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傳統品讀

    格竹子,致使自己身心受傷。這也詮釋人生的必然,可以理解為偏執在某一方面的求知。雖然沒能讓王陽明先生大徹大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為今後的龍場悟道奠定重要因素。

  • 2 # 硃紅傑490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與月

    若是有眼大與天

    方知天高月更闊

    十二歲的王陰明,已驚到了老師,也震驚了狀元父親王華,開始正視這個兒子了,並專程鄭重的帶這個少年出居庸關,到邊關之外啟豪雄心壯志

  • 3 # Down阿道

    《蔽月山房詩》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與月

    若是有眼大與天

    方知天高月更闊

  • 4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王陽明的大徹大悟,龍場悟道無疑是最重要的一次,但這之前有嗎?

    有,但不是很多人說的寫《蔽月山房》,而是陽明洞徹悟。

    首先,什麼叫大徹大悟?

    徹:明白;悟:領會。形容徹底醒悟。

    也就是說,至少包括兩個階段、一個時間點。

    前一階段沉迷、迷茫和掙扎,找不到方向,到了一個時間點,突然醒悟,然後進入一個新階段。

    比如曾國藩在極度困境當中讀《道德經》,讀完之後,整個人為之一變。

    其次,第一次大徹大悟:陽明洞徹悟

    時間:1502年

    地點:紹興餘姚周圍山中陽明洞

    人物:31歲王陽明

    王陽明向朝廷請病假回家,已經在山洞中打坐了一年時間,一心一意得道昇仙。

    這一次他確實進步不小。有一天他正在山洞打坐,突然對身邊的僕人說:某君和某君來訪,你們下山接去。

    僕人到山下,剛好碰到來訪者。大家一說,都驚訝不已。

    他已經到了可以預知的境界,但也恰是陽明先生內心很苦悶的時候。

    因為他一心學佛、老,想要得道昇仙,心裡卻隱隱有什麼東西割捨不下。在昇仙路上越往前走,後面往回拉的力量越大。於是,在這種拉扯、撕裂當中,頓悟發生了。

    他突然悟到了佛老的不足。原來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拋掉,就是至親無論如何都放不下,對他來說,就是八十歲祖母和父親,因為這是與生俱來的親情,後天如何拋得開。如果拋開,豈不是斷滅種性了?

    這一點雖然簡單,但卻非常重要,它成為了陽明先生一生的重大轉折之一。從此以後,他毅然從佛老中走出,一心一意歸於儒家的聖賢之路,再也沒有離開過。

    因此也才有了後來的龍場悟道以及陽明心學的創立。

    所以我說,陽明洞的徹悟,才是陽明先生的第一次大徹大悟。

  • 5 # 馬振廷1

    不要看他說什麼,看他做到了什麼,做不到,說的都是騙人鬼話。不值得浪費時間。不砌悟的人活百多歲的人有的是,砌悟了30多歲死啦,盡還有人說活到五十多歲,最多活到半百夭折。關心老小的事一樣沒辦到,給三教丟人。憑什悟道,他悟盡是雞嗚狗道。騙殺人之道

  • 6 # 範鯉學社

    王陽明一共有三次大悟。

    構成陽明心學的主要觀點,也有三大塊,既是陽明心學最重要的論述,也是陽明心學思想循序漸進完善的三大里程碑。

    第一悟,龍場悟道。

    陽明心學的完善,一般認為有三悟,青年時期的王陽明,修習講學活動主要在紹興的陽明洞,直到被貶貴州龍場,始有龍場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此為陽明第一大悟,核心觀點為心即理。龍場悟道後的第二年,即1509年,王陽明在心即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代表著陽明心學的體悟思想框架基本成形。

    第二悟,通天體悟。

    1520年,王陽明與學生們在江西贛州通天巖講學時,正式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專門把《大學》這篇經典裡的“致”字放在了很高的位置,稱為通天體悟,這是王陽明的第二次重要悟道。從此之後,王陽明把致良知視為心學的最核心思想。

    第三悟,天泉證道

    第三次大悟是在1527年,王陽明在出徵廣西平亂前,在紹興的天泉橋上,對兩位弟子提出的疑問進行了核心解答,提出了“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著名四句教,史稱“天泉證道”。這也是對陽明心學三大核心觀點的最終解說。而陽明心學的後代弟子,也是基於對四句教的不同理解,分化出各大派別,其中有名的就有“四有”“四無”等派,這也是王陽明所沒想到的。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就認為,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完善,有三個變化階段。

    第一階段是龍場悟道後的不動心,第二階段是提出致良知論述,第三階段是晚年趨於中道思想,特別是在曾子《大學》基礎上,以問答的形式形成了自己的解讀體系《大學問》,從此,《大學問》成為了陽明心學的綱領性思想著作,被弟子們視為心學的入門級教科書。

  • 7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王陽明除了第二次龍場悟道確實還有第一次悟道叫“竹子格物悟道”之說。

    王陽明中得二甲進士後而有志於心性之學。並堅信朱學:“語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心可學而至,遂深契之”。從而第一次接觸“格物”之學說。

    朱子所言的“一草一木皆至理”,王陽明並以父親官署中的竹子為物件,端坐省言,冥想苦思,來研究竹子格物的道理,連坐觀七天並沒察覺竹子有什麼變化。感到“物理與吾心,無法契合”,朱子理學以物質單獨存在來“格物究理”並不成立。這就是王陽明第一次悟道出來的結果,從此與朱學分道揚鑣。

    第一次悟道在王陽明心中總是一很大抱負,天天掛在心上,沉鬱久思並導至大病,深感沒有聖人之天分。直到貶謫到貴州龍場驛任驛丞。身處居夷困境,日夜端坐澄默,以求靜一,胸中灑脫,怱然有天夜中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與五經相印證。於是寫下了《五經臆說》,至此以“求理於吾心”,全面否定了朱子格物以歪理的認識論,終於解開了長期困擾他的“物理與吾心”判落為二,無法契合,是完全正確的。

    為此,王陽明的第一次竹子格物悟道的“物理與吾心”無法契合的認識,到第二次龍場悟道“求理於吾心”得到了真理,得到了應證。自己的第一次悟道“物理與吾心”無法契合的認識完全正確,從而也使王陽明奠定了自己的心學基點。

  • 8 # 使用者5619321148991

    王陽明才三次悟道,人家神秀大師悟道上千次呢!咋還比不上師弟慧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領禪宗依缽,為第六祖!吾觀陽明三次悟道,只是解悟《大學》中的片言隻語,非道也!離道尚有十萬八千里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回想起童年的記憶,再苦、再累、再難卻都是美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