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講了對於健康人常見的引起髖關節疼痛各大主要疾病,以及各個疾病有何特徵,如何鑑別診斷等等。
得個青雲計劃是非常開心的,但文章有點美中不足的就是寫太長了,以致於很多東西都沒有寫全......
行走步態:所有伴有嚴重疼痛的髖關節病變都會影響你的行走。因此透過檢查患者行走的步態,下蹲是否能忍耐,以及檢查患者行走的能力等,都對於我們評估自己的髖部病變有密切關係!
關節活動度:評估髖關節內部是否完好,方法是被動內旋和外旋髖關節,也就是轉轉腳,如果會引起疼痛或者旋轉受限則提示關節記憶體在問題。
如果有就需要立即評估股骨有沒有骨質壞死、隱匿性骨折、急性滑膜炎或腫瘤的轉移性侵犯。
如果關節活動度正常,則觸診轉子囊。因為滑囊炎是區域性的疼痛,跟關節沒啥關係!
如果前面都沒有事,那就繼續查腰椎神經(直腿抬高)、股外側皮神經(股骨外側的感覺)等。
是不是聽得一頭霧水,慢慢往下看,你總能學習到某些知識!
要求自己在檢查室內行走,其實說白了就是看看自己走多了會不會誘發髖關節周圍的疼痛,雖然有時候有點不太人道!
正常走沒有發現問題,就要求自己用腳尖行走和腳跟行走,以加強檢查的效果。
股外側皮神經受壓導致的感覺異常、轉子滑囊炎及輕度的髖關節炎等不嚴重累及關節的病變,對患者步態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換句話說有這些病的患者,步態基本是正常的。
相反,對於嚴重的髖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甚至腫瘤轉移至股骨處,腰椎問題引起的下肢疼痛等,都可能導致行走障礙、步態改變及無法順利改變自己的姿勢。
爬床:自己站在一張床附近,慢慢爬上身邊的檢查床,觀察自己變換姿勢是否病變。
這一個動作要求你有一個靈活的髖關節、強壯的肌肉及正常的腰部神經沒有被受壓。
不能做到這種爬床變換姿勢的病有:嚴重的髖關節炎、股骨病變(包括股骨頭壞死、轉移性病灶、骨折)、腰骶椎功能嚴重受損、肌肉支撐喪失等;
能做到爬床這個動作的一般考慮可能是:股外側皮神經卡壓、髖關節周圍滑囊炎等區域性病變引起的疼痛,即使有影響,也是非常輕微!
下蹲:你還可以在可忍受疼痛的範圍內儘量下蹲。
你下蹲的能力受到轉子囊(釋放潤滑液)潤滑能力、支撐肌肉及髖關節的影響。
因此,對於中重度髖關節炎、中重度滑囊炎以及可降低支撐肌肉有效肌力的所有病變都可能影響下蹲。
自己像下圖一樣內外旋轉一下下肢,看看髖關節的內旋和外旋角度有多大,以評估髖關節是否完好,以及有無疼痛和僵硬(如果有可能,可以在家人跟醫生的檢查下操作,後者效果更佳)。
會降低內旋和外旋角度的原因包括:骨關節炎導致的關節軟骨喪失和髖臼骨贅形成,以及急性滑膜炎引起的疼痛和肌痙攣。50歲患者的髖關節內外旋角度平均為45°-50°。
重度骨關節炎、急性滑膜炎以及化膿性關節炎可將內外旋角度降低至5°-10°(以下圖左腳為標準0°,內外旋各5-10°,那是旋的很少了)。
以下幾個都是針對於特定病的一個查體!再有一個大致疾病方向之後,再做具體疾病的判斷。
轉子在體型不胖的人身上可以摸到,大家也可以嘗試著摸一摸,就是髖關節外側摸到的那個突起的骨頭。
轉子囊觸診的時候,你可採取坐位或側臥位,如下圖所示。
滑囊炎是最常見的轉子壓痛原因。
最常見,但並不意味著是唯一能引起這個部位壓痛的,對於一些股骨的隱匿性骨折、應力性骨折以及轉移性疾病(如腫瘤轉移到這裡的)也可引起這個部位的明顯壓痛,需要注意!
當你的髖關節經過上述的測試都沒有出現異常,運動一點都沒有影響,但是就是有髖關節外側的感覺異常時,就要懷疑是否存在感覺異常性股痛的可能了。
這個時候就要檢查一下大腿前外側面板的感覺,這片區域受股骨外側皮神經支配,只提供面板感覺,而跟運動功能無關。
測試面板的輕觸、針刺和深度痛覺。輕觸覺一般使用棉花或者棉籤來執行,像上圖一樣。
感覺喪失(感覺減退)或感覺增強(感覺倒錯或感覺過敏)都是該病的特徵。
使用直腿抬高試驗來確定神經根的刺激程度。
正常人直抬腿抬到這個角度為60°是沒有問題的,但自己或者在別人幫助下抬腿抬高到60°或者低於60°的時候,如果出現背部、腿部或者臀部疼痛時,則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這個時候如果你彎曲膝關節往往可以緩解疼痛,但如果腳趾向上勾則會加重疼痛症狀,那更說明病變主要來之腰部的神經根受到了刺激。
十有八九的可能是個腰椎間盤突出方面的疾病,你就知道可能要往腰部這方面的問題靠一靠了!
但目前有研究表明,直腿抬高試驗的敏感性約為0.80,但特異性較低,約為0.40。
換句話來說:雖然陽性結果沒有特異性,也不能100%說明就是神經根受壓,但得到陰性結果時往往不太可能為椎間盤突出【1】
其他的很多自查的方法,如下肢神經系統檢查、骶髂關節觸診、下肢脈搏觸診、視診骨盆的傾斜情況等也有助於我們幫助自己自查出到底是哪一方面出了問題,但鑑於方法複雜,對於沒學過醫的你來說有點難以理解,在此不一一贅述。
寫本文章的目的,不在於鼓勵有髖關節周圍疼痛的你諱疾忌醫,自己當醫生......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目的在於在出現疼痛時候,能夠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做一個初步評估,做到心中有數!
對於輕至中度髖關節周圍疼痛、步態正常且髖關節活動度正常的患者,可以採取經驗性治療並避免進一步檢查。經驗性治療包括:
•儘量減少負重活動(行走和站立),所有的疼痛第一時間就是休息,別再造啦!
•儘量避免體力要求高的勞動,比如說腰痛還去搬磚,別作行不?
•避免直接壓迫外側髖部,尤其是轉子滑囊炎,一壓就痛,還拼命壓,炎症反覆刺激是好不了的!
•每日做交叉腿被動伸展運動,前提是以不引起疼痛為主。
•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類)7-10日,消炎止痛對症。
如果使用了這些方法後,疼痛沒有好轉反而加重,或者好轉的不徹底,那請儘快到醫院就診,讓醫生來為你的病頭痛好了,千萬不要諱疾忌醫!
1、Deyo RA, Rainville J, Kent DL. What can the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tell us about low back pain? JAMA 1992; 268:760.
文中講了對於健康人常見的引起髖關節疼痛各大主要疾病,以及各個疾病有何特徵,如何鑑別診斷等等。
得個青雲計劃是非常開心的,但文章有點美中不足的就是寫太長了,以致於很多東西都沒有寫全......
行走步態:所有伴有嚴重疼痛的髖關節病變都會影響你的行走。因此透過檢查患者行走的步態,下蹲是否能忍耐,以及檢查患者行走的能力等,都對於我們評估自己的髖部病變有密切關係!
關節活動度:評估髖關節內部是否完好,方法是被動內旋和外旋髖關節,也就是轉轉腳,如果會引起疼痛或者旋轉受限則提示關節記憶體在問題。
如果有就需要立即評估股骨有沒有骨質壞死、隱匿性骨折、急性滑膜炎或腫瘤的轉移性侵犯。
如果關節活動度正常,則觸診轉子囊。因為滑囊炎是區域性的疼痛,跟關節沒啥關係!
如果前面都沒有事,那就繼續查腰椎神經(直腿抬高)、股外側皮神經(股骨外側的感覺)等。
是不是聽得一頭霧水,慢慢往下看,你總能學習到某些知識!
1、步態要求自己在檢查室內行走,其實說白了就是看看自己走多了會不會誘發髖關節周圍的疼痛,雖然有時候有點不太人道!
正常走沒有發現問題,就要求自己用腳尖行走和腳跟行走,以加強檢查的效果。
股外側皮神經受壓導致的感覺異常、轉子滑囊炎及輕度的髖關節炎等不嚴重累及關節的病變,對患者步態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換句話說有這些病的患者,步態基本是正常的。
相反,對於嚴重的髖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甚至腫瘤轉移至股骨處,腰椎問題引起的下肢疼痛等,都可能導致行走障礙、步態改變及無法順利改變自己的姿勢。
2、變換姿勢爬床:自己站在一張床附近,慢慢爬上身邊的檢查床,觀察自己變換姿勢是否病變。
這一個動作要求你有一個靈活的髖關節、強壯的肌肉及正常的腰部神經沒有被受壓。
不能做到這種爬床變換姿勢的病有:嚴重的髖關節炎、股骨病變(包括股骨頭壞死、轉移性病灶、骨折)、腰骶椎功能嚴重受損、肌肉支撐喪失等;
能做到爬床這個動作的一般考慮可能是:股外側皮神經卡壓、髖關節周圍滑囊炎等區域性病變引起的疼痛,即使有影響,也是非常輕微!
下蹲:你還可以在可忍受疼痛的範圍內儘量下蹲。
你下蹲的能力受到轉子囊(釋放潤滑液)潤滑能力、支撐肌肉及髖關節的影響。
因此,對於中重度髖關節炎、中重度滑囊炎以及可降低支撐肌肉有效肌力的所有病變都可能影響下蹲。
3、下肢內旋和外旋自己像下圖一樣內外旋轉一下下肢,看看髖關節的內旋和外旋角度有多大,以評估髖關節是否完好,以及有無疼痛和僵硬(如果有可能,可以在家人跟醫生的檢查下操作,後者效果更佳)。
會降低內旋和外旋角度的原因包括:骨關節炎導致的關節軟骨喪失和髖臼骨贅形成,以及急性滑膜炎引起的疼痛和肌痙攣。50歲患者的髖關節內外旋角度平均為45°-50°。
重度骨關節炎、急性滑膜炎以及化膿性關節炎可將內外旋角度降低至5°-10°(以下圖左腳為標準0°,內外旋各5-10°,那是旋的很少了)。
4、轉子囊觸診以下幾個都是針對於特定病的一個查體!再有一個大致疾病方向之後,再做具體疾病的判斷。
轉子在體型不胖的人身上可以摸到,大家也可以嘗試著摸一摸,就是髖關節外側摸到的那個突起的骨頭。
轉子囊觸診的時候,你可採取坐位或側臥位,如下圖所示。
滑囊炎是最常見的轉子壓痛原因。
最常見,但並不意味著是唯一能引起這個部位壓痛的,對於一些股骨的隱匿性骨折、應力性骨折以及轉移性疾病(如腫瘤轉移到這裡的)也可引起這個部位的明顯壓痛,需要注意!
5、大腿前外側的感覺當你的髖關節經過上述的測試都沒有出現異常,運動一點都沒有影響,但是就是有髖關節外側的感覺異常時,就要懷疑是否存在感覺異常性股痛的可能了。
這個時候就要檢查一下大腿前外側面板的感覺,這片區域受股骨外側皮神經支配,只提供面板感覺,而跟運動功能無關。
測試面板的輕觸、針刺和深度痛覺。輕觸覺一般使用棉花或者棉籤來執行,像上圖一樣。
感覺喪失(感覺減退)或感覺增強(感覺倒錯或感覺過敏)都是該病的特徵。
6、直腿抬高使用直腿抬高試驗來確定神經根的刺激程度。
正常人直抬腿抬到這個角度為60°是沒有問題的,但自己或者在別人幫助下抬腿抬高到60°或者低於60°的時候,如果出現背部、腿部或者臀部疼痛時,則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這個時候如果你彎曲膝關節往往可以緩解疼痛,但如果腳趾向上勾則會加重疼痛症狀,那更說明病變主要來之腰部的神經根受到了刺激。
十有八九的可能是個腰椎間盤突出方面的疾病,你就知道可能要往腰部這方面的問題靠一靠了!
但目前有研究表明,直腿抬高試驗的敏感性約為0.80,但特異性較低,約為0.40。
換句話來說:雖然陽性結果沒有特異性,也不能100%說明就是神經根受壓,但得到陰性結果時往往不太可能為椎間盤突出【1】
7、總結和治療其他的很多自查的方法,如下肢神經系統檢查、骶髂關節觸診、下肢脈搏觸診、視診骨盆的傾斜情況等也有助於我們幫助自己自查出到底是哪一方面出了問題,但鑑於方法複雜,對於沒學過醫的你來說有點難以理解,在此不一一贅述。
寫本文章的目的,不在於鼓勵有髖關節周圍疼痛的你諱疾忌醫,自己當醫生......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目的在於在出現疼痛時候,能夠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做一個初步評估,做到心中有數!
對於輕至中度髖關節周圍疼痛、步態正常且髖關節活動度正常的患者,可以採取經驗性治療並避免進一步檢查。經驗性治療包括:
•儘量減少負重活動(行走和站立),所有的疼痛第一時間就是休息,別再造啦!
•儘量避免體力要求高的勞動,比如說腰痛還去搬磚,別作行不?
•避免直接壓迫外側髖部,尤其是轉子滑囊炎,一壓就痛,還拼命壓,炎症反覆刺激是好不了的!
•每日做交叉腿被動伸展運動,前提是以不引起疼痛為主。
•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類)7-10日,消炎止痛對症。
如果使用了這些方法後,疼痛沒有好轉反而加重,或者好轉的不徹底,那請儘快到醫院就診,讓醫生來為你的病頭痛好了,千萬不要諱疾忌醫!
參考文獻1、Deyo RA, Rainville J, Kent DL. What can the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tell us about low back pain? JAMA 1992; 268: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