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v愛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能夠促進幼兒獨立性、自信心的增強,併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長更應該非常注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弱?

    溺愛,老人與家長習慣包辦代替,親歷親為。

    孩子是家中“小寶貝”,在家中大人圍著他轉,哄他開心,認為只要孩子不鬧人、健康就好。大人認為這是應該的,卻不知處處代替,孩子會漸漸習慣這種照顧,養成依賴心理,什麼都不會做,也不願意做。最後上學校了,什麼也不會做,生活自理能力極差,和別的小朋友比就會有很大差別,嚴重的會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早發現,早避免,早點為孩子考慮,鍛鍊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

    不要總是認為孩子小,時間來得及。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拒絕孩子的要求都是統一的答案,你還小、不安全、不能做。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自然而然地就學會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現在孩子小,等到年齡大了,自然而然就會了。因此這樣教養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動手的事,幾乎全由大人包辦,養成了嚴重的依賴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發展,與其它小朋友都有明顯的差距。

    怕麻煩,嫌孩子動作慢,做不好。

    小孩子自己吃飯總是慢的,孩子自己吃飯常常桌子上、衣服上、地上都是,家長嫌髒,認為還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結果手沒洗乾淨,還弄溼了衣服、地板,家長就會後悔沒幫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結果衣服穿反了,還要重穿,耽誤了上班時間……所以許多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做,不如自己做,節省時間,減少避免麻煩。其實,家長這種拒絕孩子動手做,包辦代替的做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和人的一種溝通的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孩子的問題和想法會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慢慢的表達,如果因為大人的原因不給其成長的時間和空間,短時間看是節省了時間和不必要的麻煩,長期實則不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和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陪他成長、給他鍛鍊的機會,畢竟在他的世界裡 ,他才是主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人群與猴群之間有什麼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