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窮人愛詩詞

    文學是人類靈魂淨化的階梯,文學之美在於優美的文字,飽滿的情感。更在於那種感同身受,從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撲面而來。

  • 2 # 方秉潮

    文學來之於人民的創造。是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行為.語言.思想.道德等等的抽象行為,再由文人用文筆以形象化地用各種文學載體形式,經過提煉塑造創作成誇張幽默等等的各種文章小說詩歌畫作的精神食糧,還原給人民飲用吸收提高之。這就是文學的基本本質特點。

  • 3 # 包絮

    文學就是用精煉的筆法,從活靈活現的生話中提取的精華體材,寫人、寫境、寫事、寫情。

    先選好素材,然後構思、佈局、鋪開。作者用創造的手法,將故事情節濃縮加工,將一篇好的作品呈現於讀者面前。

    寫書立傳,流傳百世。

  • 4 # 高粱179816305

    文學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載體,透過藝術的手法來反映客觀世界和人們對人生的思考。

    一句話,就是透過形象的文字來教化人們追求真、善、美,抨擊和揭露假、惡、醜,引導讀者的靈魂通向高尚的聖潔之地,有益於社會和人類的精神活動健康地向前發展!

  • 5 # 一往文學

    文學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很喜歡《莊子·人間世》裡的這個故事:莊子和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路旁有一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莊子忍不住問身旁一位伐木的人,那麼大一棵樹怎麼一直沒人砍伐?伐木者回答說,這是一種不成材的樹,不能用來做船,也做不了傢俱等其他東西,砍下來也沒啥用處,所以就一直長在路邊上,沒人砍它。聽了伐木者這番話,莊子感慨地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才沒有被人砍伐,所以能長到這麼大。這不是無用東西的有用之處嗎?真是可惜呀,人們都只知道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啊!

    文學,可能在很多人眼裡是無用之才,但其實它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不求有用,卻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

  • 6 # 說道231960427

    一個作品,分享作者人生,經歷往事,體驗生活,經念總結,實踐告訓,濃縮在一起。讓人在這個作品中,有所啟發,覺悟,清晰知道,不一樣體驗,經歷,實踐,把握知識,成為知識力量,書本力量,思維力量,人生知識,人格魅力,獨立思考能力,完善人格,明判是非,做個有知識,有道德,德才有為良才。透過作品,書本,快速增加知識,引領時代發展,讓人有創新力,創造性,開創事業。在書本學到知識,也可以學到技術,技能,研究。讓人瞭解過去,明白今天,讓人充滿激情,有哲理,生活於社會,豐富人生觀念,理念,自由飛翔,讓人有夢想,有理想與奮鬥目標,做個對社會有用人,貢獻社會,回報社會,努力用雙手創造財富,幫助別人,做個有良知,善良的人!

  • 7 # 大悔憶智周

    關於文學,我自己杜撰過幾則”名言”。

    1.所謂文學,就是對一切的理解與同情。

    這個牽涉文學的深度,以文學為政論和哲學的作家可能會敏感和不適。

    2.文學就是人們想要的生活。

    不會吧?悲劇也想要?

    彆著急,還有下一句。

    3.在文學裡,即使悲劇,也是是非分明,有真相和秩序,至少還有作者的同情,現實生活則沒有是非曲直沒有真相一團混亂甚至真假黑白顛倒一片黑暗沒人同情。

    4.文學是經過作家人格折射的生活。

    5.最偉大的小說沒有情節。

    因為生活,尤其是當代生活,沒有情節。情節只是願望。

    另外,我最欣賞的關於文學的語錄如次:

    1.高爾基:在敵對雙方的陣營裡,都有英雄和無賴。

    2.餘華:對善和惡一視同仁。

    3.當代西方文學理論:小說不應該講故事。(有失真實和尊嚴)

  • 8 # 懿清歡

    看到題主所示疑問,思索良久。如果用一句話來表達我的觀點那便是:文學沒有本質特點。也就是說,被無數熱愛文學的人孜孜以求的文學性是不存在的。看了眾多朋友的回答,很感性,很有力,很美,當然也很受益。我想從詩學的角度去解釋我給出的回答,讀來或許枯燥,也希望對悉心讀過的有緣人有所助益。

    “本質”是一件事物之所以是它自身的根基,是永恆的,超脫的,跨越時間流的,即使時過境遷,即使人去物易,它也依舊是當初的自己。這種對於統一的確切之物的追求便是典型“本質主義”心態。在知識論上,本質主義設定了以現象-本質為核心的一系列二元對立,熱衷於大寫的“絕對主體”。文學史上出現過多次對於文學的本質的定義,一下列舉兩類,大多數人對於文學的起初認知都是源於其中之一。

    “審美”本質:

    1980年以來文學的審美性逐漸確立,在欣賞論中的表現則是審美“無功利”與審美心理距離。布洛的審美距離說最為典型,朱光潛先生也對此極為推崇。“距離”本指空間中某點到另一點之間的間隔或者指時間程序中某兩個不同時刻的時間間隔。在空間上,觀看某物太近只會聚焦一點而無視其餘,看不到全貌;距離太遠輪廓會模糊。時間上,一件事剛剛經歷過並不覺美好,隔了太遠又會遺忘消散,只有在適當的時機想起才會甜美。布洛借空間、時間的距離概念來表述心理事實,最有名的則是濃霧中乘船的例子。 一行人航行在海上突遇大霧,有的人慌了手腳,高聲叫嚷,擔憂著個人的生命安全,這便是距離太近,將自己的切身利益當作眼下的重心。若能放下個人安危,與大霧的可能性保持距離,靜心欣賞這周邊的海霧,便覺朦朧的世界美不勝收。因而在藝術欣賞中要與真實世界保持一定距離才可,對於文學的欣賞亦是如此。

    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很難做到完全無功利,保持著所謂的完美距離。因此“審美距離”說是一種理想狀態,它無法解釋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我們很多日常生活都是有著功利目的的,即使是文學創作,或為怡情或為達意。

    常說文學要書寫性靈、生命,文學的本質就是寫盡人生之美,這樣文學才有審美價值。實則對於性靈的追求也是分時期的,有時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時代所需的並不是重情之文,這樣的生命審美也並非永恆的渴求。

    “自主性”本質:

    自主性訴求有兩個否定物件:一是政治權力,二是市場/商業壓力。對於政治的反抗矛頭直指文革時期的“工具論”文藝觀,文學不是政治的傳聲筒。知識分子提倡“自主性”,高叫著反對“意識形態”,其實這樣的堅持與介入也是另一種意識形態,它轉化為“科學”,彷彿自主性是文學客觀存在的永恆本質。對於市場的反抗要求作家不受市場導向去迎合讀者或出版商,作品要有自己真正的東西在,不可為著金錢誘惑喪失文學的真性情。

    不去尋找文學中的“本質”,而是強調界定文學的具體社會文化語境,將文學視為一種話語建構。是歷史上的什麼力量決定了何種文字被稱為“文學”。“文學”的概念是雜草論而非本體論。喬納森·卡勒認為人們總想知道文學性是什麼,現在關心的不該是這個問題,乾脆就說文學是一個特定的社會認為是文學的任何作品。關注點不再是“什麼是文學”而是“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什麼樣的作品被認為是文學?”

    這並不是說文學就沒有穩定性,一方面我們相信文學與其他社會文化現象一樣是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不存在亙古不變的文學本質,同時也不否認在一定社會中,文學活動呈現一定的穩定特質。

  • 9 # 張慢讀書

    有人認為文學的本質是虛構。

    那些經典的名著情節都是虛構的,整部作品就是一個想象的世界。文學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生活的一種總結和提煉。文學不可以完完全全等同於現實的世界,特別是現實主義的文學理論,更講究在典型環境當中塑造典型人物,而這些都是需要虛構的。

    文學透過一個虛構的故事來反映現實生活,比如說《西遊記》的主題之一,就是透過九九八十一難來說明任何事情都不會輕易成功,人必須要經過很多磨難,然後才會修成正果。而玄奘這個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但是玄奘收了四個徒弟一起到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除魔則是一種虛構,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總結。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文學的本質是情感。

    文學都是以情動人的。我們來判斷一篇文學作品是不是寫的很好,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它有沒有用情感來打動了讀者。

    而情感之外的其他的一切手法,都是為了更好地來表達情感服務的。所以有人認為情感才是文學的本質。沒有情感的作品,不成其為文學作品。

    比如我們在讀郭沫若的詩歌時,雖然他有一些地方手法比較粗糙,但是他那裡面磅礴的情感和氣勢卻是最打動人的東西。比如他寫到:“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 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 我如電氣一樣地飛跑!”我們能夠感覺到詩歌當中那種強烈的情感感染力,才能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才能讓我們對五四時代破壞一切、打破一切傳統的精神有更好的理解,這才是一部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東西。

    有的人認為文學的本質是藝術,是審美。

    作為藝術的一種,文學必須是審美的。

    比如《紅樓夢》,它之所以成為一部不朽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審美價值,裡面的建築美,語言美和情節展開不緊不慢的節奏美,都讓《紅樓夢》獨樹一幟。

    再比如,在新文學發展初期,新月詩社也提出了三美原則:建築美,語言美,色彩美。新月詩社注重的便是詩歌藝術形式上的美。

    總而言之,對於文學的本質,各家有各家的說法,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論。每一種說法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可以借鑑的地方。

    文學的本質,也許不僅僅是虛構,不僅僅是情感,也不僅僅是審美,它的本質的內涵也許比這三個方面更加寬泛。就是說它包含著三個方面,但是不僅僅有這三個方面。對文學本質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家爭鳴百家,百花齊放,這才是文學的活力所在。

  • 10 # 秦嗣德

    文學的本質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在形式上,我們可以將文學視為某種意義上的“語言力量”。它能夠對日常語言施以強化、扭轉、解構、變形乃至重塑,從而使其所指生出了疏離和陌生。在那一時刻,物件進入了無蔽的澄明狀態,如同從窗外灑入一地Sunny,使掉在地板上的水晶球閃閃發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草書百韻歌》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