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南頓故城
南頓故城位於水寨西6公里,屬今南頓鎮。故城在新運河西30米,其範圍要比現在的南頓集大得多,現在司老街、崔街村還儲存有舊城城垣殘跡。因久經洪水沖積淤積、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南、西、東三面多與地面相平,或已成丘陵狀。僅北垣一段較為完整,高7米,最寬處10米,長215米。故城建於古代遺址之上。經試掘,遺址上層出土大量粗繩紋板,筒瓦片和泥質紅陶罐殘片,系漢代遺物。從城牆斷面看,可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內含有深襠鬲足,細繩紋殘陶片,夾沙灰陶鼎(足部)、蚌、鐮等遺物;中層有清晰的夯土層,厚7~15釐米不等,內含有深淺襠鬲足、粗細繩紋殘陶片,獸骨等遺物;上層(包括東起40米的城牆)內含大量的粗繩紋板瓦片。
南頓故城內外古蹟“光武臺”、“瞻星臺”,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帝劉秀進幸南頓,在縣舍置酒大會。此後不久,在城北建光武臺,在城內建瞻星臺。八角井在南頓城北高阜上,據傳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兵追逼,投匿井中,因有蜘蛛網其上,秀得脫,今存殘跡。“大邸閣”在南頓城內。三國魏正始六年(245年),揚州刺史文欽與都督毋丘儉舉兵反,渡液至項。大將軍司馬師與荊州刺史王進兵發南頓,時有大邸閣,閣內有積糧。揚州軍往爭,交戰不利,儉等敗死。此閣遺址在清乾隆初期猶存。當時,被稱為項城八景之一“糧閣曉鍾”。“鹿苑寺”在南頓城東,梁天監四年(505年)建立,後不知毀於何時。“蕭公廟”在南頓城東門外,谷河南岸。以蕭公治水有功,故立廟祀之(清乾隆十一年《項城縣誌》有記載,建廟當在此之前)。“五源廟”在南頓南門內,建廟時間不詳。村民世代相傳,言南頓故城內外寺院有72所,至20世紀20年代時,寺院尚存10餘所:光武廟、鹿苑寺、濟源寺、東嶽廟、石佛寺、三官廟、鐵佛寺、娘娘廟、火神廟和內外清真寺等。
袁世凱故居
袁世凱故居是著名歷史人物、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的誕生地。舊居佔地270畝,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傳統風格的各式建築248間,周圍是1800米長、10多米高的寨牆,6座炮樓及三道護城河。舊居整體按中、東、西三軸線佈局,分東、中、西三組縱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連,形成一片完整且別具風格的建築群。建築群由傳統磚瓦、木材、白灰等建築材料構成,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特色。房屋頂脊之處,皆有獅、虎、豹、馬、猴等磚雕,四角挑簷高聳,飾有龍紋獸尖、直指蒼穹,氣勢恢宏。
袁世凱行宮
答:南頓故城
南頓故城位於水寨西6公里,屬今南頓鎮。故城在新運河西30米,其範圍要比現在的南頓集大得多,現在司老街、崔街村還儲存有舊城城垣殘跡。因久經洪水沖積淤積、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南、西、東三面多與地面相平,或已成丘陵狀。僅北垣一段較為完整,高7米,最寬處10米,長215米。故城建於古代遺址之上。經試掘,遺址上層出土大量粗繩紋板,筒瓦片和泥質紅陶罐殘片,系漢代遺物。從城牆斷面看,可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內含有深襠鬲足,細繩紋殘陶片,夾沙灰陶鼎(足部)、蚌、鐮等遺物;中層有清晰的夯土層,厚7~15釐米不等,內含有深淺襠鬲足、粗細繩紋殘陶片,獸骨等遺物;上層(包括東起40米的城牆)內含大量的粗繩紋板瓦片。
南頓故城內外古蹟“光武臺”、“瞻星臺”,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帝劉秀進幸南頓,在縣舍置酒大會。此後不久,在城北建光武臺,在城內建瞻星臺。八角井在南頓城北高阜上,據傳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兵追逼,投匿井中,因有蜘蛛網其上,秀得脫,今存殘跡。“大邸閣”在南頓城內。三國魏正始六年(245年),揚州刺史文欽與都督毋丘儉舉兵反,渡液至項。大將軍司馬師與荊州刺史王進兵發南頓,時有大邸閣,閣內有積糧。揚州軍往爭,交戰不利,儉等敗死。此閣遺址在清乾隆初期猶存。當時,被稱為項城八景之一“糧閣曉鍾”。“鹿苑寺”在南頓城東,梁天監四年(505年)建立,後不知毀於何時。“蕭公廟”在南頓城東門外,谷河南岸。以蕭公治水有功,故立廟祀之(清乾隆十一年《項城縣誌》有記載,建廟當在此之前)。“五源廟”在南頓南門內,建廟時間不詳。村民世代相傳,言南頓故城內外寺院有72所,至20世紀20年代時,寺院尚存10餘所:光武廟、鹿苑寺、濟源寺、東嶽廟、石佛寺、三官廟、鐵佛寺、娘娘廟、火神廟和內外清真寺等。
袁世凱故居
袁世凱故居是著名歷史人物、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的誕生地。舊居佔地270畝,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傳統風格的各式建築248間,周圍是1800米長、10多米高的寨牆,6座炮樓及三道護城河。舊居整體按中、東、西三軸線佈局,分東、中、西三組縱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連,形成一片完整且別具風格的建築群。建築群由傳統磚瓦、木材、白灰等建築材料構成,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特色。房屋頂脊之處,皆有獅、虎、豹、馬、猴等磚雕,四角挑簷高聳,飾有龍紋獸尖、直指蒼穹,氣勢恢宏。
袁世凱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