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佛非佛,其實不是《金剛經》原文。《金剛經》有七種譯本,最常見的是鳩摩羅什譯本,從“通順”上來講,鳩摩羅什譯本最通順,但是,這一譯本的內容也最少,將《金剛經》原文砍了將近一半。佛非佛,是出自鳩摩羅什譯本的《金剛經》。

    目前中國的顯宗佛教,主要就是禪、淨兩個大方向。《金剛經》偏於禪,禪宗與淨宗最大的不同,這個我以前說過,禪宗是教人不要著相,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淨宗是教人由著相入門。

    說到《金剛經》,為什麼叫金剛?金剛對應的是“般若”,般若是梵文,意指大智慧。

    這種大智慧,在佛教禪宗理論中,稱為“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不執取於法的大智慧”。

    《金剛經》講的是果位的境界。果位,就不能止步於樂小法,而要發大心。

    佛在華嚴大會上,許下大心凡夫可以成就。大心者雖然還未聖賢,但已具備四德,前邊那三德就不囉嗦了,最後一德,說大心者不易受法縛,有容法之量,容易去除凡夫習氣。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我之所以不信佛,就是因為極度膩味佛教理論這些三圓四不扁的車軲轆話,人話都不會好好說。

    但實際上這東西很容易解釋。

    “佛非佛,是名佛”,又或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非,非議,反對,這裡指佛自檢過失而改正,以求進步。“吾日三省吾身”嘛;

    名,自我認可。

    是,是以。

    “非”“名”類的句子,本義都是這玩意。佛反思自身,給予自己正確的評價,以求進步。所以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智慧。

    但實際上這也不罕見。所以人們講,儒、釋、道,三教一家,到了一定程度,其理論是異曲同工的,也可以說殊途同歸。

    總之,佛的意思是,不論佛,或是經,都存有改善的餘地,不要固步自封以為你看到那玩意就是鐵打的,佛沒有認為佛教是鐵板一塊,不斷改進,不斷前進,才是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也就是“眾生平等”,不光是生命,發言權也是一樣平等的。

    這個理論其實是很正確的。不僅佛教,世上的事就是這樣,都是需要改進思想的,老腦筋肯定是要落伍的。

    因此,以上說“大心”不易受法縛。不要著相,就是指不要總是拘泥於舊的理論,而要與時俱進。

    釋迦牟尼不是說了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妄想執著是什麼?你認為對的東西,是站在有利於你自己的角度去判定的,這就是著相,總認為自己的理論思維是對的,無法接納其他進步的理論,最終從著相變成著魔。

    所以佛才說,菩薩摩訶薩,必得如是心空無見,才是真無我,真正無心可降,說這是一切眾生成佛的條件。成不成佛我不知道,反正我也不信佛,但我知道,能做到不著相,就能少生很多閒氣。

    古語有云,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事情的發生,原點都是因為想不開,無法包容別的人、事、物。

    至於某些和尚,也不知道他們跟的哪個老大,講經講戒講的頭頭是道,可是這麼多年來,沒見那麼一個碎嘴子燒出點舍利子來。倒是這幫禿驢活著的時候個個開小汽車住小洋樓,一個賽一個有錢,這一點,我TM不想著相都不行,所以我這輩子肯定成不了佛了。

  • 2 # 一帆歸

    佛也是人起的一個代號而己,實則一法不得,無法可說,為方便故勉強起了個名叫佛,其無形無相,為度眾生方便,故名佛。

  • 3 # 路人過來看看

    佛非佛第一個佛字為名詞,應該為此“佛”不是“……”,引號當中有無限的空間與邏輯,用凡所有相皆為虛妄回答有討巧之嫌,此話只有證悟之人可說,佛祖教化需要各種方便,其中包含語言,總得有個由頭,這就是緣起,大家都認可的、過去或現在或將來的知識點來舉例說明,其中的智慧與接受無窮盡不提也罷,讓學習的人明白道理但不教條,這也是佛學與普通教育不同的地方,知識不代表智慧!在古印度吠陀教義有一智慧,既描述一個事物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時候用無數的否定來接近真實!釋迦牟尼用此智慧不斷給須菩提舉例,金剛經中此種用法非常多,不斷舉例講解世界真相來引導,不要非加迷信色彩,當然講解金剛經之前也有很多以前的鋪墊,否則那些例子來源就是無根之水,就是告訴學員語言表達的就這樣,你學會了就是會了(在“心”裡而不是在腦子裡),了無所得!只當一樂,佛經畢竟接觸的人群有限,探討只為少做些買賣

  • 4 # 浮生無忌

    佛指覺性,非人。有個人天天說自己是佛,你覺得他有沒有覺性?所以說,真正的有覺性的人,能了悟到那個真心自性,不執著於成佛成道,才真正可以名為佛。

  • 5 # 大白的日常生活

    佛教中有本相,法相,以及法身的說法。

    說佛非佛,是名為佛。可能就是應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相,並不是佛的本來面目,只是佛法的表相,而佛本無相,廟中的泥胎菩薩和佛祖相,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參拜方便的法相,是外貌是神態,而佛祖和菩薩的法相可以化為千萬種,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觀音像,有千手觀音,有滴水觀音等等的區別。藏傳佛教中,佛祖也有平和的相貌,即面對百姓的,也有兇惡的相貌,即面對妖魔的。也是同理。

    禪宗說,佛法是不可說,也沒辦法傳的,要靠悟。所以才有禪宗的那些故事,因為棒喝而開悟,因為簡單日常對話而開悟等等。這些高僧之所以開悟,並不是看到了佛的樣貌,而且明白了佛法的意義,也就是佛的本相。私以為,他們開悟,是明白了佛法的哲學道理,而又可以巧妙的結合與個人的生產生活。所以也就立地成佛了吧。

  • 6 # 嶽笛奔跑

    《金剛經》裡的“相” 便是具象的實物,因為心生分別而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感官定義,也就是《心經》中所說的“五蘊”,其實這些在佛家看來都只是“幻想”,都是個體意識產生的“相”,所以要衝破執念看透本質,而本質便是自性之心,是最為本初和純粹的存在,佛祖才會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將這些“相”破除才能得度彼岸。《金剛經》裡說針對一個相字引申出了諸多聯絡,整部經書也是一再的強調這一個理念,也就是“三界唯識”和“三界唯心”,我們對“五蘊”的認識是基於自性之心得到的幻象,而此中的“相”皆如夢境一般並不真實,包括佛家的修行及所學的法及諸多法門亦是如此,諸法產生的目的便是要讓我們將這一切“相”都能“空”掉,當真能達到“空境”便知一切法“非法非非法”,這諸多法也只是方便說,是為了修行正道而生的。認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對一個學佛人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對居家學佛者,益處更為明顯。

  • 7 # 量子糾纏707

    無佛名相可得,只是方便說

    嚴格說來,不講你只是無明,講了容易入邪見,墮大坑,不講將永無出離,講了才可能出離,因人慧根不同,道次則不同,大部分人學佛落個人天福報,同修們當勤精進,阿彌陀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怎麼能查到我的銀行卡開通了那些網上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