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心衰(HF)的獨立風險因子,但在發生心衰的患者中,肥胖反而與較低的死亡率相關,這一現象稱為「肥胖悖論」。肥胖悖論:心衰的胖子預後更好?又見肥胖悖論:BMI較高改善CRT-D長期預後在糖尿病治療領域,有人發現:超重但不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比體重正常者活得更長。「肥胖悖論」:超重 2 型糖尿病患者反而活得更長在腦梗領域,有人發現:對腦梗塞患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分析後發現,超重患者的症狀反而更輕,預後良好。“肥胖悖論”新證據:超重腦梗塞患者預後更好。沒想到吧,這該死的肥胖竟然想翻案,隔三差五的整點大新聞,資本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啊~,搞的這些研究都是來消磨我們的鬥志的。當然,也有人聽到這個訊息後鬆了一口氣,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這個悖論呢?我們還沒有糾結這個問題的時候,ESC2015大會上的專家就已經掐起來了:[ESC2015]辯論:肥胖對慢性疾病總是有害的嗎?問我是不是真的?我的看法是這樣的:1、哈佛的一位教授曾說過:「統計學要撒謊,通常是彌天大謊。」。臨床試驗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並不稀奇,簡單的研究設計不見的能排除所有的干擾因素,這樣的結果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特有的表現,也有可能只是試驗設計上的問題或者統計學上的問題。其中,統計學言憑藉其言之鑿鑿的形象,總是讓公眾接住它提供的最後結論,而懶得去思考它在哪些地方也是會撒謊的。關於肥胖悖論的一些設計問題或研究偏倚,上面引用的文章裡或多或少都有討論,例如:另一個有可能的解釋,就是正常體重的人的資料是有偏差的。研究人員知道,人們往往會在將近生命結束的時候減重,但未必會意識到自己生病了。吸菸也會使人們變得更瘦,病得更重。因此,依據這個理論,研究人員也許已在不經意間將身患絕症的人和吸菸者跟正常體重的健康人歸納在一起,使得正常體重組別顯得比實際上更為不健康。有興趣可以點選拓展閱讀,我也不再贅言。2、人類的脂肪可分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米色脂肪)、粉色脂肪,其中棕色脂肪能夠能產熱,是「好」的脂肪。而白色脂肪就是我們體內囤積著的那些肥肉,它們又可以分為囤積在臀腿腹的皮下脂肪以及網膜系膜腎周的內臟脂肪,相比之下,皮下脂肪興風作浪的能力小很多,甚至還有一定程度保護機體的作用,而內臟脂肪因為可以釋放脂肪因子、細胞因子等促炎、促凝、促胰島素抵抗等成分,所以對人體健康危害重大。所以同樣是體重增加,你可能是肌肉發達,他可能是皮下脂肪增加,她可能是豐了胸,我可能是內臟脂肪增加……功能上如此差異的不同脂肪組織,研究起來卻都當作一回事,是否合理呢?從年齡上看,Chau等的研究顯示,對於65歲以上人群,理想的BMI應該分佈於24和29之間;對於80歲以上人群,尚沒有理想BMI參考值公佈。所以,個體化的體重方案制定也很必要,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理想BMI。畢竟BMI只是一個單一簡便的指標,需要關注,但也需要具體到個體,結合腰圍、腰臀比、體脂比等多要素綜合分析。3、很重要的一點是:以上的一些試驗只是表明特定人群裡肥胖有可能改善生存率,而這個結論是否是正確的還未被驗證,更不能看著文章標題就把它推廣到所有的人群中去。體重和壽命短關係是一個U型的曲線,死亡風險最大的人群是那些位於體重兩端的人們——體重過輕或者嚴重肥胖。這部分的研究並不是說嚴重肥胖的病人壽命會更長,她們的結論是相關的研究中,超重及輕度肥胖的患者壽命反而比正常組更長。所以有專家提出: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各種體型的健康”(Health at Every Size)。它的基本概念,就是健康的行為,包括營養和體力活動,比體重更為重要。我們之前其實已經積累了大量關於肥胖與各種疾病的證據和理論,肥胖影響健康這一理論目前還很難被顛覆。所以我覺得,在肥胖悖論還沒有徹底定論之前,對公眾的提示更應該是,不要糾結與自己的體重具體數值,而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這件事上,畢竟管住嘴多動腿這話我們誰都會說,可做到的真沒幾個。以上部分肥胖相關內容,來源於早上北協和潘慧主任授課時我記的筆記,也許有聽錯記錯以及我個人理解錯誤的部分,也請大家及時指正。
很有意思,我今早六點多起床,去郊區聽一個肥胖管理的會,晚上到家就恰好有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那我就拖延幾十分鐘睡覺,簡單答一下,等我忙過這段漫長的忙碌期再修正或者補充吧。這個問題很多人看到的第一眼就馬上直覺性的否認了,覺得這是一個很荒謬的論調。普羅大眾都知道肥胖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高速發展的慢性疾病,是各種疾病的等危症,所以都認為超重和肥胖絕不是什麼好事!嗯,這種觀點是沒錯啦。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詞叫做「肥胖悖論」。在心衰治療領域,有人發現:
肥胖是心衰(HF)的獨立風險因子,但在發生心衰的患者中,肥胖反而與較低的死亡率相關,這一現象稱為「肥胖悖論」。肥胖悖論:心衰的胖子預後更好?又見肥胖悖論:BMI較高改善CRT-D長期預後在糖尿病治療領域,有人發現:超重但不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比體重正常者活得更長。「肥胖悖論」:超重 2 型糖尿病患者反而活得更長在腦梗領域,有人發現:對腦梗塞患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分析後發現,超重患者的症狀反而更輕,預後良好。“肥胖悖論”新證據:超重腦梗塞患者預後更好。沒想到吧,這該死的肥胖竟然想翻案,隔三差五的整點大新聞,資本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啊~,搞的這些研究都是來消磨我們的鬥志的。當然,也有人聽到這個訊息後鬆了一口氣,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這個悖論呢?我們還沒有糾結這個問題的時候,ESC2015大會上的專家就已經掐起來了:[ESC2015]辯論:肥胖對慢性疾病總是有害的嗎?問我是不是真的?我的看法是這樣的:1、哈佛的一位教授曾說過:「統計學要撒謊,通常是彌天大謊。」。臨床試驗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並不稀奇,簡單的研究設計不見的能排除所有的干擾因素,這樣的結果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特有的表現,也有可能只是試驗設計上的問題或者統計學上的問題。其中,統計學言憑藉其言之鑿鑿的形象,總是讓公眾接住它提供的最後結論,而懶得去思考它在哪些地方也是會撒謊的。關於肥胖悖論的一些設計問題或研究偏倚,上面引用的文章裡或多或少都有討論,例如:另一個有可能的解釋,就是正常體重的人的資料是有偏差的。研究人員知道,人們往往會在將近生命結束的時候減重,但未必會意識到自己生病了。吸菸也會使人們變得更瘦,病得更重。因此,依據這個理論,研究人員也許已在不經意間將身患絕症的人和吸菸者跟正常體重的健康人歸納在一起,使得正常體重組別顯得比實際上更為不健康。有興趣可以點選拓展閱讀,我也不再贅言。2、人類的脂肪可分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米色脂肪)、粉色脂肪,其中棕色脂肪能夠能產熱,是「好」的脂肪。而白色脂肪就是我們體內囤積著的那些肥肉,它們又可以分為囤積在臀腿腹的皮下脂肪以及網膜系膜腎周的內臟脂肪,相比之下,皮下脂肪興風作浪的能力小很多,甚至還有一定程度保護機體的作用,而內臟脂肪因為可以釋放脂肪因子、細胞因子等促炎、促凝、促胰島素抵抗等成分,所以對人體健康危害重大。所以同樣是體重增加,你可能是肌肉發達,他可能是皮下脂肪增加,她可能是豐了胸,我可能是內臟脂肪增加……功能上如此差異的不同脂肪組織,研究起來卻都當作一回事,是否合理呢?從年齡上看,Chau等的研究顯示,對於65歲以上人群,理想的BMI應該分佈於24和29之間;對於80歲以上人群,尚沒有理想BMI參考值公佈。所以,個體化的體重方案制定也很必要,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理想BMI。畢竟BMI只是一個單一簡便的指標,需要關注,但也需要具體到個體,結合腰圍、腰臀比、體脂比等多要素綜合分析。3、很重要的一點是:以上的一些試驗只是表明特定人群裡肥胖有可能改善生存率,而這個結論是否是正確的還未被驗證,更不能看著文章標題就把它推廣到所有的人群中去。體重和壽命短關係是一個U型的曲線,死亡風險最大的人群是那些位於體重兩端的人們——體重過輕或者嚴重肥胖。這部分的研究並不是說嚴重肥胖的病人壽命會更長,她們的結論是相關的研究中,超重及輕度肥胖的患者壽命反而比正常組更長。所以有專家提出: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各種體型的健康”(Health at Every Size)。它的基本概念,就是健康的行為,包括營養和體力活動,比體重更為重要。我們之前其實已經積累了大量關於肥胖與各種疾病的證據和理論,肥胖影響健康這一理論目前還很難被顛覆。所以我覺得,在肥胖悖論還沒有徹底定論之前,對公眾的提示更應該是,不要糾結與自己的體重具體數值,而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這件事上,畢竟管住嘴多動腿這話我們誰都會說,可做到的真沒幾個。以上部分肥胖相關內容,來源於早上北協和潘慧主任授課時我記的筆記,也許有聽錯記錯以及我個人理解錯誤的部分,也請大家及時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