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首先,什麼是微型食物

    日本這些年來興起一種微型食物,就是將食物做的很小,一個便當也就指甲蓋那麼大,簡直像來自小人國。這主要用來表演,相關影片在網上非常受追捧,形成風氣,甚至在美國也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其次,微型食物體現了日本美學的特色

    我們常說中國美食天下第一,如果只從種類來說,此話有道理,但不能忘了,日餐是獨立於中餐、西餐之外的世界第三大餐,在米其林名單上,日本餐館排名明顯領先中餐館,在國外評比的世界十大美食中,壽司排在第一位,也高於中餐。

    在江戶時期,日本東京擁有1.6萬家註冊的餐館,不算路邊攤,這個密度絕對排名當時世界第一,去過日本的朋友會知道,日本有很多居酒屋,沒家居酒屋的東西差不多,但味道卻很不同,一家有一家的做法,每家的做法都不太一樣。

    在創造理念、精工細作、打造品牌上,中餐應該適當學習日餐。

    日餐不太講求味道,特別重視過程。微型食物體現了日本的這個特色,就是製作起來非常麻煩,其實味道並不更好,完全就是浪費時間。

    日本美學喜歡強調細節,同樣一幅畫,華人會考慮層次、由遠及近之類,特別強調整體感,而日本人則專注於細節,只畫一磚一瓦,一花一草,覺得過多鋪陳背景是沒意義的。

    這種極簡、從細節探尋整體的思維方式,落實到食物上,自然就是微型食物的出現。

    其三,微型食物也帶有中國文化的影子

    眾所周知,追求細節、簡化背景是宋代文化的特色,唐代喜歡大而濃豔的牡丹,宋代則喜歡小而淡色的梅花。

    中餐原本就以微型為主,因華人日常用筷子,不用刀叉,食物必須切碎,這樣方便於吞嚥。中國發明的很多美食都如此,比如餃子、混沌、湯圓、棋子餅、茶點等,幾乎都是一口或幾口就能吞下。

    中餐有很多也非常重視造型,以達成小而美的效果。

    嚴格來說,物哀其實出自中國魏晉時期的典籍,只是日本人將其誤用而已。島嶼民族因地理擴充套件空間不大,個體不得不與他人相互包容而存在,從而產生自怨自艾的心理。這種心理大陸民族也有,但很難成為主流。

    問題的重點也許不在微型食物,而在於日餐總能製造出新話題,讓人們被動參與討論,這樣就形成了資訊傳播中的“流瀑效應”,也許你很不贊同,但你也能意識到日餐不一樣。這樣的爭議話題多了,日餐的影響就越來越大。相比之下,中餐不僅不善於製造議題(而且一出議題,就是食品衛生、虐吃等負面議題),而且很少有形而上的東西。只好你辣我比你更辣,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這麼做下去,大家都成了路邊攤。

    中餐應該多製造一點文化議題,引領社會風尚,否則將來很難與日餐競爭。

  • 2 # 傅侃

    這正是日本島國小民卡哇伊畸形心態的體現。這些所謂天照大神的子民們的變態心理,不可理喻。我記得大便形狀的麵包等所謂的黑色料理也是他們的首創。一個卑微、暴戽,沒有出路的民族,我厭惡它們。那些國仇家恨我忘不掉

  • 3 # 一知

    一提到日本,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日本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日本人非常喜歡可愛的東西,很多日本的動漫、女孩子等都非常可愛。除此之外,人們也發現不同於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日本是一個喜歡製作微型食物的國家。

    最近在網上流傳著一些關於日本微型食物的影片。影片中,無論是烹飪的工具還是製作食物用的食材都是迷你版的,不過事實上這些食材都是假的,是小孩子玩過家家的工具。這些影片在網上不僅引起了小孩的喜愛,很多大人在看完影片後也直呼好可愛,他們自己也好想能擁有這樣的迷你廚房。於是,微型廚房成為了現實。

    雖然從影片上看起來,微型食物的製作十分簡單,但實際的製作過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工具和食材都很小,所以製作的過程中對力度,火候等的控制要求也特別高。

    事實上,微型食物在日本的流行也正是日本精緻小巧文化的一個體現。

  • 4 # 繆師做美食

    日本的平均壽命超過八十歲,他們在一二十年前就提出:每天必須吃三十種以上的食物來達到膳食平衡,而中國2016年才提出一週超過二十五種食物。日本學校的餐盤格子分成很多個,就是為了裝很多不同的食物,三十種食物每樣一小點,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就全面,就不會出現暴飲暴食。因此,日本的食物都很袖珍,為的就是儘可能多的吃到品種多的食物,達到營養全面,均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得了狗瘟,嘴巴開始抽搐吐白沫,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