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阿嘛

    這首詩歌,詩人用了第一人稱,以“我”作為情感的主線貫穿始終。在訴說著自己的哀傷或者痛苦,但是什麼使詩人這樣哀傷或者痛苦呢?“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因為愛著的土地、河流和風充斥著暴風雨、悲憤與激怒,歸根結底是一種愛國情感。當這種情感在詩人心中鬱結的時候,作者把它形象地以一隻鳥展現出來。從作者賦予這隻鳥以生命,到這隻鳥“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我們看到了是作為一隻鳥的一生,也是作為詩人一種情感的完整呈現。“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想作為作者,每每觸及這樣山河破碎、國運凋零、民心苦難的日子,定然是無數只鳥在心間穿越。

    這首詩歌,全篇十句,用了五次“我”。這裡的“我”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小我,即所謂我們常常用到的“我”。我想,“我”作為一個主語,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可以看到不同意義上的我。如何從泛“我”的意境裡把自己撈出來,我想首先是提高自己對於“我”的理解和認知。一個通俗的比喻,一個人在作為個體家庭裡,“我”也就是個體的我,也就是自己。但在不同的境遇裡常常會用到“我”,我,有時就是作為華人的個體。從這裡可以看出,我是有著屬性的,也是隨著境遇的改變發生著意義上的轉變。這是客觀世界裡的我,也有主觀世界裡的我,既是我以什麼樣的境遇來禮遇自我,這裡就是精神層面的自我理解。有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作為個體上的“我”,對所面對的人和事,以及審視世界的視覺角度,是可塑的。通常我們詩歌的創作,都是以詩人個體的角度,運用自己的知識和對於情感的理解,以詩句的形態呈現出來。我想超越了自己,也就超越了個體的小我,默然以大我立於世界。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將進酒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