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北五角楓

    首先感謝邀請。三國演義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年代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未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全書分為黃巾之亂丶董卓之亂丶群雄逐鹿丶三國鼎立丶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 2 # 文城觀點

    對於讀者提出的這個問題,筆者的理解是,《三國演義》有淺和深兩條“暗線”,第一條比較容易看出來,作者暗示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時”“地利”“人和”重要觀念,借之用於表述魏、吳、蜀三國的基本態勢,述說了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的基本狀況。

    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在魏蜀吳三個集團的領導人中,劉備的人緣最好,他以大漢皇叔的名分,帶著仁愛的名聲,禮賢下士,籠絡人才,吸引了一大批武將文臣。比如武將方面有“五虎上將”,即桃園三結義時跟著劉備的關羽、張飛兩位義弟,還有忠勇無比、處事穩妥的名將趙雲,萬夫莫敵的飛將軍“錦馬超”,勇毅冠三軍的老將黃忠;再如在文臣方面,劉備兼得了“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本來得一人便能得天下,而劉備將兩人都收入他的陣營中,此外,徐庶雖身在曹營,但心仍是向著劉備陣營的,所以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說法;還有,陶謙“三讓徐州”,想讓劉邦主政徐州;荊州牧劉表病危時也想將荊州託讓給劉備等等,都表明劉邦佔盡了“人和”優勢。

    東吳孫權承接父兄基業,佔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而且有長江天險作屏障,進可攻,退可守,特別是江東乃富饒之地,錢糧充足,孫權確實是佔了“地利”優勢。

    曹操雖在“地利”方面不如孫權,在人緣方面比劉備也略差一些,但是,曹操當時的行動是很符合“天時”的,漢末三國初,天下呈紛爭之勢,群雄並起,處於“合久必分”時期,曹操順應大趨勢,以其一代梟雄的氣勢,堅持“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處事原則,實行開放性的人才政策,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著替天子行令的優勢,曹操缺是是佔了“天時”優勢。後來,紛爭的最終結果是“三國歸晉”,佔“天時”的曹氏集團最終取得了勝利,這算是順“天時”了。

    這是很巧妙的一條“天時地利人和”的暗線,其涵義豐富,耐人尋味!

    而第二條“暗線”,即更深更隱蔽的暗線,就是《三國演義》開頭引的一首詞所隱含的深意,這首詞是《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闋感嘆歷史,感嘆環宇的永恆,感嘆江水川流不息,青山依然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在歷史長河中,只是轉瞬即逝而已。詞的下闋寫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超脫的態度,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如過眼雲煙,興衰存亡,只是笑談的資料而已,相逢把酒暢飲,古今所有事,也只是笑料而已,沒有必要去執著和糾纏。此一詞人表現出一種輕看世俗,淡看功名,超凡脫俗、淡泊灑脫的情懷,詞中有悲壯、慷慨,亦有瀟灑和超脫,吟誦著這一首持,讓人感到蕩氣迴腸,有感嘆已暢快,有悲壯亦有解脫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

    其實,這種借感受歷史興衰而抒發人生感慨,反思中有超脫,深沉中有豪放,感嘆英雄而又倡導超脫暢快,這就是作者所要傳達的意味,也是作者在暗中提示的對人生的感慨,“入世”,免不了蒼涼悲壯,而“出世”,或許能淡泊寧靜,但也未必,或許,更多的是在把酒暢飲中體驗當下的心境,深邃的人生哲理,永遠只有靠自己去體悟。看著滾滾長江之水,反思流逝的歷史,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過程,在嘆息和感慨中能尋找到人生的真諦嗎?這就是更深的“暗線”——追問人生的價值。

  • 3 # 綠野萍蹤01

    這個提問已經擱置很久了,現在回答雖然晚了點,但還是要把作業完成。

    較之《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的線索是非常明顯的,就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曹操、劉備、孫權從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經過赤壁之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把江山一分為三。這也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漢末三分”時代。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東漢獻帝禪位,建立曹魏政權。此後兩年內,劉備、孫權先後建立蜀漢、東吳政權,以這個時間節點為標誌,中國歷史正式結束兩漢時代,跨入“三國”時期。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西晉建立。公元263年和公元280年,蜀漢與東吳相繼滅亡,三國時代結束。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按照這一條歷史線索,在《三國志》、《世說新語》等正史、筆記以及宋元話本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完整的講述了東漢靈帝到三國歸晉的故事。這是這部歷史小說的明線,作者所要表達的創作思想在小說開篇時就講得非常明白了: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羅貫中以三國的故事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也很準確的概括了中國歷史發展演變的基本特徵,就是在分分合合中向前發展。結合開篇《臨江仙》詞,羅貫中講透了歷史潮流滾滾向前,無論分合都不可逆轉。《三國演義》的故事就是圍繞羅貫中的歷史觀來展開的,由東漢的“合”,到三國的“分”,然後司馬氏蕩平八荒,天下又歸結於“合”。

    這條明線通俗易懂,沒有給“索隱派”更多的空間,苦苦尋找文學形象的歷史原型,苦苦尋覓故事背後的故事。曹操就是曹操、劉備就是劉備,在《後漢書》、《三國志》都是有據可查的人物。《三國演義》所講的故事大脈絡也可以與歷史相符合。即便是“三分假七分真”,也是屬於歷史題材小說創作的合理範疇,沒什麼值得更多的探討。即便要探討,也是學問家的事情,探討出個子午卯酉來,大多數普通讀者還不買賬。比如,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劉備是老大,關羽是二哥,張飛是三弟。歷史學家說錯了,《三國志》中關羽比劉備大,也沒有桃園三結義這回事,即便是有,關羽才是大哥。有人信,但打心眼裡不願意接受。更有人不信,就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以,寧可不讀《三國志》,不可不看《三國演義》。老輩人講古,講到《三國演義》時,直接簡化成《三國》,其奈他何。

    但是,說《三國演義》沒有暗線也不對,這部書還是有暗線的。首先,羅貫中為什麼把這部書叫《三國演義》而不叫《三國》呢?謀導演不解,拍個電視劇就敢這麼幹,直接叫《三國》了,其奈他何。

    羅貫中是要透過三國的故事,申明大義。什麼大義?尊劉抑曹,宣揚正統思想。原來,羅貫中要以三國來演這個”義”。

    尊劉不僅僅是尊崇劉備,而是連帶兩漢一併尊崇了。羅貫中認為,炎劉衰微,運數將終,劉備應時而起,肩負著維護漢家正統的歷史使命,在極度艱辛的環境中,一步步扛起漢家大旗,與曹魏、孫吳抗衡,時刻準備光復漢室。所以,劉備一出場就是帝王之相,家門口的大桑樹猶如黃羅傘蓋一樣蔭庇劉家。而且,忙不迭的交代,劉備乃漢景帝閣下玄孫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正宗的漢室帝胄。劉備這種身份,當然就是漢室江山的正統傳人。

    曹操出場就悲慼了。羅貫中說,曹操本姓夏侯,因其父曹嵩(應當先稱呼為夏侯嵩)給中常侍當了養子,才改為曹姓的。一個是皇家血統,一個是太監的養子,這種出場時的鮮明對比,羅貫中暗伏的線索勾勒了書中人物的臉譜,曹操就是奸雄,劉備則是梟雄。後來,戲劇舞臺上的曹操就是白臉奸臣。

    歷史真實是這樣的嗎?裴松之注《三國志》倒是有這麼一嘴。裴注引用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但據歷史學家考證,這條裴注不可靠。但是,廣大讀者又有幾人信這個呢?這就不得不佩服羅貫中的筆力了,《三國演義》深入人心,在歷史的真真假假之間,暗藏自己的歷史觀,透過人物的刻畫,把自己的價值取向悄然傳遞給讀者。

    相信很多讀者就會被羅貫中不知不覺的帶進去。當漢室最後一個大壞人董卓被王允、呂布幹掉後,曹操就成了最大的“漢賊”。因而,當彌衡裸衣擊鼓罵曹的橋段一出現,就覺得非常解恨,非常的點贊彌衡。但是,羅貫中還是非常正直的讀書人,雖然給曹操臉上塗上了厚厚的白色,但卻沒給彌衡好下場。此等唇劍腐儒遭到黃祖斬殺後,也是很快人心的。不過,羅貫中說曹操不殺彌衡,是借黃祖之刀,也屬於奸雄的行為。

    劉備是當世皇叔,書中幾乎沒有他的劣跡。就是他的手下,個個都是充滿正能量的英雄豪傑,濟世救民的大丈夫。狀諸葛亮多智近妖,不惜移花接木,把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好事都安在諸葛孔明身上。一則褒揚蜀漢大軍師大丞相,二則貶低曹操的軍事才能,曹操怕諸葛村夫猶如老鼠怕貓,所以,自赤壁之戰後逢諸葛每戰必殆。

    孫權這一派簡直就是曹劉的陪襯,東吳經常受到曹劉兩家的欺負。這也是圍繞劉氏正統展開主題,以達到尊劉抑曹的創作目的的需要。

    除了這條大的暗線外,羅貫中還隱伏了另一條大暗線。這條暗線就是三國歸晉的必然趨勢。

    這條暗線講起來很複雜,在此不多贅述。羅貫中雖然尊劉抑曹,宣揚正統,但卻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三華人物的真實情感。比如,曹操越到後來越透出一股英雄之氣。而以正統自居的蜀漢蝸居一隅,窮兵黷武,人才匱乏,兵力不繼,後主昏庸,是第一個滅亡的國家。這些,羅貫中在書中多有揭示。只不過這些批判性的表達,都隱藏在文字之中了。

    而曹魏的滅亡羅貫中也進行了非常辛辣的諷刺,“廢曹芳魏家果報”,是一種宿命的迴圈。羅貫中在曹魏滅亡的故事中,同樣隱含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觀。

    《三國演義》的故事講幾天幾夜都講不完,也講不清。綠野老道好事,不揣愚陋,亂彈三國,貽笑大方。

  • 4 # 宅在月亮的狗

    三國演義,第一條暗線,就是人才!人才之爭,貫穿全書!在吳蜀魏之前的地方割據,諸侯爭霸,如果沒有人才,或象袁紹有人不會用,在那激烈動盪的歲月,你的滅亡也是一種必然!三國獨立,吳有長江天險,蜀有蜀道之難,但魏之人才濟濟,終以人才滅兩國,天險路難在人的面前,都是可以跨越的!

    三國歸晉,說到底仍在於曹公在那時代的唯才是舉,有一大批文臣武將的人才基礎!赤壁敗亡,曹曾大哭曰:如郭奉先在,我焉有此敗乎?劉備得一孔明,魚得水也,蜀國在一段時間內,也算中興了一把吧?東吳多俊傑,人才鏈環環相扣,端得厲害!周公謹,魯肅,呂蒙,陸遜,一代一代,群星閃耀,才得以衛國,——所以,這人才便是三國的一條暗線吧?

    第二暗線,一切交與時間!你英雄也好,你狗熊也罷,在時間老先生面前,什麼都是浮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歸晉歸晉,歸了晉國,晉國以非常手段建國,最終也是盡歸了歷史的夂陽中!

    ——一點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軍又發生墜機事件,為什麼AV-8A/B戰機是美軍噩夢?