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2、王圭王珪(570-639年),字叔玠,扶風郿(今陝西眉縣)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入召秘書內省,授為太常治禮郎。受叔父王頍牽連,逃遁終南山。唐朝建立後,歷任世子府諮議參軍、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隱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後因楊文幹事件被流放嶲州。3、尉遲恭德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平魯區)人,民間傳說他本姓胡。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敬德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4、秦瓊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諡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5、安祿山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族巫婆。相傳,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禱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鬥之神),遂於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應生子,故名扎犖山。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2、王圭王珪(570-639年),字叔玠,扶風郿(今陝西眉縣)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入召秘書內省,授為太常治禮郎。受叔父王頍牽連,逃遁終南山。唐朝建立後,歷任世子府諮議參軍、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隱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後因楊文幹事件被流放嶲州。3、尉遲恭德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平魯區)人,民間傳說他本姓胡。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敬德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4、秦瓊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諡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5、安祿山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族巫婆。相傳,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禱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鬥之神),遂於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應生子,故名扎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