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點歷史

    說到“楚地”我們首先會聯想到的就是楚國,據學者考證,在商周時期,楚卻有兩層意思,一時周朝的封地。二是和周朝並立,佔據楚地各個不落被稱為“楚蠻”。

    周昭王是周朝的第四位國君,昭王在位期間曾發動過數次大規模的南征,對於周朝疆土的拓展有深遠的影響,在《左傳》《楚辭》《呂氏春秋》中都記載過周昭王南征的事件。

    一般認為,昭王南征主要就是伐楚,而這個楚就是“楚蠻”。因為當時楚國爵位不過是楚子,封地僅五十里,荒僻貧弱,並不會勞昭王親征。

    周昭王為何伐楚,主要有兩點原因

    1、其父周康王姬釗在位期間,四處用兵,周圍小邦紛紛臣服,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素有“成康之治”的美譽,周昭王繼位後,繼承“成康之治”開疆拓土,擴大周朝的疆域。

    2、“楚蠻”地域廣闊,人口眾多,關鍵是佔據銅礦主產地銅綠山,在鐵器出現以前,銅是非常重要的資源,無論軍事,經濟各個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楚蠻”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分散的部族,形式對於周朝比較有利。

    但是“楚蠻”之強大遠超預期,昭王雖然在伐楚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還是在第三次伐楚中喪命。《古本竹書紀年》曾有記載:“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 2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常說富不過三代,其實強也很難強過三代。正好到了第四代,周朝權威第一次被地方諸侯國挑戰,其中鬧得最厲害的要算當時的南蠻之國——楚國。

    楚國的祖先鬻【yù】熊在過去一直追隨周文王有功,而被分封在自己的地盤上。後來,在周公攝政時期,出於維護大局的考慮,再次對鬻熊的後代——熊繹進行了封賞。

    但在周朝建立的政治體系中,楚國地位很低,只相當於一個子男之國(諸侯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連參加諸侯的正式會議的資格都沒有,只能與其他蠻夷一起看守祭祀用的火堆,幹些抱抱茅草、添添柴火之類的粗活。

    抱怨歸抱怨,識時務者為俊傑。在周朝初期的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時代,楚國很聽話。該朝見的時候絕不會落在後面,該進貢的時候也決不拖後腿,諸侯聚會的時候,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幹分內的活,表現得還不錯,周王室也還感到滿意,因此與周王室的關係也還比較融洽。比如,周成王在岐山南面的一次大規模狩獵活動時,楚君熊繹也前來參加了。

    經過周武、成、康三朝50多年的努力發展,楚國發展得很迅速,到周昭王時期,已經成為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國家。而周王室由於先後平定叛亂、征戰鬼方、抗擊犬戎等,戰事不斷,耗費巨大,反倒出現了衰落的跡象。這時候,楚國也開始趁機想奪取王位,於是經常和周昭王發生爭執,終於兩國爆發戰爭。

    第一次討伐,周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1年),經過精心準備後,周王朝討伐楚國,取得大捷,繳獲了大批戰利品,不過並沒有徹底征服楚國。

    第二次討伐,三年後,周王朝再次討伐,但第二次伐楚沒有第一次順利,周王朝遭到重大損失,特別是在北還途中,中了楚華人的計謀,周昭王也死了(因為嫌丟人對外宣稱是暴病而死,其實是掉進漢水淹死的)。

    周昭王死後,他的兒子姬滿即位,也就是周穆王。新天子登基後,公卿大臣們都在琢磨著同樣一件事情:周穆王什麼時候為他的父王周昭王報仇,攻打楚國。“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個仇應該是非報不可的。

    可是!居然!周穆王無動於衷,被世人嘲笑為“殺父之仇也共戴天”。其實周穆王並非不想為父王報仇,而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此時,周王朝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在第二次討伐楚國的那場戰爭中,周王朝的主力部隊多半都葬身江底,而且因為周昭王的多次對外征戰,國家財力大減,國庫空虛。

    要錢沒錢,要兵沒兵,拿什麼去跟楚國打!

    “殺父之仇也共戴天”,是財政緊張的無奈忍讓,是周王朝由盛而衰“最辛酸的事”。同時也說明,周王朝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婚姻實在走不下去了,可是又想到孩子可憐,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