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運珠寶
-
2 # 情感答疑解惑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看清其本質,如果是夫妻間小打小鬧,倒也無所謂,兩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但一旦升級為雙方互罵對方父母,那就為觸犯了原則性問題而埋下了伏筆,應乾脆離婚。
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雙方互罵對方父母,如女方罵公婆,多數因為婆婆太強勢,婆婆不能顧大局.識大體所以導致婆媳關係日益惡化。而男方一旦罵女方父母,那隻能說明其岳父母是一對毫無人性的人了,為什麼這樣說,本人去年曾到農村去做過調查,資料顯示95%的女婿沒有罵過岳父母,80%的女方與婆婆存在矛盾隱患,這就充分證明,女方父母只有壞到極致,他們的女婿才會罵他們。
在這裡我想提醒全天下的夫妻,你們吵架吧吵架,千萬不要牽連到雙方父母,因為你們父母把你們養大成人都經歷了千辛萬苦,到頭來因為你們小小的矛盾而損壞了你們父母的人格,這是極為卑鄙無恥的行為。
居家過日子哪有不發生矛盾的,作為我們男方應把肚量放寬,不要因為一點就婆婆媽媽的,跟自己的妻子互不相讓,針尖對麥芒,如此小氣的男人,家庭永遠是紛爭不斷,到頭來雞飛蛋打一場空。
-
3 # 清晨78660565
我認為打碟子說碟子,打杯子說杯子!雙方父母是拿來孝敬的,不是拿來罵的,一對的胡攪蠻纏,應該好好的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妥妥的沒成人樣呢!指定帶不好下一代!還不至於鬧到離婚地步!成長不足呀!
-
4 # 城頭山看天下
不能離婚。
一,兩人經常吵架,說明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如果不習慣,早就離婚了。
二,一個巴掌拍不響,兩人的素質都差不多,一方不能包容,一方不能原諒。
三,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上傳下學樣,老人的品性也好不到那裡,相互挑事指責,眼裡容不下別人。
四,壞情緒有傳染性,不能去禍害別人,兩人過一輩子算了。
-
5 # 好郝問情
夫妻之間經常吵架,互罵對方父母,該離婚嗎?本來都說“勸和不勸離”,可就你們雙方的素質真的不適合在一起!
夫妻之間生活在一起,偶爾有矛盾吵架也是正常的,可為什麼要罵對方父母呢?對方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卻和你組建了家庭成了伴侶,你撿了這麼大的便宜還要罵他們,這是何道理?
你們不但不適合在一起,而且以你們兩人的素質根本就不適合結婚。有人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像你們這麼不幸的家庭還在一起幹什麼?人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許你們離了婚,再找個好人性情會變好些!
-
6 # 夢迴年級中學畢業照
通常女的罵男的不超過3句 超過3句男的寧願動嘴不動手 如果女的打男的 男的可以罵女的爸媽 倒不至於打
-
7 # 公平公正
超過低線亦非人,
誰無父母怎做人?
天殺夫妻多張嘴,
分手只為父母恩。
-
8 # 老蔣閒言
一般兩口子互相指責,能夠牽扯到雙方父母的,都是屬於家庭的經濟問題,導致經濟緊張或者是不公平,掰撇不開,不是你給父母多了,就是他給父母少了而產生的矛盾。形成了習慣性的,哪怕因為一點小事,就翻舊帳,都戰火不斷。
要不然就是夫妻之間沒有包容,沒有理解。家庭無論遇上大事小事,都拿不出統一的意見,各持已見,互不相讓,靜不下來好好的商量,總是以吵鬧方式最後弄得不了了之。導致家公家婆對媳婦或者是丈人丈母孃對女婿不滿。要不然就是在結婚以前不是丈人丈母孃或者就是家公家婆反對,對方記恨在心,永遠不能忘懷。所以一旦發生衝突,雙方對罵連對方的父母跟著遭殃。
婚姻不是兒戲,而是責任。天下的夫妻就沒有不發生口角的,矛盾太大了,也沒有不散的宴席。這就需要分清楚是不可調和的原則上的矛盾,還是由日常生活產生的摩擦,得不到解決,由小積多,滿肚子的怨氣。吵來吵去,把僅剩的那點感情都吵沒了,何苦對不住自己呢?
老漢我說話直,不怕得罪人。要真是原則上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硬要捆綁在一起,還不如學會放下,才是給自己重生和希望,才對得住自己。要不是原則上的矛盾,夫妻雙方是不是能有一個冷靜期,緩衝一下,各自反省自己,再三斟酌考慮。是繼續走下去,就拿出重新培植感情的章程來。認為不適合的話,那就快刀斬亂麻,把所有的痛苦和不愉快,切得它乾乾淨淨,還回自由身,做回自已。
-
9 # 尖椒部落
原文:http://www.jianjiaobuluo.com/content/13560
摘要:小學時我就曾幻想,有一天我媽會走過來跟我說:“我和你爸要離婚了,你選誰?”伴隨著這個幻想的不是傷感,而是“理應如此”的平靜接受。背後隱隱有一個判斷:我媽值得更好的生活。
在某群談到原生家庭,我說了一句“小時候一直希望爸媽早點離婚”,沒曾想收到無數共鳴。
原來受父母關係之苦的大有人在。
而父母那一邊常想的是,不管夫妻再怎麼吵,為孩子也要忍住不離。
原因,一方面當然是中國式家庭裡很少有父母會關注孩子需要什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關係大於個體”的潛意識——中國式家庭,是隻有關係,少有個人的。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這些中國傳統倫理都是以關係來定位個體的角色、價值、分工,而不談個體的喜好、性格、選擇。個體似乎是關係的附庸,為關係服務,當然,也以此獲得關係的福利。
而“春江水暖鴨先知”,個體感受,往往就是關係中那隻敏銳的鴨子。
當我媽為了我而在婚姻裡忍氣吞聲時,我是什麼感受?
當我媽因為她的爸爸、我的外公反對,而離開愛人與我爸相親時,她是什麼感受?
當我爸覺得他在婚姻裡得不到想要的理解和支援,又是什麼感受?
每個看起來普通的家庭關係,似乎都可以拆分成無數個這樣的疑問句。它們圍繞個體需求,每一個都試圖擦亮個體感受的光芒,而不以關係為基本。
只是這樣的問題,在60、70年代的一輩人那裡,很少有人會問。一方面,是物質基礎限制,許多集體福利只向家庭開放,如集體分房;另一方面,是觀念上的從一而終,關係大於個體。
但80、90後的“鴨子”們,比60、70後們要更敏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我的同齡人,小時候都經歷過希望父母離婚的內心戲。
小學時我就曾幻想,有一天我媽會走過來跟我說:“我和你爸要離婚了,你選誰?”
伴隨著這個幻想的不是傷感,而是“理應如此”的平靜接受。背後隱隱有一個判斷:我媽值得更好的生活。
但這一幕始終未曾發生,我只看到爸媽之間多年來的關係真空,如白茫茫一片的雪地,覆蓋著終年不化的冰雪,而雪下面,是各自隱藏起來的他們的自我,彼此間沒有交流。
直到退休後,覆蓋在我媽領地上的積雪漸漸融化,她常常往外跑,旅行、運動、和從前的老友逛公園打牌。留在家裡的時間比之前更少。到她有機會搬到新房,不再和我爸住一起,新的生活才真正開始了:不需要趕時間回去做飯,不需要被我爸霸佔著大大的客廳,自己龜縮在房間裡,不需要因生活習慣不同而被評價。
可以說,這個階段我媽才不再作為妻子和母親,而是作為她自己重新去生活。有自己的空間,時間,興趣愛好,這一切都是一個人最開始的樣子——依照自己的需求,來建立自己的關係和生活,而不是依照關係的需求,來扭曲自己的軌道。
如今90後的親密關係被傳媒簡化為“一言不合就離婚”,“七年之癢變成三年之癢”,似乎90後是“沒有感情的關係殺手”,而這一切背後,是從家庭集體主義過度到個人主義時代的必然。
衡量個體價值和定位的最重要標準不再是關係,個體的興趣、價值觀、生活質量等都被看成重要價值,兩性都在適應個體與關係之間的張力,溝通能力成為情感關係中重要的元素被關注。這就是我們在經歷的時代,其轉變早在小時候我們盼著父母離婚就開始了。
關係在父母那裡是一個大大的框,在我們這裡成為一個生活的工具。
是我們定義它,而不是它來定義我。
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想,如果我媽早在十幾年前就離婚,也許會提前過上這種自在生活吧?
這樣的假設有點荒謬,我並不知道當年如果離婚,她需要承擔周遭怎樣的壓力,而且她顯然並不認同我“個體大於關係”的基本出發點,至今仍然認為,女性應該結婚、生孩子,以家庭為核心。
我能做的,大概是首先把父母們都看成一隻獨立的鴨子,有他們個體的需求和感受,而不只是作為我們的父母生活。這樣才能在關係中,讓他們的腳丫子感受到春水,感受到他們的感受是值得被看見的。
-
10 # 今世緣婚姻諮詢王老師
夫妻經常吵架,互罵對方父母該離婚嗎?
我是北京今世緣婚姻情感專家王俊傑老師,對於這個問題我有部分看法,請參考。
夫妻吵架只能針對於兩個人範圍內,如果要是上升到父母這個級別了。這就要思考一下這個人還能不能繼續過了。
吵架是針對於自己,但是要涉及到父母,那就是人品問題,為什麼要罵對方父母?就算父母做的再不好,那也是長輩,你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你可以說是自己一時衝動去罵對方的父母,但如果你是故意的,那就說明你的人品有問題。對方的父母生她養她,你還接受了對方,你間接的是懷疑了自己啊。
回覆列表
夫妻爭吵也是一種溝通,只不過這種溝通的雙方情緒比較激動,聲音分貝也會高,語言一般具有攻擊性。
爭吵一旦上升到互罵,那麼性質就變成了語言暴力。而中國有一句國罵叫:X你媽!這種罵從字面上看肯定是罵對方母親。但是,我們不要機械地看待這句話。因為罵人的詞彙和語句本來就不多,"X你媽"這句國罵本質上不是罵對方母親,應當理解為一種洩憤的罵語,並沒有實際意義。
如果,你所說的互罵雙方父母是單指這句話的話,而且沒當對方父母面罵的話,那隻能說你倆的個人修養不夠。如果對方父母在場也這樣出言不遜,那就不僅沒有修養,還沒有教養。如果除了這句話還有其它漫罵對方父母的語言,那告訴你~~不離!不要問我為什麼,因為你倆真的很般配。
其實,除了般配,不建議你們離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現在不離婚你其碼還能有個家庭。如果離了,你們誰再找物件都困難,而且即便找了,再次離婚的可能性也大。除非你們能夠改正自己的行為。
話又說回來,如果能夠改正為什麼還要離婚不現在改正呢?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會兒吵的不可開交,一會兒又好的情濃蜜語這種夫妻。他們就像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樣。吵一輩子、打一輩子也好一輩子。這或許也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一種生活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