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杜荀鶴所作的《小松》,全詩譯文如下: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全詩原文如下: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詩人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大順進士,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出身寒微,雖然年輕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裡無相識”,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就如埋沒深草裡的“小松”,詩人由此創作此詩來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
首句“自小刺頭深草裡”寫小松剛出土,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裡”。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銳不可當。“刺”不但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寫了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鬥的精神。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裡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
唐代詩人杜荀鶴所作的《小松》,全詩譯文如下: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全詩原文如下: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詩人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大順進士,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出身寒微,雖然年輕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裡無相識”,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就如埋沒深草裡的“小松”,詩人由此創作此詩來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
首句“自小刺頭深草裡”寫小松剛出土,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裡”。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銳不可當。“刺”不但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寫了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鬥的精神。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裡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