又收了誰誰誰幾條煙的人;
有暗戀了誰家姑娘不敢說出口的人;
有又換了幾個女朋友的在酒桌上說誰誰誰怎麼樣;
有男人,有女人
有你,有我,有眾生
今天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段子和故事
就是想說,事兒別太多,歌兒覺得好聽就好,高階的能引起共鳴就好。
何必,連誰聽什麼歌兒都要分的清楚。
z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