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涼城涼人心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註》指出【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意寓著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致使知性通達至極。所以窮究事物的道理是學習的開始,而最後應該止於至善。所謂止,就是到達某個地方不動的意思。至善,就是事理當然的極點。當然還有很多學者的觀點也是可取的,比如北宋司馬光就認為格物致知是抵禦外物誘惑,而後知曉德行至道。我個人的觀點是,對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應該聯絡《禮記· 大學》中章句來分析看待,並且結合現在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總結出真正的含義。文中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就是一切。每個大人都有能力,也應該修身。那麼修身必經的途徑必然也是每個人能做到的,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不應該是特別虛無縹緲的東西。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用自己學得的知識來分析和判斷周圍的人物和事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建立完善的三觀。致知就是懂得分辨是非真假,與此同時,在與別的人和事接觸時更進一步的瞭解自己,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後才能誠意,就是實實在在不欺騙自己。其次才能正心,就是內心不存在虛妄和幻想。最後才能修身,做一個有德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indleFire怎麼進入TW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