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之客江南煙雲1

    (在這裡我不想直接回答題目的字眼)歷代狂草大草均是胸懷闊大的文人及僧人內心世界的流露!書跡展現其學養與技能的深蘊!......現代人的草書是依靠臨摹古人而自我標榜的!既沒有自我的修養也沒有自己的技法!今人完全是照本宣科!(當然也有一部分老學者非常嚴謹的,靠自己的修養書寫的。但極少。)......書法不能以“藝術”而論!藝術貫名是託附而已!象攝影“藝術”、裸體“藝術”皆託名而已!書法是文化範疇,書法是歷史上文人墨客遺跡的一種雅稱!現在的託名是有炒作之嫌的!書法不能算作“藝術”而是文書墨跡!是舊朝筆墨文學的載體!也是自畫上題款以來依靠畫作而稼接了的共體。書法就是寫字!好的書法曾被稱為“法書”。稱得起“法書”的只有近代吳昌碩一人而已。

  • 2 # 使用者4211906027728

    創作者(可能)都有兩重心態:一是藝術技法上的表現;再有是創作(衝動)精神情緒性的表現。自我和宣意的必然″曲高和寡"。大草的創作有一種縱情快意的創作性,有一種情緒節奏與點畫形質帶情緒的表現。但縱放有度,出法有約″縱橫與情理中,馳騁法度外″。所以,也不能說是書法家的藝術。但書的起承轉合、輯讓迎就等藝術處理,情趣放殮,要很難為泛大眾同步和認可的,是有些"孤芳自賞"。也就會有"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現象,仁者見仁。

  • 3 # 呂永亮

    題主已經公佈了答案: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本人贊同內行與外行的論點,卻不認同大草只是書法家的藝術說法。

    更恰當的說,俗稱的狂草(大草)只是書法愛好者們的一種“書法行為”藝術,稱之為“塗鴉藝術”也行,卻談不上書法藝術。這是因為書法家們缺少了最為根本的“狂”勁,因為書法家們根本就不敢“狂”,只是在模仿“狂寫”而已,所以最多也只是一種行為藝術。

    本人以前說過,“狂草”根本就不是人能寫好的,“狂草”是屬於瘋癲之人、帝王者的字型,無拘無束的他們才能寫出真正的“狂草”經典,這種經典遠勝於“書法藝術”!

    古時是“文盲”遍天下,現在是“美盲”遍天下,“美盲”眼中的藝術您信嗎?

  • 4 # 讀書耕田人王七

    經常有人質疑胡抗美,王冬齡,劉洪彪等書協書家所寫草書是醜書是亂書,今天題主所言及是大草,在絕大多數人看來較之章草小草,沒有最亂,只有更亂。我想給這其中的一些優秀作品評反。

    啥書不入俗人眼?作為大草,豪無疑問的用筆墨去抒發自己在書寫中越來越興奮的情感,如果有疑問,那也是在技法的層面,個人的感情沒有對錯,反言之,對於一些技法成熟的書家而言,大草寫的就是激情,忘技法於書外,忘一切於書外。

    合乎草法的大草比其他諸體更難駕御,必須用最大的能力使感情與筆墨合二為一,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用筆尖擊中靈感,一氣呵成的書寫過程務必要求書者事先調整好情緒,這也許是大草之難吧?

    我覺得大草的處境是書者淘醉自我,竭力精進,而大多數觀者審美缺失,無知而無畏!

  • 5 # 聞道深般若

    這個問題的比喻太好了!“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看不明白狂草,又不可能鑽研明白,那就看看熱鬧!

    但看熱鬧也有說頭,也就是說它熱鬧地能不能帶動觀眾的情緒,能,即是狂草書法的可貴之處啦!

    再說狂草是否只是書法家的藝術,有些從未涉足狂草書體的書法家未必對它的藝術性有深刻的認識,相反一些狂草的愛好者倒是研究得非常精深,甚至有自己獨到的真知灼見。

    據我所知有一些專事搜求草書的收藏家,憑藉其慧眼識珠的深厚修養,手中藏品絕不下於博物館級別,所以說狂草不僅僅是書法家的藝術。

    但總得來說,狂草對大多數人來說確實門檻高了些,別說精深研習,就是把狂草書法作品中的字認個八九不離十,也是很不容易的。

    那麼狂草書體的藝術性到底如何理解呢?

    我們知道書法不同於繪畫、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之處,在於他被一定的“法度”約束,但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被“法度”約束的程度是不同的。

    約束最嚴格、書家自由發揮空間最小的書體乃所謂“真書”,即篆、隸、楷體;而“法度”約束最少、書家自由發揮空間最大的書體就是草書了,尤其是狂草,更是讓書家在筆法、字法、章法上均能極盡主觀創造之能事,表現自己極具個性的藝術理想,從而創造出氣格高逸、神采飛揚、技法純熟、藝術感染力極強的作品,是歷代頂層書法家群體中,最被推崇和擅長的書體。

    狂草儘管沒有嚴格的“法度”約束,但歷朝歷代的草書家也對草書的優劣有許多相關論述,即有公認的審美價值觀。

    譬如草聖張芝常說“匆匆忙不暇草書”,意思匆匆忙忙之中是沒有時間寫草書的,言外之意寫草書是慢功夫,而不是常人以為的書寫飛快、一蹴而就的狂魔亂舞式的潦草。現代的草書大家林散之先生也極力告誡後輩書法家們行筆要慢,這與齊白石繪畫用筆之慢俱為異曲同工之奧妙。

    當然,關於草書的審美看點涉及氣格、動勢、韻律、筆墨技法等許多方面,作為我們草書愛好者,如果無暇精研其中蘊含的美學玄奧,也可以用“書當畫看,畫當書看”的簡單方法來品鑑或欣賞狂草,也就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吧!

  • 6 # 孫伯倫草書

    大草不是書法家的專屬,但是書法家沒有書法楷、行、隸、篆的堅實功底是寫不好大草的,即使書法家有了楷、行、隸、篆的基礎,性格中沒有性情中的性靈,也是難以攀登大草的神聖藝術殿堂,若是書法家有了楷、行、隸、篆的基礎和自身性格中的性情和性靈,深入古帖堅持長期臨習古聖賢的草書,由小草過渡到大草的臨習,並取法多家古代草聖經典法帖,把這些草書大家的筆法和人文精神轉換到自己筆下,融會貫通,化他神為己神,加之不斷關注社會發展和大千世界自然變化,多讀國學、文學、史學、書學、哲學以及儒、釋、道、易經等文化知識,才能把大草的筆墨語言系統和大自然及社會的人文精神融為大草書體,表現出具有時代精神的大草、狂草美學範疇。

    對於大草的書寫,在現實生活中和網路上並非鮮為人見,猶其是網路影片,特別是眾星捧月的大草人物,其執筆用筆的書寫呈現,也都暴露出程度不同甚或是較為強烈的缺陷,書者焉知,觀者懂者幾乎?真可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明白了豈能云乎?

  • 7 # 學英語的Ruirui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獨特的狂草藝術

    孫過庭《書譜》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這裡的“真”指楷書,“草”指草書。草書包括章草、狂草與今草,狂草的創始者張旭大約出生於公元658年,出生於公元648年的孫過庭比張旭早了10年,孫過庭死於公元703年,活了53歲。張旭死於公元748年,活了90歲。狂草理念的成熟與完善是到了懷素才出現的,而懷素比孫過庭晚了整整七十多年。所以,孫過庭《書譜》中所說的“草書”不可能是指狂草,只能是指漢代張芝以來的今草。

    有人認為,狂草只是一種書法風格的認同,並非是一種完全獨立的書體。怎樣才能認同一種風格的草書作品就是狂草呢?是極端簡約嗎?或者是極端率意嗎?在狂草審美的評判上,風格是一個極其狹隘的概念,既不能將狂草的固有特徵表述出來,也不能將狂草書法藝術劃時代的變革意義說透。

    一幅今草作品與一幅狂草作品擱在一起,它們的區別就象一條蛇和一條魚那樣特徵迥異,即使不識字的人都可以辨別出來。如果非要說明狂草僅僅是一種風格的劃分不可,那麼請問,自古以來,那麼多的狂草家,千姿百態的狂草作品,難道風格都是屬於一種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狂草隸屬於草書的一個分支,毫無疑問,它與今草擁有同樣的一些藝術特徵,如簡約、率意等等,但是可以肯定地說,狂草作品絕對不能用同一種風格來詮釋和定位。只能從這樣一個途徑來理解,那就是——狂草擁有不同於別的草書作品的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正如一首古代律詩和一首現代自由詩的區別一樣,雖然都屬詩歌概念的範疇,審美情趣卻大有區別,不能將它們相提並論。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Meilin藝術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藝術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內心投射。

    這是否意味著藝術無法解讀呢?

    當然不是。以草書為例,內行可以從章法、佈局、用墨來進行分析。外行只要把它當成一幅抽象畫來欣賞就可以了,感受線條的節奏和韻律。

    另外,每個人對於審美是有自己的直覺的。你覺得美它就美,你覺得不美就不美。就像我們看到一個帥哥或美女,第一眼就能辨別。哪裡需要去分析這個人為什麼長這樣?

    所以對於大眾而言,在欣賞張旭的狂草和畢加索的畫時,不需要具體知道他寫的、畫的是什麼內容。只要能捕捉到形式美感就可以了。

  • 9 # 博愛書屋

    不只是書法家的藝術,但如若沒有一定的書法藝術修為和鑑賞力,別說大草創作和鑑賞。欣賞都談不上,因為根本無法辨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ollabora開發者團隊對Linux Kernel 5.4都有什麼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