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沫白讀史

    我是沫白,我來回答。

    俄國十月革命後,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他們退出一戰,收養生息,為蘇俄的崛起默默的積攢力量。

    這時,列寧結合蘇俄國情,推出新經濟政策,緩解了蘇俄的社會矛盾,並促進了蘇俄經濟的恢復發展,為蘇俄跨入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過度。

    蘇聯的工業發展主要是在斯大林時期。1924年,斯大林上臺後,制定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目的的五年計劃。舉國之力,大力發展重工業,並用高度集權的統治手段保證前者的順利實施。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模式,是以犧牲農民階級作為代價的。農民生產的糧食會以極低的價格被政府收走。

    而他們只能購買比原價值高好幾倍的加工品,並且農民不能自行加工。蘇聯正是用這種低價購入高價售出的方式,為蘇聯的工業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同時為了防止農民數量的減少,政府收繳了農民們的身份證,他們只能一輩子留在土地上,等待著一次又一次的剝削。

    蘇聯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發展工業,同樣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建成了1500多個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大型工業企業,並且在蘇聯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拖拉機、飛機制造、汽車、重型機械、機床製造、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新興的工業部門。

    一五計劃的完成,使蘇聯直接從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工業國。蘇聯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體系。也為蘇聯人民發展本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信心。

    1937年,蘇聯二五計劃宣佈超額完成。蘇聯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蘇聯用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百年的積累。同時,蘇聯工業的強大,為接下來的二戰提供了準備。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斯大林模式才使得蘇聯沒有被滅國,還成為了二戰後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

    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使得蘇聯的經濟喪失了活力,到了二戰後蘇聯經濟開始停滯不前,政治制度僵化。斯大林以後的各領導人試途消減弊端,不過,都沒有成功,最後導致蘇聯解體。

    注:蘇聯的叫法(不同時期叫法不同):1574年-1917年蘇聯叫沙皇俄國。

    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也可稱為沙皇俄國)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宣告俄羅斯帝國的終結。

    1917年-1922年為蘇俄

    1922年12月30日—1990年12月25日為蘇聯

  • 2 # 帕里斯國際

    謝邀, 前蘇聯只所以能夠在二戰之前崛起主要得益於三個人,第一位就是創立沙俄帝國的彼得大帝,鑑於早年他頻繁出入歐洲學習和組織團體向歐洲的發達國家學習。使得沙俄徹底的從一個農業大國邁向半工業大國,為今後的蘇聯打下了工業基礎。 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偉大的領袖就是列寧,由於20世紀初期,沙俄統治已經使得廣大勞動階層食不果腹,加之歐洲的老牌帝國一直比較排擠沙俄,認為沙俄本質上不屬於盎格魯撒克遜種族,白人天生自帶的種族歧視的毛病,使得前蘇聯一直無法融入歐洲主流文化,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的通知,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得到了廣大勞動階層的大力支援和響應,加之列寧為了穩定蘇聯的政權,放棄了一些既得利益以及部分領土來獲得國家社會的支援,從而一心謀求發展,大力發展工業。為廣大勞動階層創造利益,同時也為蘇聯的進一步發展獲得巨大的空間和時間。 第三位需要不得不提的偉大人物就是斯大林,鑑於列寧同志對於社會主義體質的建設和規劃,斯大林在這個基礎上更加細分了目標。根據國情,定製五年計劃,在前輩的基礎上穩步發展。所以蘇聯在二戰之前能夠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理所當然

  • 3 # 愛獨史書

    第一個五年計劃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標是發展農業集體化。斯大林認識到工業的進步必須由農業基礎的發展上加以支援。故此,斯大林將全國的農業發展納入計劃之中,透過小農莊的合併成大型集體農莊以推動現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機械化生產及採用化肥;以及達至規模經濟,共同享有土地、農產品及生產裝置。集體農場的生產目標由國家根據全國或地區需要加以規定。由1929年開始,集體農場的數目有57000個,至翌年則增加至8萬多個,此後自1931年開始,國營集體農莊數一直維持至20萬個以上。但農業集體化卻深受農民,特別是富農的反對,農民不願將土地及農產品交予政府,以及不願在政府的控制計劃下進行生產。於是大批農民宰屠家畜、燒燬農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農產產量的急劇下降。

    第二個五年計劃在1933年至1937年推行,其主要目標則由農業轉為發展重工業,斯大林為煤、鐵、鋼等工業生產定下高額生產目標,及下令興建發電站、礦井及油田,又改進運輸設施。結果在短短數年間工業產量有大幅度提升,以鋼產量為例,1938年的鋼產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增加近三倍、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僅次於美國,比英國和法國的產量總和高;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而烏拉爾及西伯利亞地帶則建設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推動城市化的發展。

    1938年開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則集中發展軍事工業。斯大林透過發展一些和軍工業近似的民用工業,以為即將到來的戰爭作準備。1940年,蘇聯的武器生產額僅次於德國,達五十億美元,已等同於英美兩國武器生產額的總和,1941年更為列強之首。五年計劃成功令蘇聯迅速進行工業化,在1940年,鋼、煤、石油、電力產量都達至新高(之後才因德軍入侵而有所回落),蘇聯經已成為繼美國和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強工業國;而在東部興建新的工業城市則有助西伯利亞及烏拉爾山地區的開發。然而,蘇聯卻因為集中發展對國防有利及國家有需求的重工業,而忽視生產日常消費品的輕工業之發展,人民沒有享受到工業化帶來的成果。蘇聯當局在三十年代末以嚴刑峻法對付工人,不能達到生產要求的工人會被處分,上班遲到或無故曠工會受到刑事處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開機進入設定介面,固態硬碟沒反應,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