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聞特寫的概念
新聞特寫是區別於訊息與通訊和一種體裁。它攝取新聞事實中最富有特徵和表現力的片斷,透過多種表現手法做具有強烈視覺及情感效果的著力刻畫,使其產生立體感,從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現新聞事實和主題。
2.新聞
特寫的特點
(1)生動而集中地再現場景與人物。
(2)渲染與烘托氣氛,形成視覺——神經——情感——思維的感應過程。
(3)透視全域性。
3.新聞特寫的種類
新聞特寫共分以下幾種:
(1)事件特寫:攝取與再現重大事件的關鍵性場面。
(2)場面特寫:新聞事件中精彩場面的再現。
(3)人物特寫:再現人物的某種行為,繪聲、繪色,有強烈動感。
(4)景物特寫:對於有特殊意義或有價值的罕見景物的描寫。
(5)工作特寫:對於某一工作場面的生動再現。
(6)雜記性特寫:各種具有特寫價值的新聞現場之生動再現。
4.新聞特寫的寫作
第一,選準一個“鏡頭”(包括選準一個片斷、一個情節),加以“放大”。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點。
第三,要抓生動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動態、動勢。
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東西。情能感人,要善於把人的喜怒驚思憂悲恐的感情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讓情融於事中,使情滿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聞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運用較多的描繪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寫得栩栩如生,但必須嚴格遵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不能誇張、虛構,更不能合理想象。
4.新聞特寫的例項
一
特殊的捐贈
子彬昌
下午3點剛過,門廳接待捐款的劉雲傑老師告訴我:“王鏡師傅又來了!”在場的人心裡都一陣高興,我撂下手頭工作趕忙走到前廳:“大冷的天,這麼遠您怎麼來了?”我問。他迎過來,右手拿著200塊錢一揚:“這不,我把這錢捐了。”
王鏡——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黃杉木店週轉房、撿破爛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會福利事業捐款萬元的退休老工人。今天出現在我眼前的王鏡老人,無論從臉色上,還是穿著上,都和以往來時大不一樣了:他的臉黑中透出紅潤,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土黃色新工作罩褲,足下一雙黑色包頭膠底棉鞋,顯得乾淨利落。我請老人坐下,沒等我問寒問暖,他就滿臉堆笑地說:“這不,人家知道我困難,給我寄來200塊錢,好人哪!我怎麼能要人家的錢呢?”我接過話茬:“你節衣縮食,撿破爛把1萬元都捐了,這200塊錢人家給您,您留下用也是應該的。”老人立即反駁道:“不能!無論如何我也不能要。人家一片好心。退休費我足夠用了,還是捐給希望工程,給貧困山區辦教育吧。”說著,他轉過臉對劉老師說:“你一定要寫人家的名字,我把收據給他寄去,好好謝謝人家。這情我領了。”“我琢磨,退回去也太不盡人情。可我又不能要,還是給希望工程,頂好!”我一邊聆聽,一邊湊過去接過老人手中的一個信封,那上面寫著:河南洛陽一拖公司油泵廠安環科高防。我明白了,這200塊錢就是素不相識的高防同志看了中國青年報1994年12月19日刊登的《黃杉木店陋室銘》後匯給王境老人的。
這就是數天前發生在北京北新橋香餌衚衕3號——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廳的一幕動人情景。
1.新聞特寫的概念
新聞特寫是區別於訊息與通訊和一種體裁。它攝取新聞事實中最富有特徵和表現力的片斷,透過多種表現手法做具有強烈視覺及情感效果的著力刻畫,使其產生立體感,從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現新聞事實和主題。
2.新聞
特寫的特點
(1)生動而集中地再現場景與人物。
(2)渲染與烘托氣氛,形成視覺——神經——情感——思維的感應過程。
(3)透視全域性。
3.新聞特寫的種類
新聞特寫共分以下幾種:
(1)事件特寫:攝取與再現重大事件的關鍵性場面。
(2)場面特寫:新聞事件中精彩場面的再現。
(3)人物特寫:再現人物的某種行為,繪聲、繪色,有強烈動感。
(4)景物特寫:對於有特殊意義或有價值的罕見景物的描寫。
(5)工作特寫:對於某一工作場面的生動再現。
(6)雜記性特寫:各種具有特寫價值的新聞現場之生動再現。
4.新聞特寫的寫作
第一,選準一個“鏡頭”(包括選準一個片斷、一個情節),加以“放大”。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點。
第三,要抓生動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動態、動勢。
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東西。情能感人,要善於把人的喜怒驚思憂悲恐的感情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讓情融於事中,使情滿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聞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運用較多的描繪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寫得栩栩如生,但必須嚴格遵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不能誇張、虛構,更不能合理想象。
4.新聞特寫的例項
一
特殊的捐贈
子彬昌
下午3點剛過,門廳接待捐款的劉雲傑老師告訴我:“王鏡師傅又來了!”在場的人心裡都一陣高興,我撂下手頭工作趕忙走到前廳:“大冷的天,這麼遠您怎麼來了?”我問。他迎過來,右手拿著200塊錢一揚:“這不,我把這錢捐了。”
王鏡——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黃杉木店週轉房、撿破爛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會福利事業捐款萬元的退休老工人。今天出現在我眼前的王鏡老人,無論從臉色上,還是穿著上,都和以往來時大不一樣了:他的臉黑中透出紅潤,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土黃色新工作罩褲,足下一雙黑色包頭膠底棉鞋,顯得乾淨利落。我請老人坐下,沒等我問寒問暖,他就滿臉堆笑地說:“這不,人家知道我困難,給我寄來200塊錢,好人哪!我怎麼能要人家的錢呢?”我接過話茬:“你節衣縮食,撿破爛把1萬元都捐了,這200塊錢人家給您,您留下用也是應該的。”老人立即反駁道:“不能!無論如何我也不能要。人家一片好心。退休費我足夠用了,還是捐給希望工程,給貧困山區辦教育吧。”說著,他轉過臉對劉老師說:“你一定要寫人家的名字,我把收據給他寄去,好好謝謝人家。這情我領了。”“我琢磨,退回去也太不盡人情。可我又不能要,還是給希望工程,頂好!”我一邊聆聽,一邊湊過去接過老人手中的一個信封,那上面寫著:河南洛陽一拖公司油泵廠安環科高防。我明白了,這200塊錢就是素不相識的高防同志看了中國青年報1994年12月19日刊登的《黃杉木店陋室銘》後匯給王境老人的。
這就是數天前發生在北京北新橋香餌衚衕3號——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廳的一幕動人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